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文書專題資料整理"/>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喬福錦
(邯鄲學院 地方文化研究院太行山文書中心,河北 邯鄲 056005)
昔陽縣長嶺村級檔案敘錄
——太行山文書專題資料整理
喬福錦
(邯鄲學院 地方文化研究院太行山文書中心,河北 邯鄲 056005)
昔陽縣長嶺村成批檔案,時間起自1944年,止于1984年,總計70冊(卷)。這一宗大體尚存的村級檔案,不僅描繪出包括抗戰、減租減息、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革”及新時期初期在內的現代華北鄉村歷史全程的基本輪廓,也是這一特定時代鄉村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具體寫照,是幾乎所有影響20世紀后半期歷史之“重大事件”的基層記錄。作為全國第一個“大寨縣”——昔陽縣現存基層檔案文獻之稀見“標本”,長嶺村級檔案也是“集體化時代”華北地區包括山西區域鄉村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文本參照。
太行山文書;昔陽長嶺;村級檔案;文獻敘錄
山西乃華夏文獻舊邦,也是“集體化時代”引領全國的典范省份。①“集體化時代”,特指從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建立互助組到農村人民公社解體之間這段歷史時期,參閱行龍、馬維強先生《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基層檔案述略——以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所藏資料為例》一文,載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五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此一時段性稱謂,頗具概括意義。華北鄉村之“現代史”上限,實際有三個界標:根據地政權建立、土地改革發動、共和國成立;下限界標也有三個:四人幫粉碎、三中全會召開、公社體制解散。“集體化時代”,最大程度地涵蓋了這一特定社會歷史階段之全程。從抗日戰爭到“農業學大寨運動”,位于太行山區的晉中昔陽縣,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記錄著那一段特殊歷史的昔陽縣基層社隊檔案,同樣是山西區域歷史文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筆者在歷史文獻學教學實踐及參與“現當代華北鄉村文獻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過程中,接觸到一批昔陽縣、社、隊檔案。長嶺村級檔案,即是其中一宗。②位于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瓦邱溝之長嶺村,原屬瓦邱公社今為界都鄉所轄,是一個以陳姓為主的古老村落。據本村學人陳志如先生所撰《長嶺村史》,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即有人活動,村莊歷史已有2400余年。現存村落古建筑群依嶺就勢,沿兩條東西走向的青石板路自由排列。村中有關武圣廟、古戲樓、官方場、神房、券筒筒、文昌閣、敕造貞節牌樓、雙斗旗桿磚牌樓、蟲王廟、五道廟、山神廟、牛王廟、仙神廟,村東有雙井寺廟,村南有廟眼大廟。村西建石橋一座,通向村外,村內陳氏莊園十七座宅院戶戶相連。從清乾隆朝國子監生陳獻璋重新創業至今,族人耕讀傳家,村中英才輩出。抗戰初期,劉伯承、徐向前曾率部駐扎于此。之后日軍曾在此地制造過“四月慘案”,并掠走陳氏家族大量藏書。昔陽長嶺村級檔案,除一份寫于民國十三年(1924)的契約與一張2007年的中學生家長通知書以外,成批件最早記錄時間為抗戰后期的1944年,最晚時間是已然進入新時期的1984年。成批檔案總計70冊(卷),初步清理,可分9大類別。
1. 工作筆記薄
