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韋


單幅作品《大漠狼行》獲得第57屆“荷賽”自然類三等獎,獲獎者是十幾年來一直堅持拍攝野生動物的青海攝影師樊尚珍。樊尚珍并不是職業攝影師,但在拍攝野生動物這件事上,卻是經驗豐富的行家。他從小生長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農村,親近大自然的童年生活經歷,使他自小就對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而從小被稱作“獵把式”的他,除了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學會了觀測天氣環境,還積累了豐富的野生動物知識。
因為工作的契機,樊尚珍在青海玉樹生活了一段時間。在玉樹這塊原生態的高原腹地,壯闊的天地、野性的生命深深地震撼著樊尚珍的心靈,熱愛自然、善待動物、關注生態的觀念,已經逐漸融入了他的生活方式。在休息的時間,他總會一個人帶上器材裝備,獨自踏上拍攝野生動物的路。樊尚珍將自己最喜歡的攝影與大自然結合起來,用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令人動心的瞬間,與人們一起分享這片土地上的美麗奇遇。
《大漠狼行》是如何選取拍攝角度和位置的?大約等了多久拍到了雪地上的狼?
樊尚珍:《大漠狼行》是2013年11月在新疆阿爾金山保護區拍攝的。阿爾金山保護區靠近青海和新疆交界,有一塊沙漠地帶。憑著拍攝野生動物十幾年的經驗,我知道很多野生動物經常在此出沒。當時本打算去拍藏羚羊,記錄藏羚羊從阿爾金山到可可西里的遷徙路線。在拍攝途中,巧遇一場大雪和兩只如同戀人般你追我趕的狼,拍下了這幅唯美的照片。
請問你認為這幅獲獎作品的亮點在哪里?
這幅作品體現著3種寓意:一是畫面展現的是冰冷的世界、蒼茫的荒原、形影相隨、狼行千里。大環境交待得很清楚,這些元素反映了狼的生存環境,體現了狼的執著、勇敢、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二是畫面簡潔、干凈,清晨的曙光和白雪交輝折射出神秘的藍光,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形影相隨的伴侶和一串清晰的足跡把主題凸顯得淋漓盡致;三是以藍灰為主的冷色調喚醒了人們對傳統審美疲勞的視角。
你在野外拍攝的時候是否需要有同伴或者助手配合?在拍攝中有什么比較難忘的回憶?
野生動物拍攝需要安靜的環境,所以大多數時候我都選擇獨自去拍攝。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為了拍到一張馬麝的圖片,我歷時5年,行程共計2000多公里。2012年終于在青海南部地區一處被當地藏族尊為神山的附近灌木林中拍攝到了馬麝。喜馬拉雅馬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為其名貴的麝香,盜獵嚴重,瀕臨滅絕,其生性機警,行蹤詭秘,除了交配季節均是獨自覓食,很難跟蹤拍攝。當時我在跟蹤馬麝的糞便和腳印,神山腳下的一座寺院里的僧人以為我是盜獵分子,十幾位穿著袈裟的僧人不由分說將我挾持入寺,緊接著開始盤問搜身,把我烏黑錚亮的碳鋼獨腳架當成了“秘密武器”,一時由于語言不通,差點動了手,驚了我一身冷汗。在得知我是為了宣傳和保護野生動物之后,寺院為我安排了食宿,并讓一位小僧帶我去馬麝經常出入的地方蹲守。一個星期后,我終于如愿以償。
有哪些拍攝野生動物的技巧和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是要對動物做一些研究。拍攝什么?為什么要拍?這些動物是否具有攻擊性?它們喜歡棲息在什么環境中?有哪些習性?要想拍攝到你想拍的東西,你必須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夠找到它們,什么時間它們最活躍。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拍攝出精彩的照片。如果你要拍攝的動物特別膽小或者具有危險性,你還要準備專門的隱蔽裝備,不讓動物發現你的存在。
二是充分了解環境。對于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氣候等各種情況了解越多,越能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攝影是光線的藝術,了解當地的氣候和天氣對于拍攝非常有幫助。攝影師要知道什么時候光線最好,什么時候需要特別的器材才能完成拍攝,什么時候根本不可能拍到滿意的照片。
三是選擇正確的時間。這有兩個重點:一要充分考慮到野生動物的習性,何時活躍、何時進食、何時休息;二要考慮到光線因素的影響,充足而有感染力的光線是好照片的重要因素。綜合考慮這兩方面因素,才能抓拍到情趣盎然的作品。
四是選擇不同的角度。雖然拍攝野生動物很難有很多的角度供你選擇,但有時還是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角度。在可能的條件下,你可以采用鏡頭與地平線相平、和動物眼睛相平或從高處俯視的角度,在人眼的高度觀察動物拍出的照片可能會顯得比較死板。也有的時候,拍攝動物的背影也能產生奇特而有趣的景象。
五是要特別注意動作的輕緩,避免發出不必要的聲響。野生動物都有在遠距離外定位潛在捕食者的能力,人的行動如果過于迅速和莽撞,可能會產生聲響,會更容易被動物發現。行走不要走直線,迂回曲線行動,不要迎面靠近。有的動物安全距離100多米,有些也可能在50米左右,響動過大、迎面直逼、速度過快都會使動物提高警惕。只有當動物旁若無人時,你才可以間歇式地輕按快門連拍。
總之,在拍攝野生動物時,行動要審慎,不驚擾、不追攝,對于動物來講,我們侵入了它們的領地,一旦我們驚擾了它們,可能十天半個月我們都很難再在原地發現它們的蹤影,甚至它們就此銷聲匿跡了。尊重動物是一切拍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