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卿++盛衛超++丁士擁
摘 要:隨著現代戰爭作戰模式和軍事需求的不斷變化,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新形勢下,工科研究生培養如何取得更大成績和突破,是擺在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工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4個方面的主要舉措,以不斷滿足用人單位對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軍隊工科院校 研究生培養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57-02
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以來,在現代科技的綜合作用下,戰場上的作戰模式、作戰速度、作戰節奏等都較傳統作戰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的特征,要求參戰人員知識成體系、技術能力可兼容,單純的所謂“指揮藝術”已經落伍,“知識技術型指揮”才真正符合現代作戰的需要。“應用型”這樣一個有些“勢利”的詞語成了近年來工科研究生培養工作中的一個關鍵詞;“面向任職崗位、適應第一任職需要”等所謂的“培養理念”被添加到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之中;大量的層次相對較低的“實踐課程”添加到課程內容體系中,用以標榜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改革行動……“應用、創新、需求”,“培訓”和“培養”的內容夾雜在一起,對原本按部就班的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及內容產生了一些觸動。這些新情況對軍隊院校的工科研究生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工科研究生培養面臨的困惑
軍事學學科作為中國化的特色學科,在軍隊院校存在和發展已有20余年時間。隨著軍事變革的不斷深化和武器裝備技術的飛速發展,軍事類專業在戰場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聯合作戰指揮、一體化作戰系統、指揮自動化、C4ISR系統”等一系列在軍事領域頻繁出現的詞語,也將軍事指揮、軍事運籌和其他軍事類專業(職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其他學科專業望塵莫及。工科研究生培養,作為軍隊院校傳統研究生培養序列里的重要一支力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新的作戰模式和軍事需求面前,人們不禁會問:未來戰場上,工科研究生的用武之地在哪里?工科研究生所學的知識是否能夠滿足未來戰場的需求?未來作戰是否還需要工科研究生人才?需要怎樣的工科研究生人才?概括起來,三個方面的變化導致了困惑的產生。
1.1 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的服務對象
首先,軍隊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軍隊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應當首先能夠適應社會,在此基礎上突出軍事職業特征,即軍隊院校既為軍隊建設培養研究生,也是為社會培養研究生,工科作為社會上應用頗為廣泛的學科門類,具備學習的必要性。其次,現代戰爭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和政治領域,并深入到經濟、民生等多個社會領域,軍事行動,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體系,即戰爭是社會動蕩或者劇烈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軍隊培養的研究生也應當深入了解社會,學習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工科知識。再次,在目前中國軍隊未職業化的大背景下,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將經歷崗位輪換(轉業),未來將走向地方投入地方建設之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軍隊院校的國防教育也應當與國民教育一樣,為研究生未來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綜上所述,軍隊院校培養工科研究生是必要的,軍事類研究生也應當學習工科等與社會相關的知識與技術。
1.2 軍隊院校培養工科研究生的主要動機
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得社會問題和技術問題的解決,都要依靠多門學科、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靠一門學科來設計機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相互滲透的特點,要求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包括其他專業人員)必須了解他所處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軍隊與國防建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與處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武器裝備科技含量的不斷增加,要求有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參與到其中,去掌握武器裝備的使用、訓練,了解并熟悉多種知識技術造就的復雜作戰環境,而工科類知識是其中重要的一類。戰場上的指戰員不懂技術,缺乏相關的知識,贏得戰爭是不可能的。而軍隊工科院校面臨的現實是:從上到下,過于強調“聯合指揮”和“信息系統”,對傳統的工科內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甚至動搖。“為什么要培養工科研究生”?成了一個令管理者困惑的問題。
