代淑群,符自權
(瀘州市電視臺,四川 瀘州 646000)
演播室制播效率的分析與優化
代淑群,符自權
(瀘州市電視臺,四川 瀘州 646000)
目前,我國電視實踐中存在3種新聞直播形式:演播室直播、新聞欄目現場直播報道和大型新聞事件直播。重點討論在“全程文件化制播”的時代,將文稿系統、新聞制作系統、演播室直播系統以及硬盤播出系統整合起來,結合瀘州臺具體的業務場景和實際需求,對影響新聞演播室制播效率的因素進行了深度分析,并從系統架構、數據流程、業務瓶頸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優化解決方案。
演播室;直播系統;WOA流程;效率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人們生活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新聞憑借其聲畫同步、視聽兼備的優勢,在和報紙、廣播新聞的競爭中漸漸居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顯示出強大的優勢。在電視傳播中,新聞直播獨具電視特性和魅力,其時效性、現場性和同一性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新聞工作者的重視,是最能發揮、展現電視傳播優勢的一種迅速、直接的新聞報道與播出方式,突顯出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與社會意義。眼下,新聞直播已經進入了常態化,這是電視節目改革加快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必然結果,也是提高電視收視率的方向。
但在新聞制作系統、演播室直播系統以及硬盤播出系統整合中,傳統的節目制播工藝流程和新技術并沒有充分融合,制、播的效率問題成為了影響新聞及時播出的最大障礙。從項目實踐看,從一條新聞制作開始到最后安全播出,期間有多個環節,耗費大量時間,效率十分低下,例如:編導剪輯完節目后時間線打包時間、打包后的文件再進行內容審核、直播素材向多個服務器逐個入庫等待、一一對應的編單環節、回采后的內容編輯后重播等。對于這些現象,發現很多效率問題是由業務系統流程設置、軟件功能不足或易用性不佳引起的,是軟件開發商必須要解決的,但是除了軟件問題外,還有很多影響效率的因素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這些因素往往是系統性的、全局性的,需要在系統規劃建設之初就加以考慮[1-2]。
1.1 網絡架構效率分析
瀘州市電視臺在2010年搭建了全臺網系統,建成后全臺網節目從策劃到素材采集、編輯、歸檔、演播、播出、存儲、統計和結算都實現了數據化、網絡化和流程化,重組了全新的工作流程,在全臺網絡設計、系統互聯標準制定和實施上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實現了全臺網絡化節目生產、網絡化數據交換和網絡化信息溝通,給全臺節目制播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但是全臺網的節目制作運營效率不高、節目制作時效性不強、節目生產管理成本偏高等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解決這些問題,隨著瀘州市電視臺新的演播室系統的改建,一個高效、安全的“新聞制播網第二總線”建設提上了瀘州市電視臺的建設日程。經過廣泛調研、考察、技術交流和關鍵技術測試,2013年3月,瀘州市電視臺與東方盛行公司簽署了演播室設計、總集成合同,正式開啟全面建設高效、安全演播室制播系統新的歷程,經過近一年的設計、研發、建設、試運行,演播室制播系統于2014年1月21日正式全面啟用,并在2014年3月3日通過項目技術鑒定。
廣電的網絡架構一般都遵循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架構,將其所需的不同業務(或者服務)通過服務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接口通過簡單、精確的定義接口進行通信,獨立于實現服務的硬件平臺及操作系統。SOA的精髓在于將企業的業務抽象成“服務”,通過定義的標準接口,實現不同業務間的交互。但是SOA的架構仍然需要中間件服務器進行消息路由、協議轉換等服務,結構和部署相對復雜,而且效率也不高。因此,在新聞媒體中心平臺選擇時,選擇了同樣是低耦合模塊化的WOA架構。WOA是在SOA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是一個“輕量化”的SOA架構。
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研發公司采用WOA架構,盡管WOA是面向資源的(resource-oriented),而不是面向服務的(service-oriented)。WOA是一種接口級的架構風格,它主要側重于研究如何將這些服務暴露給使用者的方法。與SOA相比較,WOA設計更簡潔,對服務的依賴性更小,結構輕量化,大大降低集成的復雜度,而“服務”更加高效。
瀘州市電視臺演播室制播網項目首次采用了WOA架構,在制播業務流程整合和優化、系統運行監控管理的設計和應用軟件開發上有所創新,對電視臺“輕量化”的網絡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1.2 節目生產效率分析
在全臺網制播的環境下,依靠節目單來驅動節目的生產。全數字化、網絡化的制播模式解決了以前錄像帶多次上載和下載的問題,提高了節目質量,而且大大減少了上下載工作站、錄像機和錄像帶的數量,降低了成本;因為人工參與的環節減少,節目審核和備播的流程更加自動化,相關人員的工作強度降低,整體效率還是有所提升。但是,這種生產模式也存在下面幾個問題:
1)新聞制作需要從中心媒資系統下載資料素材,在全臺網絡環境下均通過業務板塊接入層,再通過ESB適配器、EMB適配器實現臺內網的接入業務支撐平臺,包括ESB、EMB、公共服務和監控管理等,最后通過基礎支撐平臺,實現數據存儲和交換。整個過程從發出請求到素材遷移完成,常常需要幾十分鐘的等待時間(見圖1)。

