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學校有一位很有靈氣的老師要參加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第一次選拔,她執教的是《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課堂上她一會兒和學生變成雨滴、小魚,一會兒又和學生變成蝴蝶、蟈蟈,一會兒走進星星的心里,一會兒變成荷葉的自述。課堂充滿了趣味,學生在她的感染下讀得入情入境,字詞教學也是有板有眼。執教者的聲音很甜美,頗具親和力,很適合教這樣的兒童詩。眾望所歸,她獲得了去上一級參賽的資格。
既然是參加比賽,要代表學校、要代表區里,就要進行精心的打磨。于是組成了專家、名師、資深教師團隊備課組。教導主任說:“按照課標要求,低段的課,識字不能低于10分鐘,識字的時間要增加。”有著市級稱號的李老師說:“現在倡導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要讓聽課老師感覺到,經過你的指導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有所提高的。說話訓練還要增加一處。”資深張老師說:“你的評價語要有指導性,上課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要預設到位。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規律,15分鐘后最好能進行一次課間小操。” 專家一發言就不同凡響:“詩的意境是比較安靜的,學生說青蛙在荷葉上蹦跳,小魚在荷葉下聊天,是不符合詩的意境的。把荷葉比做雨傘,傘的形狀是下垂的,荷葉的形狀是外翻的,你的喻點是什么,是它的形狀還是它的功能……”每一位與會者都很熱情地從自己的視角表達著見解,用各種觀點證明自己在磨課組中的存在。年輕的執教者奮筆疾書地記錄著,兩張紙的教案已經變成了4頁。
第一次試教上了60分鐘,大家提出的建議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體現,課似乎變得四平八穩了。但以前最大的特點——童趣,少了。教師明顯地表現出:“我在賽課,我一個環節、一句話、一個動作要符合科學要求。”結果可想而知。課上完了,她很頹唐,感覺對不起大家對她的幫助,也不知道要削減掉誰的建議,又怕把這個建議去掉了結果沒獲獎,會被別人怪罪。
看著她無助的樣子,我想起了以前的我,給她推薦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只小蜈蚣,可以用它的一百多只腳,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每次它跳舞,森林中所有的動物都會聞訊跑來觀賞,大家都非常喜歡它美妙的舞姿,紛紛給予熱烈的掌聲。
可是,有一只小動物,出于妒忌心理,非常不喜歡看蜈蚣跳舞,那就是烏龜。怎么樣才能阻止蜈蚣跳舞,成了一個讓它十分頭疼的問題。因為,它如果說出自己不喜歡蜈蚣,一定會眾叛親離。它當然也不能說蜈蚣不如自己跳得好,那會貽笑大方。
于是,它想出了一個很惡毒的計劃,那就是坐下來給蜈蚣寫一封信:“喂,偉大的舞蹈家蜈蚣,我對你精湛的舞藝簡直佩服極了。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跳舞的。是不是先舉起你的第十八號左腳,再舉起你的第三十號右腳?還是你先舉起你的第十六號左腳,再舉起你的第四十四號右腳?我熱切地期待你的回信。無比崇拜你的烏龜敬上。”
蜈蚣讀了信以后,馬上開始思索自己是怎么跳的。它到底先舉起哪一只腳?然后又舉起哪一只腳?你應該能猜到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吧,那就是可憐的蜈蚣,從此再也不會跳舞了!
在追求優質課堂的道路上,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無可厚非,而且能幫助我們更快地成長,但畢竟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舍才能有得。有時候別人課堂效果很好的教案,到我們的課堂實施時卻很平淡。一句話從特級教師的嘴里說出來充滿睿智、幽默,換一個人說出來的時候未必有那樣的效果。不同的學情、不同的個人文化底蘊、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表達時機,甚至說話時的輕重緩急都會造成不同的效果。其實一個人最最應該聆聽的,還是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想給學生什么?你的個人特點是什么?怎么樣才能將教學資源和你的特長結合起來?別人畢竟只是“建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的課能在學校的選拔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你的課比別人有“趣”味,這是主旋律,在此基礎上吸收能為你所用的東西,別考慮他們的名頭、來頭……
請忘記蜈蚣的第十八號左腳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