1.3 軍隊院校培養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10余年前,研究生分配主要面向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隊機關,而目前研究生一般直接分配到部隊的基層單位,去機關、院校、研究所任職的已經成為極少數。同時,新的作戰模式也要求軍隊工科院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做出適應性調整,即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某軍隊院校對于工科研究生(碩士)培養目標作了如下論述:“培養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掌握專業深厚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解決本專業領域技術難題的能力,能夠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需要、滿足基層部隊任職崗位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顯然,這一標準已經參考了新的形勢與需求,但準確度還不夠,而且“面向任職崗位需求”的導向并不正確,學歷教育不應當面向任職崗位。這個培養標準的原動力是什么?應當主要有兩點:一是武器裝備發展變化;二是作戰形勢(作戰模式、戰場環境等)的發展變化。武器裝備的發展是可以從理論研究與實踐中感受到的,而作戰形勢的變化卻較難預測,并且更難以付諸實踐來感受。作戰形勢需要準確的預測,才能準確梳理出人才培養的需求,才能有明確的培養標準。在需求并不十分明確的情況下,軍事類研究生的培養標準也同樣值得商榷。
2 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現狀
“商場如戰場”的口號,商賈和企業家們已經喊了若干年,現在表現得更加貼切。當前處于一個知識、技術開放的時代,各個領域之間的壁壘正在逐漸消失,領域間呈現出相通、相似的特征。地方高校培養工科研究生提倡適應市場需要,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首先需要滿足不斷變化的軍事需求,同時也應當考慮市場需求。軍事需求和市場需求,在某個層面上并不存在矛盾和沖突。美國的西點軍校已經為美國商界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而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的人才也不乏軍內精英。我們的軍隊院校如過于強調“軍事職業化教育”,并把這一思路也完全套用于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話,難免會存在問題。目前軍隊院校的工科研究生培養已經在生源、環境、課程設置等方面顯現出了一些問題。endprint
2.1 生源現狀
面向需求培養工科研究生,這不應當成為一句空話。需求來自于職業實踐,任何職業實踐也都需要一定的理論功底作為支撐,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也并不例外。目前,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在生源方面呈下降趨勢。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學員(來自部隊的研究生)對于所從事的工作比較熟練,但與其相關的理論基礎水平偏低,工作與所學專業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也并不占多數,在缺少戰爭歷練的情況下,作戰需求的梳理和總結趨于模糊,容易造成實踐需求與院校培養之間的脫節現象。對于那些國防生、應屆本科生而言,實踐是什么狀況,往往需要從零開始。這些都給軍隊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面向軍事需求的水平提高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2.2 培養環境現狀
目前,軍隊院校難以成為真正的軍營,真正的軍營也難以成為一所軍校。軍隊院校與部隊或者其他用人單位之間的差異問題就成為軍隊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如何營造或構建相似或者部分接近的培養環境(能夠展現軍事需求的環境),來實現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環境的軟著陸,使實踐需求與課程教學最大限度的切合,成為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關鍵環節。
2.3 課程體系現狀
面對新的軍事需求,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面臨著轉型,這種轉型是一種結構上的完善與調整。但在軍事需求不夠清晰的情況下,轉型也變得有些迷惘。一些軍隊工科院校在工科研究生課程設置中添加了“軍事模塊”和“信息模塊”等,值得關注的是,“模塊”很容易變成“模子”,使研究生培養失去了個性化而變得“千篇一律”,從而使“模塊”內的課程也成了一種簡單的科普課程,提不上檔次。課程體系方面還是那個老問題:現代戰爭到底需要什么?面對現代戰爭,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當增加些什么?
