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長期處于被東西方大國分裂的狀態,一直是兩個方向對峙與斗爭的風口浪尖。
原是“文明發祥地”
烏克蘭原本是整個東斯拉夫民族的文明發祥地,公元9世紀就出現了最早的斯拉夫國家之一——基輔羅斯,成為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共同祖先,也奠定了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
13世紀,向西擴張的蒙古大軍勢不可當,基輔羅斯公國只剩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公國,為了躲避蒙古鐵騎的威逼,小公國并入波蘭,并在隨后的數百年間逐步形成烏克蘭民族。
17世紀中葉,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發起獨立運動,攻占基輔,迫使波蘭承認烏克蘭為獨立行政區。但隨后遭到波蘭的反撲,他只能請求俄羅斯聯合出兵抗擊波蘭。1654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簽訂合并條約。1月22日,第聶伯河兩岸的東西烏克蘭在名義上合并,這一天也成為現代烏克蘭的統一日。
蘇俄人出爾反爾
趁著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混亂,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基輔建立中央拉達。“拉達”在烏克蘭語中的意思是“協商會議”,等同俄語的“蘇維埃”。1917年11月20日,中央拉達宣布烏克蘭獨立,成立“人民共和國”。
布爾什維克為了加速當時主政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瓦解,鼓勵烏克蘭獨立。當布爾什維克掌權后,又要求烏克蘭創建與自己同心同德的蘇維埃政權,在得不到基輔方面滿意的答復后,12月24日,蘇俄在烏克蘭東部工業中心哈爾科夫建立與中央拉達分庭抗禮的“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兩個“烏克蘭”隨即進入戰爭狀態。
一次失敗的政變
“兩個烏克蘭”的局勢沒有維持多久,新的勢力又插了進來。1918年3月3日,蘇俄代表團在《布列斯特和約》上簽字,向德國割讓波蘭、烏克蘭等地。之后,德軍占領大半個烏克蘭,強行驅散中央拉達,宣告短命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終結。此后,德軍占領當局扶植起以舊沙俄軍官為首的傀儡蓋特曼政權。1918年11月,德國向協約國投降,蘇俄聞訊后立即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蘇維埃紅軍重返烏克蘭。
恰在此時,烏克蘭內部發生劇烈變化。1918年12月,前中央拉達軍事部長彼得留拉趁蓋特曼政權喪失德國主子支持之際,在基輔發動政變,建立新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執政內閣”。結果,彼得留拉的軍隊被打得灰頭土臉,很快把首都基輔丟給蘇聯紅軍。無奈之下,彼得留拉被引見給新獨立的波蘭國家元首畢蘇茨基,請其提供“烏克蘭獨立所必要的支持”。
半路殺出個波蘭
1920年4月21日,畢蘇茨基同彼得留拉集團簽署《波烏聯盟條約》,承諾幫助彼得留拉軍隊奪回基輔,但條件是茲布魯奇河以西的烏克蘭領土都歸波蘭所有。條約簽署4天后,波軍向烏克蘭腹地發起閃電攻勢,不到兩周就前進至第聶伯河,5月7日拿下基輔。
失敗的蘇俄后與波蘭簽署《里加條約》,承認波蘭擁有包括名城利沃夫市以及有約500萬烏克蘭人居住的土地,剩下的烏克蘭土地則作為加盟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倒霉的彼得留拉則在《里加條約》簽署后被波蘭人軟禁,他的幾萬人馬也被解除武裝。
重新回到“俄波分治”狀態的烏克蘭可謂命運坎坷,波蘭總統畢蘇茨基對烏克蘭居民實行全面“波蘭化”政策,統治殘酷。而在蘇聯,為了鏟除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斯大林通過“農業集體化”和“大肅反”運動加以清洗,也正是這段經歷,讓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對蘇聯充滿仇視,也恰恰被別有用心的外國情報機構所利用。
被納粹德國利用
20世紀30年代,流亡西歐的烏克蘭軍事組織、烏克蘭民族主義同盟和民族主義青年聯盟合并成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整個合并過程都是德國情報機關一手操持的,該組織領導人斯捷潘·班杰拉后來成為納粹德國軍事情報局的鷹犬。
1939年9月,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德國共同瓜分波蘭,蘇聯重新占領加利西亞(當時稱西烏克蘭)。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對蘇聯不宣而戰,班杰拉分子率先行動,被德軍收編為別動隊。當時在整個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建眾多“民族戰斗隊”,他們從德軍手里獲取武器,幫助德軍鞏固后方,甚至直接與蘇軍作戰。
1943年,為了發掘戰爭潛力,希特勒安排班杰拉成為烏克蘭起義軍的領袖。甚至在納粹德國覆滅之后,烏克蘭起義軍仍然與蘇軍對抗了10年。
蘇聯解體的重要推手
1991年,烏克蘭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共和國就脫離聯盟和選舉總統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絕大多數選民贊成獨立,原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當選為首任烏克蘭總統。之后,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3國領導人舉行會晤并發表公報,稱已簽署了由3個國家組成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從而給戈爾巴喬夫沉重一擊,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推手。 (摘自《中國國防報》黃山伐/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