按:案卷封面有“原案卷號第10號(第一卷)、長嶺村、工作筆記薄”字樣,原注:“4件110張”。第一分冊封面有“1944”、“政治課本”字樣;第二分冊用科舉范文抄本背面書寫,封面殘缺;第三分冊用“山西省昔陽縣普通戶口調查表”背面書寫,封面有“1945、1、15號”字樣,鈐“陳喜桂”印一方,卷內有“昔陽縣長嶺村抗日村公所”長方朱文印,并有夾條數張;第四分冊封面有“陳喜桂”簽名。
2. 革命歷史資料
按:案卷封面有“原案卷號第12號、長嶺村、革命歷史資料”字樣,原注:“2件16張”。內有契約存根、“義倉賬”、土改果實記錄散件、會議記錄、信件等。時間上限為“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一日”,下延至“一九五 0年六月二日”。
本類檔案共計兩冊(卷),內容涉及武裝斗爭、武器制造、軍事訓練、教育動員、文藝宣傳、減租減息、生產互助、土改斗爭、抗屬優待、公職人員歷史調查等方面。第一冊第3分冊書寫所用之“山西省昔陽縣普通戶口調查表”,存原縣府所作本村戶口調查記錄,亦具文獻價值。
1. 土改果實賬
按:新案卷封面有“長嶺果實賬、第一卷、永久”字樣,卷脊標示“2”;舊案卷封面有“土地改革時期的果實賬、第一卷”字樣。原注:“3件164張”。第1分冊用《詩經體注大全》背面書寫;第2分冊用《易經大全匯解》背面書寫;第3分冊用京師大學堂油印講義背面書寫,封面并有“光緒柔兆敦牂年嘉平月、閶九陳殿儀、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字樣。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1. 長嶺地畝賬
按:案卷封面有“第一號、長嶺地畝賬(第一卷)”字樣,原注:“4件86張”。第三分冊封面有“第一街”字樣,末頁殘缺。
2. 地畝產量賬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號第13號、長嶺村(1947年)、地畝產量賬”字樣,原注:“3件115張”。第一分冊封面有“第三街、1947、4、18”字樣,第二分冊封面有“長嶺村、地畝產量”字樣,第三分冊封面有“長嶺村、地畝產量”字樣。
3. 地畝賬
按:無封面,共3件51張。第二分冊封面有“1948、9、18、立,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廿六日,產量賬”字樣,第三分冊內封有“長嶺各戶地畝數”字樣。
4. 長嶺村地畝賬
按:案卷封面有“第四號、長嶺村、地畝賬(第四卷)”字樣,原注:“3件86張”。第一分冊內封有“長嶺村、各戶地畝賬”字樣,第二分冊內封有“長嶺三街、各戶地畝賬”字樣,第三分冊內封有“長嶺村、地畝賬”字樣。
5. 長嶺村地畝賬
按:案卷封面有“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地畝賬(第五卷)、第五號”字樣,原注:“3件87張”。第一分冊封面有“各種清單、長嶺”字樣,第二分冊封面有“長嶺村、各戶各段地畝數”字樣,第三分冊封面有“長嶺村、各戶地畝數”字樣。
6. 長嶺村地畝賬
按:案卷封面有“第六號、長嶺村、地畝賬(第六卷)”字樣,原注:“4件84張”。第二分冊封面有“1948”字樣,第三分冊封面有“第三街、1948年”字樣,第四分冊封面有“各戶牲畜、1956年、長嶺村”字樣。
7. 地畝產量賬
按:無封面,首行有“陳美柱”字樣,藍色殘字同第13號,1件90張。
8. 各戶農土負擔賬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號第15號、長嶺村、各戶農土負擔賬”字樣,原注:“3件68張”。第一分冊封面有“[ ]戶公糧賬”字樣。
9. 單據
按:封面有“1968.8.30”字樣,1冊,約150張。
10. 單據
按:封面有“1969.7.30”字樣,1冊,約150張。
11. 民戶農業所得稅調查表
按:案卷封面有“1948、長嶺大隊民戶農業所得稅調查表、永久”字樣,卷脊標“6”。第一分冊封面有“昔陽縣第四區長嶺村民胡農業所得稅調查表、階級成份中(富農、地主)、1948年”字樣,36張;第二分冊封面有“昔陽縣第四區長嶺村民胡農業所得稅調查表、階級成份中農、1948年”字樣,50張。歸檔時間為70年代后期。
12. 入社戶數財產作價表
按:案卷封面有“1956年、入社戶數財產作價表、永久”字樣,卷脊標示“29”,共113張,并有夾條多張,另有“昔陽縣一區上莊村農業稅土地清冊”表7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13. 大隊各種表報
卷內目錄