圖1 下載資料素材
2)新聞后期編輯主要以“文稿”為藍本,并不需要復雜的特技處理。但是,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而新聞制作的流程依然按照自制欄目類節目進行處理,沒有對編輯、打包、審核、傳輸等環節進行優化,特別是編輯、審核過程效率很低。
3)從數據流程看,制作好的新聞節目先進行打包合成,再分別入庫主、備演播室視頻服務器和應急播出服務器,整個業務流程即使完全沒有問題,也要合成1次、傳輸3次,資源消耗巨大,整體效率十分低下。
4)從直播回采環節(節目重播)來看,整期的新聞直播節目采集到新聞制作網存儲陣列、編輯、打包合成、送主備硬盤播出服務器和媒資系統,整個業務流程即使完全沒有問題,也需要合成1次、傳輸3次,而且占用制作網大量的存儲空間,大量跨系統的數據“集中”遷移必然導致效率的降低;打包后的播出文件如果在新媒體應用,還需要重新“拆條”,耗時費力。
通過對演播室制播數據效率的分析后發現,影響演播室制播數據效率主要受4方面因素的影響:
1)系統架構規劃設計不盡合理,資料從媒資庫中遷移到新聞制作網絡,由于是跨系統的數據遷移必然導致效率的降低。
2)新聞后期編、審效率低下,沒有對編輯、打包、審核、傳輸等環節進行優化。后期編輯的時間過長,肯定會影響制播的效率,因為新聞直播后,一般沒有截稿時間,新聞素材是陸續傳回來,從制作到正式播出的間隔可能非常短。對于新聞技審,采用在打包后備播環節再審,如果技審未通過,還需打回來重做(見圖2)。

圖2 新聞編輯流程
3)打包后的數據按順序傳輸到主、備演播室服務器,應急服務器耗費大量時間。如果播出的數據未及時傳送完畢,后續的播出業務都會受到影響(見圖3)。

圖3 數據傳輸
4)回采后的數據耗費大量時間編輯、打包、入庫硬盤播出服務器、歸檔媒資系統存檔。其實,這個環節需要“精編”的大多是主持人直播時的“口誤”,而新聞內容在直播前已經通過技審,不需再編輯(見圖4)。

