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京津冀協調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交通先行”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推進路徑之一得到社會各界一致認可。但長期以來京津冀發展訴求各自為政、交通網絡對接不完善、設施規劃建設不協調等問題突出,尚未真正形成支撐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交通格局。
京津冀交通問題的根源,一方面源于我國固有的行政轄區分割導致的交通設施網絡分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區域協調、產業發展之間出了問題,導致作為經濟、產業發展引導和支撐的交通設施網絡難以一體化協調。
要解決這個問題,構建“京津冀”綜合交通網絡,應立足于建立有利于城市群產業體系發展,研究綜合交通網絡構建與城市群產業轉型轉移之間的關聯機制,同時建立城市群空間、產業和交通三者高度協同、交互融洽的發展規劃體系。
為了支撐京津冀區域產業轉型轉移,綜合交通體系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
一是應完善國家級通道體系,建立“京津冀”城市群與全國綜合運輸通道及主要城市群之間的便捷聯系。關鍵是基于綜合交通網絡和產業升級轉移的空間協同關聯機制,統籌好沿海的空海雙港樞紐戰略,銜接好貫徹東中西和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的交通網絡,形成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城市群互動發展。
二是建立“京津冀”空港、海港集疏運通道體系,支撐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及空間結構調整。
具體而言,我們應完善津、冀沿海港口的集疏運通道體系,為北京產業轉移,打造津、冀工業制造業基地創造條件,既形成與國家大通道的順暢聯系,便于山西、內蒙古等北方地區貨物出海流通,同時也要避免對區域城市的生產生活帶來干擾。
還應結合北京新機場建設,在“京津冀”地理中心位置發展臨空經濟區的契機,構建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集疏運體系,為承接北京中心城行政、教育、醫療等功能轉移落戶,同時帶動河北廊坊、固安、永清等地區臨空經濟發展創造便捷的交通條件。
三是應適應“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需要,構建城際快速通道網絡。支撐北京、天津、石家莊中心城市對城市群的帶動引導作用,并促進區域的合作與分工,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同城化”。
這絕非簡單的道路連通和地鐵延伸。對于環首都經濟圈的一系列中小城市來說,如果不能深刻領會“制造業向成本洼地、生產性服務業向要素高地”空間集聚的產業市場經濟規律,沒有區域交通網絡與分工產業協同的引導,只是把北京城市地鐵簡單延伸連通河北燕郊等地區,這些地區很可能是北京“通州、回龍觀、天通苑”等“睡城、臥城”的升級版,結果是北京中心城區的功能疏解也會流于空談,“大餅”只能加厚加大而已。
此外,“京津冀”中心城市要建立高效、便捷、優質的交通服務體系,支撐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及對城市群的帶動引導作用。
北京、天津、石家莊等中心城市應著眼于提升交通效率及服務品質,特別是北京要積極發揮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帶動作用。其中的關鍵,是以道路為主體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到以軌道為主體的公共交通模式去組織城市,而不是現在所采取的機動車“限行、限牌”等計劃經濟思維的管理模式。
(作者系教授級高級規劃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