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蘇揚
摘 要: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機械類專業基礎課,具有概念多、理論性強的特點。緒論課作為課程的前奏,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上好緒論課將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本課程的基本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同時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課程學習。本文就緒論課教學的教師自我介紹、基本概念建立、教學方法運用、學習方法使用等方面做了闡述。
關鍵詞: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緒論課?教學方法?
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突出知識的實用性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緒論課,對學生全面了解本課程的基本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任務,采用正確學習方法以及培養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筆者就如何上好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緒論課提出幾點思考。
一、做好自我介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緒論課是課程的第一講,是教師和學生第一次見面,因此教師自我介紹必不可少,但有的老師覺得自我介紹與課程教學無關,很少做詳細的自我介紹,最多只是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開始新課教學。殊不知,好的自我介紹將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自我介紹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教師的姓名,便于稱呼;而且還應該介紹教師的專業背景、教學特點、任職情況、辦公地點等,便于課后交流;同時還可以介紹教師的學習、工作經歷,以增進了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課堂教學。
二、突出基本概念,建立課程之間的聯系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第四版)教材的緒論中關于互換性、零件的加工誤差和公差等概念,是課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它比較抽象、難于理解,貫穿于整個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理解透徹。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諸如臺燈、自行車、汽車等學生了解或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學習的切入點舉例說明,進而引入互換性、加工誤差和公差的概念,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機械制圖、機械基礎等課程,作為教師,在緒論課中適當介紹這些課程與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之間的關系,將有助于學生學習本課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展示中等復雜程度的零件圖,選擇的零件圖應包含尺寸公差和幾何公差標注。學生一般能夠看懂圖樣,但因沒有學過公差的相關知識,對公差標注看不明白,因此會產生求知的愿望,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建立起課程之間的聯系,也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掌握學生特點,運用有效教學的方法
技工院校學生的普遍特點是活潑好動,有表現欲,好奇心強,但學習基礎較差,理論學習能力偏弱。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理論性非常強,因此針對學生情況,在緒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多地采取舉例法、演示法、提問法等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舉例、演示、回答問題中得到表現,同時也形成認知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把極限配合的具體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與思考。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一門與工廠制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課程,在緒論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工廠實例給學生講解,通過展示工廠生產的實際圖片,讓學生有一些感性認識。此外,教師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講解,將會更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闡明學習任務,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在緒論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特點,明確學習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本課程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方法,把公差理論知識與零件檢測結合起來,將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公差知識和測量零件誤差的能力。
在緒論課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結合教材,運用生活、工廠中的案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讓認識來自學生自身體驗,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會“做”了,這樣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實現知、信、行的統一。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
(作者單位:儀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