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俄羅斯人天生有文學和藝術細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圣彼得堡(那時叫列寧格勒)被納粹德軍包圍近900天,滿眼廢墟,沒吃沒喝,電力供應也很緊張,但大劇院里仍在上演傳統芭蕾舞劇《天鵝湖》,電臺里仍播送著交響樂;前線的戰士們在得知了后方“歌舞升平”后,非但沒有抱怨消沉,作戰意志反而倍增,敵人卻氣得捶胸頓足。俄羅斯人天生有文學和藝術細胞,這是不爭的事實。俄羅斯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文學強國、音樂強國、油畫強國、基礎教育強國、甚至也是攝影強國。但豈止是攝影,俄羅斯許多曾經甚至現在仍然很優秀的東西都不太被人提及了。
有一定年紀的人也許還會記得文革時期有部百看不厭的電影叫《列寧在1918》,是前蘇聯1939年拍的,藝術性極佳,翻譯得也好。電影一開始,是家在莫斯科的瓦西里出差回家,一進家門,老婆正在做活,知道他沒吃飯,偷偷塞給他兩塊面包干,瓦西里又趁老婆不注意放回去了。有心人這時候可以仔細打量打量瓦西里的這個家: 墻上掛的是許多藝術鏡框,男人身上穿的是呢子服,女人的肩膀上則是大披巾,做活用的是手搖縫紉機,小孩則睡在鋪蓋齊全的嬰兒床里,屋里還安裝著暖氣片,怎么看也不像是個連兩塊面包干都你推我讓的特等貧困家庭。后來瓦西里又在列寧的辦公室里餓昏了,蘇維埃政權的頭號人物列寧找來的應急食品也不過是兩塊又冷又硬的面包外加一杯糖茶,而此時不遠的莫斯科大劇院里,卻在演著芭蕾舞劇《天鵝湖》。我在北京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整個文化大革命困難時期,再困難也沒有過連窩頭饅頭都吃不飽的時候。這兩個例子至少向人們傳達一個這樣的信息:是蘇聯人實在把吃飯太不當回事了,寧可忍饑挨餓看《天鵝湖》,也不花錢修五臟廟。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么我們的外文書店里凈是來自外國的購書者,而我們出國的人總是擠在人家奢侈品商店的門前。總之,對文化的追求與投入,看來不是一兩天養成的習慣。
再舉一個與攝影有關的例子。那是一張出自俄羅斯戰地攝影師德米特里·鮑特曼斯的照片,畫面是1945年春蘇軍打進柏林時,在一個幾近被炸毀的人家中,一個蘇聯士兵在彈鋼琴,旁邊圍著幾個聽得入神的戰友。
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攝影藝術
俄羅斯的攝影和它的油畫一樣,一直不被西方世界所重視,西方人對俄羅斯有著固有的偏見,這不是一兩句話講得清楚的。最近我又看了看我手頭的幾本1950年代的俄羅斯攝影雜志,雖然俄文咱看不太懂,但由于是攝影雜志,里面的照片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要說印刷質量,平心而論,肯定比不上同時期的美國攝影雜志,但單就照片而言,俄羅斯攝影作品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與美國的沒有太大區別。1950年代,美國借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余威牛氣沖天,蘇聯雖也遭受重創,但恢復得很快。既然當初敵軍圍困萬千重還能聽交響樂,如今敵人被打敗了,俄羅斯人的小情調回來得那叫快。俄羅斯人的生活情調在沙俄時代是兩級分化,有錢人一切向法蘭西看齊。說真的,地道的俄羅斯貴族連像德國和英國這樣的國家都不太看得上呢。十月革命后,俄羅斯的貴族一律掃平,平民的小情調代替了往昔貴族的高雅,也正是這個時候,俄羅斯人又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東西,那就是攝影。1919年,列寧親自簽署命令,將俄國攝影和電影工商業收歸國有,之后,蘇聯一直把這一年當做蘇聯攝影的誕辰日。但是在那個年代,攝影是很昂貴的事情,一般老百姓玩不起。直至1930年,蘇聯才自主生產出第一批照相機,起名為“第一號攝影通訊員”,1934年,著名的費特牌135相機問世。根據當時統計,1935年,蘇聯已擁有50多萬部照相機,就蘇聯的人口總量而論,這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
