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維,陳輝明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
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電源的輸出頻率、工作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提高[1]。在高頻逆變器工作過程中,為了改善電源質量、提高電源效率,常常使用串聯諧振式的補償方案,使逆變器工作在功率因數等于或接近于1的諧振或準諧振狀態,要求逆變器能自動跟蹤負載的固有諧振頻率[2]。傳統的鎖相環通常采用集成芯片CD4046,但是以CD4046控制芯片為控制單元的系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3],PLL電路可能會出現失鎖的現象。
電磁抹拭(EMW)裝置尚處于研發階段,本研究根據電磁抹拭的技術機理[4],提出三相高頻逆變器的解決方案,采用串聯諧振式的補償方式,設計以數字信號處理器TMS320F28035為核心的閉環控制系統;同時通過實驗樣機的制作與實驗,驗證控制方案設計的正確性。
本研究基于電磁抹拭裝置而提出的三相高頻逆變器結構圖如圖1所示[5-8]。

圖1 三相高頻逆變器拓撲結構圖
該系統主電路主要包括三相AC/DC不控整流橋,電壓型三相逆變橋,負載高頻匹配變壓器T,諧振電容C以及三相負載感應線圈L。逆變器選用英飛凌公司的IGBT模塊。控制電路主要包括數字信號處理器DSP TMS320F28035核心的控制電路,信號采集與調理電路以及PC929光耦隔離觸發驅動電路。
高頻逆變器工作在容性狀態時,特別是在開關管大電流關斷的情況下,二極管的反向恢復會比較嚴重,在橋臂間的引線電感上引起很高的Ldi/dt,導致開關管過壓擊穿,因此,這種情況會極大的降低電源的可靠性。而工作在感性狀態時,二極管自然換流,IGBT在零電流下開通,開通損耗較小[9]。
基于以上情況,本研究設計的控制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控制系統結構原理圖
傳遞函數框圖如圖3所示。

圖3 傳遞函數框圖
逆變器主控制方式采用雙環結構,電流環與內部數字鎖相環。逆變器輸出高頻電流經過采樣調理電路得到A相輸出電流幅值Iao,給定電流值If與Iao的差得到輸出電流誤差信號,經過控制器Gc1(s),限幅輸出作為相位內環的相位給定值θf。內部鎖相環采用平均值鎖相方式,即將輸出電壓相位脈沖信號移相90°,與輸出電流脈沖信號經過異或門輸出,經濾波之后得到相位信號θa,θf與θa的差得到相位誤差信號,經過控制器Gc2(s),限幅輸出給壓控振蕩器(VCO),輸出脈沖驅動信號。
為了使三相都工作在感性狀態,本研究在雙環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限相環。限相環的工作原理如下:隨著逆變器輸出頻率的降低,輸出電流增加,當任何一相的相位信號即將進入容性狀態或超出了限相值θmax時,限相環輸出θL,使逆變器的輸出頻率增加,直到電路達到新的平衡,從而有效地防止逆變器進入容性狀態。
電路正常工作過程如下:電路啟動時,系統工作在最大頻率,逆變器輸出三相電壓,電路幾乎工作在全感性狀態,此時輸出電流很小。當增大給定電流參考并超過輸出電流幅值時,經過雙環作用,使系統的輸出頻率降低,輸出電流增大,直到電路任何一相工作在諧振或準諧振狀態,此時輸出電流達到最大值;反過來,當給定電流參考減小并低于輸出電流幅值時,系統的輸出頻率增加,使輸出電流減小,直到輸出頻率為系統固有輸出頻率最大值,此時電流達到最小值。
本研究的控制器設計采用PI控制器,為了在DSP中實現該算法,本研究采取雙線性變換[10]對補償器進行離散化。對于PI控制器,有:

在該設計中控制器參數如下:

系統利用TMS320F28035中的EPWM模塊產生6路IGBT驅動信號,三相驅動信號互差120°,由死區控制寄存器實現死區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

圖4 程序流程圖
本研究根據如圖1所示的結構設計并制作了一臺實驗樣機,部分參數如下:輸入電壓為三相交流電220 V,額定輸出功率10 kW,系統諧振工作頻率為33 kHz。逆變器輸出電壓、電流波形如圖5所示。

圖5 輸出電壓電流波形
從圖5中可以看出,當三相負載不平衡時,通過限相環的作用,當B相達到準諧振狀態,即B相相位被鎖定在限相值,系統的諧振頻率不再降低,A、C相工作在感性狀態,此時IGBT零電流開通。
本研究設計并制作了一臺三相高頻逆變器,根據串聯諧振式負載的特性,提出了采用DSP作為核心控制芯片的數字控制方案,并詳細給出了其控制策略。
理論研究與實驗結果表明,該控制策略實現簡單,能有效地跟蹤負載的諧振頻率,并且實現開關管的零電流開通;系統工作穩定可靠,能有效調節逆變器的輸出功率,是一種比較實用的解決方案。
該方案可以為相關的系統研究提供參考。
[1]CHEN M P,CHEN J K R,MASATOSHI N,et al.Surge analysis of induction heating power supply with PLL[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1,16(5):702-709.
[2]毛 鴻,吳兆麟.感應加熱電源無相差頻率跟蹤控制電路[J].電力電子技術,1998,32(2):69-72.
[3]OKUNO A,KAWANOH,SUN J,et al.Feasible development of soft-switched SIT inverter with load-adaptive frequency-tracking control scheme for induction heat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ons,1998,34(4):718.
[4]沈淦榮,楊逢瑜,徐志茹,等.管材熱浸鍍鋅磁場力抹鋅的技術機理[J].甘肅科學學報,2011,23(1):100-102.
[5]王 英,陳輝明,張仲超.感應加熱諧振電路新拓撲模型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39(11):1807-1810.
[6]BAYTNDTR N S,KUKRER O,YAKUP M.DSP-based PLL-controlled 50-100 kHz 20 kW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for surface hardening and welding applications[J].IEE Proceedings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2003,150(5):365-371.
[7]林渭勛,現代電力電子電路[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8]吳兆麟,袁俊國,于 非.高頻感應加熱裝置的負載匹配方法[J].電力電子技術,1999,33(4):29-32.
[9]AHMED N.High frequency soft switching AC conversion circuit with dual mode PWM/PDM control strategy for high power IH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Electronics,2011,58(4):1440-1448.
[10]方 斌.控制系統中的雙線性變換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4,31(2):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