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玲 趙秀英 雷治軍
摘要:針對目前信息技術師范生的職前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只重視師范技能實習而缺乏專業技能實訓、師范技能和專業技能脫節、師范技能基礎功不扎實等問題,根據現階段學校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
要求,提出對現有教育實習模式進行改革,建議采取新的中小學信息技術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師范生;師范性;專業性;任務驅動式;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0 引言
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發現和培養特長生,指導學科相關競賽,以及組織、參與學科教研活動——在該要求中突出“師范性”特征;另一方面,作為學校信息化建設骨干,需要進行教育技術指導(包括學科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協助其他學科教師教學、教學過程的管理和評價)和信息化指導(包括謀劃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設計和開發校園網、開發和管理信息化教學資源)——在該要求中突出“專業性”特征,因此,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師范性”和“專業性”兩個并重的特征。
對于一般師范專業來講,師范性主要靠教育實習環節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教育實習是將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相融合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活動。但是,目前我國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培養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有:師范生基礎教育理論知識和能力欠佳;職業基本技能水平偏低;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實踐能力較差;基本功訓練力度不夠;缺少對教學組織、內容設計、學習評價與指導等的強化訓練;重視傳統教學技能,輕視現代教學技能,導致學習內容更新速度慢;教育實踐模式單一;違背了教學技能培養的“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循環遞進規律。對于信息技術師范生來講,需要在教育實習中完成培養“師范性”和“專業性”的兩個目的,因此教育實習有其自身特點和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專業基礎功不扎實;計算機專業所學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所需有偏差;信息技術教育實習指導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實習時間較短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對原有全程教育實習模式進行改革,提出并實施了以學生素質為主線,以學習能力、專業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支撐的任務驅動式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1 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黃濟等人認為在教師職前培養的過程中,教育實踐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教師的手段。教育實踐作為聯系職前教師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他們了解教育教學實踐,培養和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形成和發展專業精神與信念,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盡快適應教師職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孟憲樂提出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實習體系。該教育實習模式將實習期限由原來的集中式改為分散式,將實習方式由原來的單一化改為多樣化。
2 全程實踐教學體系
我們采用了對全程教育實習模式進行擴展的全程實踐教學體系。該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大學生的校內學習研討和校外教育教學實踐的方式,在時間、空間上交叉安排校內和校外兩種教育方式。
(1)校內教育:設計特定的課程體系,提供最優質的師資力量,開展研究式、討論式、啟發式、團隊式等各種教學活動,為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基本功、語言表達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提供全面訓練,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需要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
(2)校外教育:參與各種教師教育考察與實踐活動,構建“教育職業體驗—輔助見習—教學見習—教育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實踐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由對教育教學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對教育教學的理性理解,使師范生既具有較強的基本教學技能,又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綜合能力、科研意識及創新精神。
第1學年是教育職業體驗,主題是“教育考察”,主要目的是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座談等方式,了解我國現階段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現狀,感受中小學教師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感受當今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形成教育專業基本感知,建立對教師職業的信心,增強教育信念。教育職業體驗期間不統一停課。
第2學年是教育輔助見習,主題是“教育服務”,目的是通過學生參與學校廣泛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心理健康輔導、家庭教育輔導、班級管理、課堂評價、校內外活動、校本課程開發、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等,實習“教學助理”的角色。與這一階段的應用性課程的教學相呼應,由這一階段的相關科目教師負責實習的設計和實施,學校負責協調。
第3學年是教育教學見習,主題是“教學觀摩”,重點在于觀課、評課、教育調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這一階段的學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相結合,并結合理論嘗試登臺講課,體驗教師角色。由相關教師負責設計、實施。
第4學年是綜合實習,主題是“一顯身手”,重點在于在中學教育教學現場進行“實戰”,介入實際的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教育調查、校本課程開發等實踐活動,也可以參加實習支教、頂崗教學,并注意將實習與畢業論文的寫作相結合。由學校負責設計并組織實施。
3 任務驅動式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對于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而言,更應注重師范性和專業性兩方面的培養。因此,我們在信息技術師范生培養中提出任務驅動式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任務驅動式指將整個信息技術教育實習中的工作劃分為若干個獨立的任務模塊,實習生必須完成每一個規定的任務模塊,并取得相應的評價分數。
二維有兩方面的含義,分別是時間維度和內容維度。時間維度是指信息技術師范生的培養采用上文所述的全程實踐教學體系。在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二年級進行教育職業體驗和輔助見習,大學三年級進行教學見習,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進行一個學期的崗位實習。內容維度是根據信息技術教育崗位的特點,突出信息技術教師的師范性和專業性特征,從教育教學實習與專業技術實習兩個維度來考慮實習活動,并將二者結合進行的全方位實習。endprint