圖4 回采后數據編輯
2.1 合理規劃網路架構
系統架構的規劃主要包括基礎網絡設計、業務板塊劃分和針對高峰時段對核心業務的錯峰設計。
在規劃建設全臺網時,對全臺網系統的工藝架構、存儲架構、網絡架構、互聯互通應用集成架構要進行充分的論證,例如需要建多少個子網絡,全臺的視音頻數據存儲采用集中存儲還是分布式存儲,對于新聞生產(包括新聞文稿、新聞制播、新聞內容管理)采用統一的全臺主干還是作為子系統接入全臺網統一管理,這些都是全臺網絡主干規劃、功能劃分和網絡運行效率的高低必須考慮的。
作為新聞演播室制、播網絡,業務緊密的系統主要有新聞文稿、新聞制作系統、演播室播出系統、新聞媒資系統,由于這些系統業務的關聯性十分緊密,考慮將部分關聯度高且交換量大的業務進行系統聚合,采用了高內聚、緊密耦合的設計架構,EMB能提供豐富的傳輸、轉碼、校驗功能,以應對電視臺新聞制作、傳輸、播出等多種應用場景,在子系統內通過合理的調度機制實現從制作到演播室制播一體化流程。由于減少了系統間的交換,系統間交換轉變為系統內交換,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直播結束后節目如果有重播的需求,由于時間充足,再依靠“全臺節目單生命周期”的驅動,通過全臺網絡的主干遷移到“大播出”準備重播(見圖5)。

圖5 EMB設計架構
2.2 制、播、審的流程及軟件功能優化
近年來,隨著電視節目競爭越來越來激烈,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采用新聞直播方式后,這種矛盾將會更為突出。因為新聞直播后,一般沒有截稿時間,新聞素材是陸續傳回來,從制作到正式播出的間隔可能非常短,在這個環節采用了根據配音文稿實現新聞高速精編的編輯模式,即在配音員配音的時間段,編輯人員將文稿內容按照配音員的語速估算轉化為同期聲字幕,在時間線上同步顯示,配音結束后將音頻導入時間線精編。由于無“粗編”的過程,配音與編輯同步進行,節省了一半的時間,為新聞快速播出又贏得一部分時間。
在節目技審的環節中,編輯完成的故事板無需先通過打包再審核成品文件。增加內審環節,內審采用直接審核故事板的方式,減少技審未通過,還需打回來重做,浪費大量時間。
經過審核后的故事板快速打包合成到直播服務器。由于快速打包只需要在有特技、多層圖像及有字幕的時間線區域合成,其余時間線只是數據拷貝。利用快速打包的功能比采用時間線素材全部編碼一次可以節約70%左右的時間(見圖6)。2.3 數據傳輸入庫優化

圖6 快速打包流程
演播室有主、備演播室服務器,應急服務器,如果傳輸環節不優化,依次入庫到3個服務器,傳3次花費3倍的時間,資源消耗巨大,整體效率十分低下。在建設新聞直播系統時,在制作業務板塊和直播業務板塊部署一臺“邊緣”接入服務器。從安全角度著想,“邊緣”接入服務器采用Unix系統,打包后的文件直接存放在“邊緣”服務器上。在直播網中部署一臺前置服務器,將打包完成的文件同時“抓取”到3個服務器中,在這個環節只需要1倍的時間進行素材入庫,數據傳輸更加高效(見圖7)。2.4 節目回采環節的優化
新聞內容在直播前已經通過技審,而且已經存放于制作網中,無需再次回采。在實際工作中,將主持人直播機位的圖像采集到制作網的存儲中,將直播中的“口誤”部分進行編輯后,再與審核通過的新聞節目打包成一條完整的新聞,在“全臺節目單生命周期”的驅動下,將節目推送到“大播出”備播。
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率、高質量的新聞演播室直播系統是人們共同的追求。由于“效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問題,效率的優化既涉及到IT技術的發展、廣電行業廠商的技術突破、電視臺業務流程,又與電視臺的管理體系相關,需要多個方面協作解決。
目前,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持續改進新聞播出的手段來應對這些挑戰。在此,筆者愿將影響演播室制播數據效率的分析與優化總結成文,與業界同仁共享。
[1] 張青,黃學軍.貴州廣播電視臺高清新聞制播網新技術應用[J].電視技術,2013,37(22):55-58.
[2] 衛鋒.三網融合背景下全臺網性能與生產效率的提升[J].電視技術,2013,37(6):56-58.
TN948
A
?? 京
2014-03-24
【本文獻信息】代淑群,符自權.演播室制播效率的分析與優化[J].電視技術,201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