表1 案卷第19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號第19號、瓦邱、長嶺村、大隊各種表報(第二卷)”字樣,起于1953年,止于1958年。原注:“15件,34張”。
14. 生產隊各種表報
卷內目錄

表2 案卷第22號

續表2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號第22號、瓦邱、長嶺、管委會、生產隊各種表報(第三卷)”字樣,起于1958年3月25日,止于1964年4月28日。原注:“18件,97張”。
卷內“文件作者”欄統一標“瓦邱公社”,實為聯社時期界都公社、聯中峪管理區、南界都作戰區、團大莊生產隊、小東峪生產隊及瓦邱公社、長嶺生產隊等檔案之混編。以經濟數字為主,其中亦夾雜工作匯報、會議通知、證明信等,與第六、九等類相互交叉。
15. 62年報表
按:無封面,卷內報表反面有“62年報表”字樣。1冊,28張。
16. 經濟情況調查表
按:案卷封面有“昔陽縣瓦丘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經濟情況調查表、順序號 13號、1964”字樣。原注:“1件20張”。
17. 報表散件
按:1961至1965年之間各種表報,共11件,42張。
18. 肥料折價表
按:案卷封面有“1968——1977年肥料折價表、永久”字樣,卷脊標示“17”。共34分冊,195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本類檔案共計18冊(卷),分賬冊、單據、報表三項。賬冊為土改之后所立,內容涉及人口、土地、糧食、草料等方面。單據僅兩冊,報表之中含有工作匯報、會議通知、證明信等,所涉已超出經濟范圍。公社一級檔案,因不斷合鄉并鎮,目前所存較少。大公社、管理區檔案保留在村莊文獻(第17冊)中,十分罕見。
1. 藥鋪草流水
按:封面有“陰三月初十日立、藥鋪、一九五七年、草流水”字樣,共35張,其中空白16張。
2. 中藥流水賬
按:封面有“陰五月初一日、一九五八年、中藥流水賬”字樣,共18張,其中空白2張,夾條一張。
3. 西藥流水賬
按:封面有“陰十二月初四日立、公元一九五八年、西藥流水賬”字樣,共12張,其中空白2張。
4. 雜記賬
按:封面有“一九五八年、雜記賬”字樣,共7張,其中空白張。
5. 中藥賬
按:封面有“陰四月十八日立、公元一九五九年、中藥賬”字樣,共19張,其中空白2張。
6. 雜記賬
按:封面有“陰四月十八日立、公元一九五九年、雜記賬”字樣,共6張,其中空白3張。
7. 進藥賬
按:封面有“陰十一月十三日立、公元一九五九年、進藥賬”字樣,卷內首行有“六月份兩月分收支賬”字樣,共10張,其中空白2張。
8. 藥鋪收支賬
按:封面有“公元一九六零年七月立”字樣,卷內首行有“六月分(份)”字樣,共6張。
9. 藥鋪收支賬
按:封面有“公元一九六零年七月立”字樣,卷內首行有“七八月分(份)”字樣,共6張。
10. 西藥賬
按:封面有“一九六一年、西藥”字樣,共6張。
11. 財產登記簿
按:封面有“一九六四年一月份、財產登記簿”字樣,共8張,其中空白5張。
12. 中藥賬
按:封面不存,共22張。
13. 取藥賬
按:封面有殘缺,有“陰十一月初六日立”字樣,共21張,其中空白2張。
14. 中藥賬
按:封面無字,開卷首行有“銀花”字樣,共11張。
15. 藥鋪報表
按:1963至1966年之間各類報表7件共8張。
16. 筆記
按:1962年前后保健站工作筆記,共3冊,其中第一分冊共7張,第二分冊共5張,第三分冊共16張。
17. 信件
按:1961至1963年之間本村醫生陳清珠及家人等信件15封,信封7個。
18. 文書散件
按:1959至1984年之間長嶺保健站文書,共30件37張。
本類檔案共計18冊(卷),賬冊、報表包括中西藥采購、藥鋪收支、財產登記等內容,筆記與散件文書,內容涉及人口統計、疾病預防、醫療保障、婦幼保健、鄉村醫生個人材料等項。
1. 中共昔陽縣聯社(黨委文件)
卷內目錄

