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媛(長安大學 圖書館,西安 710064)
圖書館利用RFID代替條形碼作為識別館藏的方式,提高了圖書館服務的質量和工作效率。關于圖書館RFID應用研究,國內的理論及實踐研究比較落后,相關文獻雖然在近年逐步遞增,但實踐性方面還有待提高完善。因此,對國內圖書館RFID應用研究的文獻作統計分析,通過比對發現圖書館RFID應用的發展趨勢、發展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將對加快圖書館應用RFID的研究速度和深度起到推動作用。
本文綜合了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維普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來檢索文獻,其中以CNKI為主要檢索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為補充數據庫。于2012年1月使用這兩個數據庫,分別通過檢索式“關鍵詞=圖書館”and“關鍵詞=RFID”、“關鍵詞=智能圖書館”、“關鍵詞=圖書館”and“關鍵詞=物聯網”以及“題名 =圖書館”and“題名=RIFD”、“題名=智能圖書館”、“題名=圖書館”and“題名=物聯網”檢索1999至2011年所發表的論文,綜合以上檢索式得出以下結果,排除結果中不相關的、重復的文獻后,共檢索到論文439篇。以下是對這些文獻的定量分析和主題內容的分析。
由圖可以看出,論文的發表數量基本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2006年開始,國內圖書館對RFID的研究由開始的萌芽狀態轉入研究的熱潮,文章的發表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此后每年的發文量逐年遞增。相比較所有期刊發文情況,核心期刊收錄的趨勢比較平穩。
由于核心期刊所收錄的論文質量遠高于一般期刊,能充分代表某一學科領域深層次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國內對RFID應用于圖書館的研究大都處于初級層面,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深層次以及實踐性研究。理論研究是進行實踐研究及應用的基石,沒有充分完善核心的理論研究的支持,RFID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就無法開展,這是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因素。

圖 中文圖書館RFID論文發表情況
由于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下同)論文質量高于一般期刊,因而本文所作的引文分析僅針對核心期刊的引文進行。下表所列舉的就是針對核心期刊的論文引文情況的分析。

表 中文圖書館RFID論文引文分析表
本文引文分析分為篇均引文分析與引文類型分析兩部分。由表分析得出,自2008年起,篇均引文量呈逐年遞減態勢。通過檢索相關文獻查找其中原因,發現關于RFID的應用雖日漸廣泛與成熟,但是多用于物流、零售業以及醫藥行業的管理,在圖書館方面的應用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可引用的相關文獻受到限制。引文類型分析也向我們表明,從2006年至2011年,網絡引文一直占有比較高的比例,這反應了研究者吸收信息的水平比較高。
RFID作為圖書館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沒有足夠高水平的參考文獻支持下,很難在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從而也造成實際應用達不到突破性進展。因此建議研究者可廣泛攝取RFID在各行業成功應用資料并將其應用到圖書館的發展中,這勢必會推動RFID在圖書館技術層面的發展更迅速完善。另一方面,網絡引文質量難以保證,因此研究論文要對網絡資料謹慎篩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為RFID在圖書館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石。
在檢索到的439篇論文中,通過統計得出作者共有513名(包含合著者)。發文較多的是蔡孟欣(5篇),李世珣以及劉白秋(4篇),曹晶、董曦京、吳慶珍(3篇)。93%的作者只發表了一篇文章,并未形成顯著的核心專家群。
核心專家對推動學科發展、開拓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從專家有限的發文量反映出我國圖書館RFID的研究并未走向成熟,理論研究缺乏強勁的推動力,從而導致RFID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陷入停滯不前的境況,應用水平還有待深入。
圖書館的RFID應用是實踐性很強的課題,已經實施RFID的圖書館的經驗和具體做法以及相關報道、會議資料等經常成為打算引入RFID的圖書館重要的參考資料。[2]在所檢論文中,討論RFID在圖書館具體實踐應用的文獻有22篇,其中論述深圳市、武漢市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理念與實踐的文章有8篇,杭州市、上海市、福建省、汕頭、香港地區在此方面的文獻分別都是4篇,浙江、珠海為3篇,沈陽、河北、陜西的有關文章都分別為2篇。從此統計可以明顯看出,RFID在圖書館的實踐應用主要集中在南方經濟發達城市,這除了反映出南北方城市在圖書館發展的理念不同外,經濟成本也是制約新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一個瓶頸。
