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云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心浮氣躁,閱讀越來越功利化和庸俗化,閱讀的魅力大大降低。經典圣賢讀物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安身齊家之寶。本文嘗試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當代中學生中文課外閱讀現狀,并提出改進策略。
為了確保調查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筆者廣泛聽取了各方建議,重點調查閱讀興趣、閱讀結構、閱讀規劃、閱讀總量和閱讀質量這幾方面,問卷五易其稿。調查對象為北京九中初中部、昌平一中初中部、河北省廊坊市七中和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一中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初中、高中學生。重點班有效問卷239份,普通班212份,共計451份。
中學生中文課外閱讀現狀
從這次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當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和閱讀環境還需改進,不容樂觀。
1.經典閱讀冷熱不均,儒釋道名著閱讀率低
調查顯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閱讀率冷熱不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很受歡迎的著作,閱讀率最高的是《西游記》和《三字經》(均超過60%);《弟子規》《論語》《詩經》和《史記》的閱讀率也較高,在34.9%-46.3%之間。但有三四成的學生完全不了解《左傳》《莊子》《中庸》《大學》《孟子》《禮經》《易經》《道德經》等經典因為所講內容離同學們生活甚遠,內容深奧,所以鮮有讀者,閱讀率均不超過11%。這說明“六藝”和《五經》這些中國傳統社會的必讀經典在當今的中學生中普及率普遍偏低。
2.閱讀缺乏興趣習慣,閱讀方法急需指導
中學生普遍缺乏課外閱讀興趣,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醒。本次調查顯示,超過70%的中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大作用,認知比率與全國水平持平,但超過70%的學生興趣不濃,或根本不喜歡課外閱讀,約有1/4的學生甚至認為課外閱讀妨礙學業。
很多中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學生較少有詳細的閱讀規劃。只有不超過10%的人每次都有閱讀計劃,而五六成學生僅在某些時候制定閱讀計劃。其次,很多學生閱讀淺嘗輒止,缺乏深度閱讀。14.9%的學生會把同一本書閱讀2遍以上;而60.3%的學生閱讀時喜歡的就多看幾遍,不喜歡的就不看或粗略地看;21.1%的學生基本只看一遍就棄之不理,即使能讀完,也往往略過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另外,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的習慣。只有12.9%的中學生經常做讀書筆記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超過半數的學生偶爾做筆記,還有3成左右從不做筆記。
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和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不夠。有近5成的學生自主盲目地選擇課外讀物;僅有兩三成的購書選擇是依靠老師推薦,而父母購買的比例最低。這一方面說明老師和家長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購書和閱讀自由,另一方面也說明對學生的閱讀指導率低,學生的閱讀基本上處于自由散漫的狀態。
3.閱讀時間嚴重短缺,優質圖書數量不足
現在的中學教育還是考試分數定乾坤,沉重的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使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存在明顯不足。不少學校嚴格限制、甚至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筆者調查的一所中學就嚴禁在校內看課外書,一經發現就沒收,“后果很嚴重”。調查顯示,在周閱讀時間上,35%的中學生閱讀總量在3-10小時之間;近半數人在3小時以下;不到1/3的人能做到每天閱讀,超過1/5的學生基本上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另外,很多家長不支持孩子閱讀課外“閑書”,認為會影響成績,不少學生只能私下進行。這使筆者強烈地感到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求,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們的諸多無奈。很多學生渴望能多有一些自由閱讀的時間,希望每周能有2節閱讀課。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電視、游戲室、網吧遍地都是,不少學生把課余時間花在了看電視、玩游戲上,用來看書的時間更少,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
中學生普遍反映優質圖書數量不足。不少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藏書太少,內容陳舊龐雜,管理分類不夠細致,想看的圖書不易找到,或者根本就沒有,所以,他們希望增加新書,尤其是綜合類圖書的數量和品種。他們盼望學校為每位同學準備一張借閱卡,可以定期去圖書館借閱圖書。另外,有限的購書渠道也是一種障礙。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區,學校附近的書店數量普遍較少,實體書店缺乏,新書數量不足。