表3 案卷第3號

續表3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3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長嶺村”字樣,起自1959年1月15日,止于1959年12月。原注:“14件42張”。
2. 山西省委文件
卷內目錄

表4 案卷第13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3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管委會”字樣,起自1961年6月20日,止于1961年12月30日。原注:“7件13張”。
3. 中共昔陽縣委文件
卷內目錄

表5 案卷第19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7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長嶺村”字樣,起自1961年10月20日,止于1961年11月3日。原注:“5件15張”。
4. 中共昔陽縣委文件
卷內目錄

表6 案卷第10號

續表6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0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字樣,起自1963年2月,止于1963年11月15日。原注:“19件79張”。
5. 昔陽縣委文件
卷內目錄

表7 案卷第5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5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管委會”字樣,起自1963年1月5日,止于1963年12月30日,共9件,20張。
6. 各級文件散編
(1)關于在蔬菜、芋草、瓜果生產上停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農藥的通知,昔陽縣革命委員會生產組文件昔革生發(74)第014號。
(2)堅持批判資本主義不斷克服黨內小生產習慣勢力的影響——昔陽縣界都公社西固壁大隊黨支部書記李七毛同志的發言,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典型材料。
(3)150多名隊員決心為建設大寨式社隊出大力,昔陽縣建設大寨式社隊整黨整風會議簡報,第23期,1977年1月24日。
(4)關于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的意見(殘)昔陽縣革命委員會文件,昔革發(1980)005號。
(5)關于做好三電工作的緊急通知,昔陽縣革命委員會文件,昔革發(1980)042號。
按:以上為散件,暫歸一卷之中。
7. 中共中央通知,中共中央文件中發[1977]37號
按:此件為《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罪證(材料之三)》,單獨成冊。
8. 發(收)文登記簿(長嶺生產大隊),1965年6月18日
按:封面題“發文登記簿”,卷內題“收文登記簿”。以油印表格裝訂成冊,有“順序號、收到日期、來文機關、來文字號、文件標題、份數、附件、承辦單位或承辦人、備注”等項目,尚無文字使用記錄。
本類檔案共計 8冊(卷),以時間先后重新排序。中央、省、地、縣文件均有,其中早期學趕大寨材料,文獻價值頗高。第40冊(卷)第4號文件,為縣文化館所編以“學大寨”、歌頌“英雄村”為主題的“黑板報材料”,第44冊第7號學趕大寨“宣傳材料”油印件,亦非常少見。發(收)文登記簿,與文件收發過程相關,故歸入此類。
1. 長嶺大隊工作總結
卷內目錄

表8 案卷第21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21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大隊、管委會”字樣,起自1957年,止于1959年,共7件,53張。
2. 長嶺村糧食分配規劃
卷內目錄