目前,圖書館界對RFID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普遍反映的“成本問題”,直接表述是:“成本過高”。對成本的考量取決于價值。因此,具體到RFID技術應用于圖書館而言,它的總成本(被使用的成本)的高低以及其被認可的程度,取決于對RFID應用系統價值鏈設計和構建的好壞。另一方面,RFID應用于圖書館所需的電子標簽、讀卡器等設備成本也逐步降低,如果應用得當,甚至低于磁條等傳統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成本。但是,由于圖書館RFID的應用研究水平滯后,圖書館人對RFID應用成本問題沒有形成新的認識,從而導致成本問題成為制約RFID在圖書館發展一個瓶頸。
(1)技術標準及系統集成問題。目前我國尚未對RFID的數據格式、原產品數據配置以及通信頻率有統一的技術執行標準,供應商各自為政,出現了RFID應用設備不兼容的情況。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圖書館管理系統在設計時都是以ILAS系統、條形碼、磁條技術為基礎的,是采用“安全磁條+條形碼”的技術手段。RFID圖書管理系統則是以RFID電子標簽為基礎的,二者在通訊協議、接口等方面完全不同,進行全面集成整合還需要一段時間,[3]這是造成RFID在圖書館應用發展遲緩的重要因素。
(2)隱私安全問題。所有技術的應用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缺陷,雖然RFID作用于圖書館可以帶來方便快捷的工作模式,但同時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如可以通過采集RFID射頻信號對讀者進行追蹤,獲取讀者所借書刊信息甚至讀者個人信息等;標簽病毒也可通過網絡影響流通系統甚至造成整個圖書館管理系統癱瘓。[4]解決RFID的隱私權保護與信息安全,是關系到RFID技術能否在圖書流通管理中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的關鍵之一。
(3)投資回報問題。目前很多圖書館人對待RFID應用態度消極,主要是因為部分圖書館館藏太多,很多圖書館認為一下子全部轉換為RFID需要的花費過大,項目風險也很大。但是,實施RFID技術對圖書館所帶來的潛在利益是無法估算的。圖書館作為非盈利機構,主要職責就是為讀者服務。實施RFID后的圖書館,每一件圖書館物品都要加貼RFID標簽電子標簽,簽內有微型天線和記憶芯片,儲存的信息可以用于對物品進行準確識別和跟蹤。圖書館員手持電子標簽讀卡器就可以方便地確定物品的位置、確定庫存數量、完成借出和歸還手續。這極大降低了館員工作強度,部分圖書館員可以從一些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配置到信息咨詢、讀者培訓等對讀者而言具有更高信息價值的服務上,從而實現服務轉型。這樣所帶來的回報,是用金錢衡量不了的。
(4)RFID系統的引進給圖書館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管理觀念上的更新。在圖書館的建設發展中,技術只是手段,人文與管理因素才起決定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作用。因此我們在關注RFID在圖書館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人文理念與管理因素的研究,只有這三方面共同協作,才能全面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服務部門,其全部工作價值都要通過服務這個環節實現。而作為社會重要的文化信息中心,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及相關技術對提高服務的質量與效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FID技術將提高圖書館服務的質量和工作效率,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產生較大的變革。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RFID文獻研究整體水平不高,對圖書館RFID應用的看法依然較為片面,缺乏連續性及實踐的支持,由此直接導致RFID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陷入窘境。
目前,RFID技術在圖書館界逐步得到接受,圖書館使用RFID勢必將朝著規范化、標準化的高水平建設發展。此種情況下,對已建成的圖書館可以試著在某些特色書庫試驗RFID項目。如特藏書庫的規模比較小,將RFID技術取代磁條應用于特藏書庫的建設,這樣便有效避免了在大規模變革實踐中帶來的成本投入風險問題,同時通過實踐不斷改進特藏書庫的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更可以在RFID試驗成熟后再推廣至圖書館其他書庫。對于將要籌建的新圖書館來說,RFID的應用完全可以被納入到考慮范圍之內。
[1]許洪軍,歐朝靜.我國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的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1(11):140-142.
[2]沈奎林,杜瑾.國外圖書館RFID應用文獻研究與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3):61-65.
[3]王麗云.RFID技術在圖書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圖書館,2009(1):50-52.
[4]張昕.一種基于私鑰的圖書館RFID安全算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