中學生中文課外閱讀困境的破解之道
韓愈告訴我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學校、家庭和社會積極引導,破舊立新,防微杜漸,就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以下筆者將結合調查實際情況,提出解決中學生中文課外閱讀困境的一些破解之道。
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圣賢義理之光
文化傳承主要靠教育。“讀書志在圣賢”,這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名句。以“仁愛”為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是中國人的立國之本,是治療人類精神疾病的一劑良方,也應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在全社會推行文明教化。媒體更是責任重大。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該欄目旨在“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讓傳統經典為現實生活服務,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另外,在全國不少地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論壇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幫助大眾光大民族精神,受到普遍歡迎。
其次,傳播圣賢義理之光,有賴于學校和家庭大力支持。現在,不少中小學開始普及經典啟蒙教材,《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讀本已成為千千萬萬幼兒園和中小學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另外,鑒于像《易經》《中庸》《孟子》這樣的經典有許多高深之論,建議學校每周抽出固定時間講解,舉辦讀書論壇,提高中國傳統經典在當今中學生中的普及率。家長也應該密切配合,幫助孩子從小在心中播下圣賢之學的種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有光明的前途。
2.培養閱讀興趣習慣,加強閱讀策略指導
培育濃厚的閱讀興趣依賴于全社會的鼎力支持。首先,應該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珍惜文化、重視學問的風氣。其次,應該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公共閱讀環境。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扎實有效地實施了全民閱讀工程,現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開展了閱讀日、閱讀月、閱讀節等活動,定期推薦優秀圖書。從2010年4月起開展的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做表率”讀書活動及相應圖書和音像制品的出版發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培養閱讀習慣。建議學校發揮基礎陣地作用,妥善處理好基礎課學習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切實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學校圖書館應該不斷增加優質書報,尤其是綜合類圖書的數量和品種,科學細致地進行分類管理。可以為學生準備借閱卡,以方便學生借閱。學校可以多舉辦讀書宣講交流活動,鼓勵進行廣泛閱讀、科學閱讀。學校可以幫助學生制定好課外閱讀讀書計劃,保證每天至少1個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比如堅持中午課前10分鐘和晚自習前20分鐘讀書讀報的制度。
教師和家長要加強閱讀策略指導。建議教師加強監管和引導,多在閱讀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策略性上下功夫;妥善安排課外閱讀的時間和內容,指導學生制定詳細的閱讀規劃,多進行深度閱讀,做好閱讀筆記,多提出見解,盡量做到課外閱讀和學業兩不誤。此外,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注意塑造家庭內部的讀書氛圍,引導孩子主動接受經典作品,變“要我讀”為“我要讀”,不斷提升閱讀的品位和檔次。
3.大力推進精品出版,完善圖書市場監管機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搭建全民讀書、服務社會的平臺,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今年必將是繼續完善圖書市場監管機制的一年。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大力加強精品戰略,對粗制濫造、盜版盛行的圖書實行“殺無赦”“斬立決”。
圖書出版者和銷售方也應該在圖書質量和市場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為讀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購書、讀書環境。“嫁衣只為稻粱謀,碌碌終生鎖眉愁。敢誓丹衷存萬世,書香更比人長壽。”我們出版人應加大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經典,尤其是不為普通讀者所熟悉的經典著作(如《左傳》《莊子》《孟子》等)的出版力度,充分發揮這類圖書的思想精髓對讀者現實生活的引領和教育作用,寓教于樂,促進青少年的素質培養。其次,出版還應考慮學生的經濟負擔能力,力爭讓圖書質優價廉。另外,應該為學生搭建通暢的購書渠道。還要關注廣大農村學子,增加在大城市以外地區的書店數量,尤其是學校附近的書店數量,加快圖書的更新速度。相信各界的多方努力一定會惠及青少年的身心成長。
(作者單位系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