表9 案卷第20號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20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字樣,起自1965年,止于1965年,共13件,13張。以規劃、總結、報告等材料為主,其中亦夾雜數字統計,與第三類相互交叉。
本類檔案共計兩冊(卷),內容涉及生產與生活各個方面,其中之經濟數字統計,可與第三類合觀。
1. 階級成份登記草表(第一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4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第一生產隊”字樣,1件,40張。
2. 階級成份登記草表(第二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5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長嶺村、第二生產隊”字樣,1件,41張。
3. 階級成份登記草表(第三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6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長嶺村、第三生產隊”字樣,1件,38張。
4. 階級成份登記草表(第四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7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第四隊”字樣,1件,18張。
5. 階級成份登記草表(第五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18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第五生產隊”字樣,1件,16張。
6. 階級成份表(總登記表)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29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階級成份表(總登記表)”字樣,首頁標注時間:1965年3月22日。原注:“件數1件,張數21張”。
7. 階級成份證明信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6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字樣,1件,7張。
本類檔案共計7冊(卷),其中6個生產隊材料齊全,第7隊材料缺。“草表”無填寫時間,“總登記”完成時間為1965年3月,估計成份“復議”開始時間,在貧協會成立之前。“階級成份登記草表”,有大量添加材料,可證復議過程。“階級成份證明信”,所涉多為外來戶。
1. 第一批貧協會員入會申請書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7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字樣,卷內標注時間:1965年1月7日,1件,34張。
2. 貧協會員入會申請書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6號、昔陽縣瓦邱公社長嶺生產大隊”字樣,申請時間:1965年3月至5月,1件,7張。
3. 貧協會會員入會登記表(第一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37號、第一生產隊”字樣,1件,47張。
4. 貧協會會員登記表(第二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38號、第二生產隊”字樣,1件,29張。
5. 貧協會會員登記表(第三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39號、第三生產隊”字樣,1件,51張。
6. 貧協會會員入會登記表(第五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1號、第五生產隊”字樣,1件,25張。
7. 貧協會會員登記表(第6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2號、第六生產隊”字樣,封面標注時間為1961年10月8日至1961年11月3日,卷內標注時間為1965年3月至5月。1件,27張。
8. 貧協會員登記表(第7卷)
按:案卷封面有“案卷順序號第43號、第七生產隊”字樣,1件,14張。
本類檔案共計8冊(卷),其中六個生產隊材料齊全,第4隊材料缺。貧協會員登記結束時間,為1965年5月,故本類排列順序,在階級成份登記表之后。
1. 各種證明材料
按:1965年四清運動期間材料,散卷,共19件,49張。
2. 亦工亦農協議書,臨時工合同協議書
按:案卷封面有“永久”字樣,卷脊標示“9”,起自1966年,止于1969年,共18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3. 個人檢查及處理意見、證明材料及其它表報
卷內目錄

表10 無案卷號
按:案卷封面有“1969年、永久”字樣,卷脊標示“10”,共15件,44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4. 各種通知及個人檢查、申請和遷移證
卷內目錄

表11 無案卷號

續表11
按:案卷封面有“永久”字樣,卷脊標示“12”,起自1968年,止于1971年,共28件,88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5. 借條、遷移證、合同、報表
卷內目錄

表12 無案卷號
按:案卷封面有“借條、遷移證、合同、議價糧結算單、70-75基本數字、76年糧食登記情況、69年現金分配方案、平衡表、糧食分配審批表、75—77年報表”及“永久”字樣,卷脊標示“21”。起自1969年,止于1976年,共10件,29張。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6. 各種證明書以及縣社各類通知、遷移證、學校介紹信
卷內目錄

