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靖,鄧 志,代 雷
(達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四川 達州 635000)
中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2例療效觀察
周 靖,鄧 志,代 雷
(達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四川 達州 635000)
目的 探討中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1~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對照研究,將入組排序,利用隨機數表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均接受中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加針刺療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針刺治療基礎上加用推拿手法,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療效及各項指標的評分。結果 對照組治愈率(12.90%)與總有效率(83.87%)均低于觀察組的治愈率(35.48%)與總有效率(96.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觀察組各項指標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優于單獨的針灸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醫;針灸;推拿手法;椎動脈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個分型[1],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眩暈,又稱為頸性眩暈,屬于祖國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該病為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而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人群有年輕化的趨勢[2-3],為更好治療該病,筆者選取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臨床椎動脈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椎動脈頸椎病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西醫診斷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中有關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依據《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眩暈的診斷標準[4],其中男性23例,女性39例,年齡21~56歲,平均(49.56±4.21)歲;病程0.5~9年,平均(3.16± 0.31)年。
1.2 研究方法 采用對照研究,將入組排序,利用隨機數表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兩組患者均接受以“滋補肝腎、化痰逐瘀”為治療原則的中藥治療,方劑則選用“杞菊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并隨證加減,其中血壓較高的患者,則加夏枯草、車前子;如患者的胸悶、嘔惡癥狀較為明顯,則加用白術、澤瀉;如患者頸項強緊癥狀較為明顯,則用加葛根,兩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加針刺療法,即使用毫針(長度40 mm、直徑0.32 mm),采用平補平瀉針刺手法,取患者風池、頑骨、四神聰、百會、天柱、暈聽區以及頸夾脊穴,留針25 min,暈聽區、風池、頸夾脊穴加用疏密波電針治療,1次/d,兩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針刺治療基礎上加用推拿手法,以舒筋活絡、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為主要原則。操作方法:取端坐位,頭稍前屈,操作者立于患者側后方位置,采用揉、滾、拿等手法對放松其頸背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項韌帶以及上肢肌肉,之后按照肌肉走向進行重點治療,主要采用點按、彈撥、理筋等手法。對頭部施以托拉牽引手法,使頭部進行緩緩左右旋轉;對頸部施以旋轉復位法,以撥正外偏的頸椎棘突,糾正椎體小關節錯位等,1次/d,兩周為一個療程,共進行兩個療程。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參照相關文獻[5],制定癥狀評分標準,并與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后分別進行評分,比較兩組療效及各項指標的評分。
1.3 療效評定標準及癥狀評分標準 (1)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療效評定標準如下。治愈:眩暈、惡心或頭痛等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與生活,且隨訪半年后無復發患者;好轉:眩暈、惡心或頭痛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在隨訪期間,偶有加重,經過治療后患者病情減輕;無效:眩暈、惡心或頭痛等癥狀無改善或稍減輕,隨訪期間,癥狀時有發生,且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2)中醫癥狀評分標準:將各項的2個次癥分別分為4個等級,分別按主癥0、2、4、6,次癥0、1、2、3的權重計分,各項計分之和即為中醫癥狀評分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通過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數據錄入,并用SPSS15.0為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來表
2.1 療效評定 對照組治愈率(12.90%)與總有效率(83.87%)均低于觀察組的治愈率(35.48%)與總有效率(96.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癥狀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觀察組各項指標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效果評定[例(%)]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a表示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t=23.475,8.951,4.040,5.194,29.583,16.309,11.189;觀察組t=31.621,11.022,7.397,9.467,40.757,20.871,16.082,P<0.05);b表示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663,2.766,3.616,4.526,21.074,5.082,27.164,P<0.05)。
CSA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個方面,即外來因素(包括急性外傷、慢性損傷、局部感受風寒之邪、咽部及頸部感染炎癥及其他)與內在因素(包括年齡因素、體質強弱、內分泌功能紊亂、解剖上弱點等)。由于椎動脈型頸椎病采取手術治療的風險較大[6],使得中醫藥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多采用針灸、推拿及中藥相結合的方法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7-8]。同時,此種方法也由于其治療花費低、療效肯定、治療方法簡單、并發癥小等優點,易于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眩暈可分為風寒濕型、痰濕阻絡型、氣滯血瘀型、氣血虧虛型、肝腎不足型。中藥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通過內補腎、疏肝理脾、化痰祛瘀、益氣養血等方面綜合調理,發揮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而針灸是祖國醫學偉大的發明,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都有應用,且效果顯著。有研究[9],選取肝、膽經腧穴為主針灸,以平肝熄風、祛痰、降火、補虛為治法,可以疏通氣血、通絡止痛,有助于頸部疼痛的迅速改善,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狀態、消除局部炎癥水腫,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使患者因頸部結構不良對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節的刺激緩解,以達到治療或者緩解癥狀的目的。而手法在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中也占重要的地位,頸椎病手法的核心步驟是正骨手法,以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整復錯位為原則,以一定量的力學刺激作用,在頭、頸、肩局部穴位施以揉、拿、按、拔伸等手法,通過刺激的轉換及其時空變化作用于頸椎,通過直接調整理順頸椎椎間關節結構使其對血管的壓迫減輕和通過神經反射機制使血管痙攣緩解兩條途徑達到改善血液循環的目的[10-11],從而產生頸椎病的防治效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示兩種方法均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同時觀察組各項指標的評分、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的治療方案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單獨的針灸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 超,景香香.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學,2011,22(5):119-120.
[2]劉 光,楊 圓,陳武杰.溫針灸合中藥辨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2,31(4):53-55.
[3]嚴 治.各種血管擴張藥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0,21(14):55-57.
[4]韓霜文,宋愛琴,張 婷.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2,34(2):59-60.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6]楊麗榮.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7):468-469.
[7]潘文宇,劉醒如,莊禮興.電針督脈經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以及對內皮素、6-酮前列腺素F1a含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460-462.
[8]張洪兵.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80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12):825-827.
[9]張 磊.針刺治療頸性眩暈30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6):21-22.
[10]郭玉海,林定坤.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9):2322-2323.
[11]全香愛,趙樹軍,于 濤.手法加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分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7(3):449-450.
R681.5+5
B
1003—6350(2014)02—024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2.0093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13-07-26)
周 靖。E-mail:zhou8754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