20世紀的頭30年里世界充滿了矛盾與混亂,各種激進思想與運動增加了社會的動蕩,洶涌澎湃的資本主義一方面創造了燦爛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卻不能有效地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反而將其巨大的能量運用在幾乎無休止的戰爭中。貧困和分配不均導致共產主義運動與社會變革思想風起云涌。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前后,俄國一批知識分子與前衛藝術家發起了構成主義藝術與設計的探索,這其中與照相機的運用有直接關系。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當時對藝術創作沒有過多干預,也沒有實行嚴格審查。列寧希望能夠在迷茫與混亂之中形成一個新的、能為無產階級政權服務的藝術形式。當十月革命勝利時,左翼藝術家與設計師備受鼓舞,俄羅斯有限的幾位留下姓名的攝影師也施展拳腳,大量創作。俄羅斯雖然物質匱乏,但畢竟算是歐洲國家,攝影資源遠比當時的中國強。要利用新的藝術形式來反對沙皇時期的老套,利用可以貼近大眾的攝影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新政權所希望看到的結果。具有創意的攝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不亞于一場革命,它可以鼓舞斗志和舒緩眼前困難的生活境況。這個作用事實上達到了,甚至還因為隨后而來的戰爭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俄羅斯的土地上,確實有相當一批杰出的攝影家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以素質較高的城市工人階級為題材進行創作。至于農民,他們共同創造和享受了一個“藝術要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時代。盡管這個口號現在已不那么時髦,但當時卻很流行。
提到早年的俄羅斯攝影,羅欽科(Aleksander Rodchenko)是一位不可繞過的人物。他是俄羅斯第一位使用徠卡135相機進行創作的藝術通才。他出身貧寒,后來成為忠誠的共產黨人;但他永恒的稱號是“俄羅斯早期攝影家”。他早期從事繪畫,其理性思維和共產主義理想使他的藝術作品很早就形成了理性的構成主義風格。后來他開始使用來自德國的135型相機,如虎添翼,說是在照相,其實玩的是構圖。1921年,他完全放棄了繪畫,轉而專門從事設計與攝影,因為他認為從前的藝術只能為少數人享用,而只有攝影與設計才能為整個社會服務。他的立場也是當時俄國構成主義藝術家的基本立場。油畫畫得再好也只能掛在家里被人享用,而攝影與設計可以通過廉價的印刷手段為大眾享用。他是在平面設計中最早將攝影元素融入其中的設計師之一。1937年,他帶著火熱的革命激情設計了以列寧形象為中心的海報,其中列寧的形象也來自于紀實攝影。畫面中列寧被夸張了比例,成為畫面最主要的視點,激動的革命群眾與醒目的報紙用拼貼的手法組成了富有動感的畫面。羅欽科毫無疑問屬于構成主義攝影試驗的代表人物。
不要忘了俄羅斯攝影
有關俄羅斯的攝影還有很多故事,不可能一下都講完。在廣闊的攝影天地中,俄羅斯的攝影和俄羅斯制造的照相機以及便攜式折疊放大機,甚至俄羅斯曾獨有的,像卡片一般厚的黑白和彩色放大紙,都占有不可小覷的一席之地。俄羅斯的攝影不太被人提及,并不是因為它不夠好,可能是一方面自身宣傳不夠,相機制造也不夠精致,另一方面是如今懂俄文的遠少于懂英文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一個好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主觀上不被人重視并不能從根本上撼動它的地位。在此提醒大家,如果誰今后有機會到俄羅斯去旅游,自己還是個攝影愛好者的話,別忘了到當地的舊貨店淘幾張用前蘇聯加厚放大紙放大的老照片,絕對絕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