表13 無案卷號
按:案卷封面有“各種證明書以及縣社各類通知、遷移證、學校介紹信、永久”字樣,卷脊標示“22”。起自1965年,止于1977年,共40件,114張。
本類檔案共計6冊(卷),包括各類證明、證件、會議通知、個人材料等雜項。涉及歷史清查、四清、“文革”、農業生產、社會治安、水利工程建設、國營農場投工、大寨招財所建造、文藝演出、鄉村教育、醫療衛生、知青回鄉以及戶口、婚姻、人口遷移、人員遣返、上級發文清退等內容。立卷時間為70年代后期。
與史料學角度的資料考述有所不同,以上之敘錄,是在尊重歷史文獻原本形式結構的基礎上,就現存檔案總體情況所作之初步介紹。①歷史文獻學視域中的鄉村社會文書檔案整理,與史料學角度的整理,兩者雖有聯系,卻屬不同學術范疇。史料學角度的整理,以搜集、鑒別與閱讀解釋為核心,目的是“揭示資料本質”、“得著正確的歷史知識”,斷章而取義,亦不為過。歷史文獻學意義上的鄉村社會文書檔案整理,以檔案文獻本身為對象,特別重視全宗獨立性、文檔完整性及文本系統性。自時代、地域與文獻特質三方面評估,“集體化時代”華北地區包括山西區域鄉村社會歷史文獻之研究整理,完全有理由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研究整理鼎足而立,成為三級“專題文獻學”之獨立課題。參閱拙稿《挖掘民間文獻的多重價值》,《人民日報》,2009年7月17日;《歷史文獻學視域中的鄉村社會文獻整理》,《遼東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作為文獻資源積累豐厚之地,建國以來山西省的農村基層檔案整理工作,不僅起步早,其成績在北方各省中也最為突出。[1]現存長嶺村級檔案中,第一批文書歸檔時間,為1965年,《發(收)文登記簿》準確標注時間為1965年6月18日;最晚被裝訂進卷的一份文件,標注時間為1977年7月。據此推斷,昔陽長嶺村級文書檔案,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及70年代末期,至少已經過兩次集中整理。前人之工作,是今人的學術前提。歷史文獻學視域中的現代鄉村社會文獻包括村級檔案之研究與整理如何進行,則是有待學界繼續探討的課題。②2007年國家檔案局、民政部、農業部聯合出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意見》,在國家法律層面明確提出作為政府檔案范疇的“村級檔案”概念,參閱胡英澤先生《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與當代中國史研究》,載《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對于兼具政府檔案與社會文書雙重性質的“集體化時代”鄉村社會文獻作考證鑒別、科學分類與系統整理,也是歷史文獻學包括社會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的重要課題,尚需深入探討。據了解,“撥亂反正”初期,作為“重災區”的昔陽縣,檔案人為銷毀情形相當嚴重。隨著社隊體制的解散,曾經系統整理過的鄉村基層檔案絕大部分已經散失。新時期 30年的巨大社會變遷包括村莊建設,也成為鄉村文獻流失散佚的重要原因。以目前所了解的現代華北鄉村檔案之保存總體情況看,昔陽縣鄉村基層檔案的存世量遠不如其他地區。現存長嶺村級檔案中,“四清”及“文革”時期的村干部交代、審查、定案材料很少,公社化以后的生產隊賬冊單據也不多。單從原編檔案之序號排列,亦可見十分明顯之文獻缺環。然長嶺檔案大體仍存,已屬不易。將來若有機會作實地考察,不僅可為現存檔案的進一步鑒定整理與文本釋讀提供幫助,文獻殘闕之輯補,或許還能獲得新的契機。從以上敘錄可見,這一宗大體尚存的村級檔案,不僅描繪出包括抗戰、減租減息、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革及新時期初期在內的現代華北鄉村歷史全程的基本輪廓,也是這一特定時代鄉村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具體寫照,是幾乎所有影響 20世紀后半期歷史之“重大事件”的基層記錄。作為全國第一個“大寨縣”——昔陽縣現存基層檔案文獻之稀見“標本”,長嶺村級檔案也是“集體化時代”華北地區包括山西區域鄉村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文本參照。
[1]張俊峰. 文本的歷史:集體化時代山西社隊文書檔案的形成、特征及意義[J]. 中共黨史研究,2009(12).
(責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蘇紅霞)
G275.2
A
1673-2030(2014)04-0067-13
2014-11-15
喬福錦(1956—),男,河北邢臺人,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
,既屬“革命歷史檔案”,也是全新時代開始的文獻標志,故單獨列出。果實賬所列內容,有土地、房屋、牲畜、生產與生活用具等項。《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為大學堂副總教習張鶴齡所著,“光緒柔兆敦牂年嘉平月”,即光緒丙午年(1906)臘月。講義使用者陳殿儀,據民國四年《昔陽縣志修編》卷六“選舉志”,原為本縣中學校第一班畢業生,長嶺陳氏莊園后人,本地學人做過考證。京師大學堂講義,現存多為鉛印本,油印本極少;喬木故家散出之冊,頗具版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