2.4 培養效果評估現狀
軍隊工科研究生“研究”什么?是院校開展培養效果評估的目標所在。工科研究生要研究武器裝備技術,也要研究怎樣打仗。導師和研究生都應當考慮的問題是,自己所在專業與武器裝備的重要關系,與現代作戰的主要關系,而且要針對這些關系來進行課程學習,開展課題研究。同樣,這些關系的梳理是擺在研究生和指導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工科研究生培養效果評估也因此成為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3 探索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出路
軍隊工科院校在國防教育編制序列里,已經排在了指揮類(軍事)院校的后面。且不談指揮究竟是什么,關鍵是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能夠為現代作戰指揮及贏得戰爭做些什么。從實際出發,應當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3.1 超越傳統的培養目標框架,積極開展創新
軍隊工科研究生培養目標應當跳出傳統的“研究能力、學術能力”框架,在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等方面應該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超越;在導師、課程、教學環節方面,軍隊院校應當依據軍事需求與武器裝備發展需要,主動結合武器裝備運用與訓練實踐,在軍隊建設實踐中尋求工科研究生培養的驅動力和切入點,創建科學合理、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模式。
3.2 添加必要的“培訓”內容,營造適應的培養環境
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主要是在院校里的實驗室、專修室成長,僅有的實踐環節也不過是短期的實習和見習活動。面對新時期的軍事需求,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需要一個與實踐結合緊密、突出應用性、能解決實際問題且相對穩定的培養環境,而目前多數院校還無法真正提供這樣的環境。這需要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多進行溝通、交流,包括職業需求交流、人員代職或任職的交流等“培訓”內容,切實將研究生的培養環境統一起來,真正為用人單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人才。
3.3 開展互動管理,確立切實可行的效果評估標準
在教育管理方面,對于工科研究生,除了參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推行“雙導師”制之外,還應通過加強院校與用人單位間的溝通協調,來加強日常培養過程管理。院校應盡可能創造一種高層次的、面向實踐應用的管理環境,以促進研究生的應用能力培養;用人單位也應為畢業研究生創造能夠激發其創新能力的基本環境,促進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其學有所用。在培養效果評估方面,應當以工科研究生的潛力發展為基本著眼點,以“發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和“能夠解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為基本衡量標準,對工科研究生的能力進行考核評估。
3.4 積極開展聯合辦學,構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導師隊伍
在新的作戰模式牽引下,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必須開展與部隊(用人單位)聯合辦學,重視導師梯隊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有計劃、分批次的組織院校研究生導師進行部隊調研和培訓,也可充分利用導師隊伍到部隊授課的機會,加強相關交流,以充分了解部隊的實際需求,實現導師經歷多元化。同時,要嚴格導師資格,全面實行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把承擔課題的等級、數量及推廣應用情況作為遴選導師的基本條件,根據不同的專業需要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軍隊科研院所、作戰部隊的專業人士擔任院校授課教員或工科研究生副導師,實現工科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多元化。
4 討論
軍隊院校和地方大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地方大學的人才培養直接面向市場需求,可以隨著市場需求隨時做出適應性、動態調整(無論主動或是被動),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之間的互動比較明晰。而軍隊院校與“市場”之間還有較大距離,現代戰爭的作戰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多年來未曾參與戰爭的實際情況,使軍隊院校不得不認真審視不斷變化的軍隊任職崗位需求。有一點值得我們沉思的是,麻省理工學院沒有軍事學科,也不培養指揮員,但它在一戰以來的歷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合作戰指揮、信息化”,這些我們從多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實戰中翻譯或“學習領會”來的字眼(準確與否尚無定論),其真正的內涵到底是什么?需要我們軍隊院校以及用人單位來認真梳理。
5 結語
“創新”需要繼承與積累,“聯合”需要在有所保留的基礎上加強交流。既然戰爭變得更加社會化,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也應當加強與“社會需求”的交流。同時,軍隊工科研究生的“應用型”培養目標,應當注重潛力與長遠發展,不應當定位于“第一任職”的需要,更不應當以降低層次為代價,重復本科、大專層次的“應用”實踐。面對新的挑戰,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應當把握機遇,著眼于軍事斗爭準備需求及武器裝備發展需要,結合用人單位對于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緊扣新時期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內涵與主要特征,合理區分“培養”和“培訓”的內容,創新培養模式和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時建樸,王瑾.關于當代大學生需要發展的調查研究[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1):103-108.
[2] 謝珍萍,郭健彪.當代社會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內在影響機制分析[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6):42-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