在任務驅動式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下,參加實習的學生可以全方位地把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要職責。一方面,學生可以把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整體脈絡,并深入理解中小學的教學過程、教學規律、教學內容和教學改革等動態信息,掌握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基本方法,為將來成為優秀的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育實習崗位的每一件工作都將是實習考核的項目之一,學生可以輔助指導教師完成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指導工作。
通過二維的實習檢驗,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教學媒體選擇、使用以及教學資源制作等專業技能,為學生今后從事專業對口的教學工作提供豐富的經驗。同時,通過預備實習和崗位實習的結合,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協調能力、交際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習有所獲。
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崗位的實際工作,我們把具體實習任務分為10個宏觀的功能模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教學設計能力、講課技能(板書和語言)、教育媒體設備的使用、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維護網站、教學組織與管理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推廣信息技術能力等。
4 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主要措施
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從師范性和專業性兩個層面來提高師范生的各項能力,其主要做法是通過全程實踐,提高教學技能,突出專業技能培養,強化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
4.1 校內校外雙導師結合,共同指導學生
高校教學教師和校外中小學導師全程參與,共同指導。“校內導師”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發展空間,以師德為教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學風,引導其掌握好的學習方法,爭取優異的學習成績,進而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校外導師”主要在學生見習、實習等教育教學實踐環節指導學生,側重于一對一的傳、幫、帶,帶領學生逐步走進中小學課堂和第二課堂,感受新課改下新的教學理念,形成優秀的教學技能、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4.2 全程實踐,提高教學技能
我們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教學技能達標測試、未來十佳教學明星大賽、教育見習、實習、實習支教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為實現全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培養的預期目標,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開展系列專題講座。
專業教師通過開展系列專題講座的形式,為學生系統地講解“微格教學”理論,幫助學生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一般教學模式及常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運用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全過程及其規律。
2)開展各種教學技能專項訓練活動。
以專項訓練的形式,與“微格教學”技能訓練相配合,對學生的教學技能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如備課教案編寫技能、導入技能、講解技能、總結技能、板書技能、提問技能、課堂反饋與強化、說課與評說課訓練、粉筆字訓練、模擬主題班會訓練等。將學生實訓的實際情況錄下來,重放錄像,學生和小組同學一起觀看,共同討論,教師評課,實時指導。
3)聘請教學名師進課堂。
加大中學名師進課堂力度,聘請全省和全洛陽市中學教學名師、優秀班主任作為“校外導師”,為該專業學生進行專場講座,如班主任素養、班主任工作藝術、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解讀、教學方法與經驗漫談、課堂管理、教師素養——怎樣說課、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專題講座,使學生對中學的新課改、班主任、班班通等有所了解,為未來的職業做好鋪墊。
4)組織參加各類技能競賽。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信息技術學院的“五月激情大賽”“河南省現代教學技能大賽”“學校未來十佳教學明星大賽”“演講比賽”“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并取得優異成績。
4.3 突出專業技能培養,強化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
我們采用了多種方式提高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師范生的動手能力。
1)分層設置實驗。
分階段設置不同層次的4部分實驗:基礎性實驗、設計/綜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創新實驗(大作業/課程設計)。基礎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用能力;設計/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設計開發的能力;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驗設計的能力;創新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及項目的研發能力。
2)注重創新能力培養。
加強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將專業認證、競賽訓練、技能訓練納入專業培養方案。在保證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核心能力的前提下,突出個性化培養。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強化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陽光支教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多種學科興趣小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參與教師教學科研項目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抓競賽,促能力。
組織參加省內外各類競賽,以競賽為抓手,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統籌和協調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
鼓勵教師組織部分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通過參加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歷練教師隊伍,培養學生的研發能力和科學素養。近年來,引導學生參與的省部級項目已有20余項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和步入企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 結語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中小學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要求逐漸提高,由原來單一教學型人才提高到教學型和專業型并重。為了滿足中小學對信息技術師范生的雙重標準,我們提出任務驅動型二維全程教育實習模式,通過實施該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達到師范性與專業性并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07-29.
[2]余明遠.教育實習模式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112-114.
[3]傅鋼善,裘國永.學科教育實習指南:計算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0.
[4]趙玉萍,李明東,王朝斌,等.高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實習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9(10):151-153.
[5]黃濟,胡德海.師范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6-60.
[6]孟憲樂.師生雙向專業化發展: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3(4):65-69.
(編輯:孫怡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