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會: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即使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到小學六年級上了一節美術課,體驗了一下小學美術課的魅力,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讓我對課堂教學反思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是蘇教版第十冊第七課“變化的柱子”,課前我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如一些優秀的示范作品和制作圖。按照我課前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朝著我的教學目標一步步有條不紊地展開,精美的作品和清晰的制作步驟示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教學順利地進入了學生自由嘗試制作的環節。有的選擇做長方柱,有的選擇做三角柱或長方柱等。大約十分鐘后,有幾個學生來到我面前告訴我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我一看他們手中的作品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來他們選擇的是三角柱和長方柱,在設計好變化的圖案之后,先把變化的部分用剪刀或刻刀剪刻開來,然后再進行粘貼,粘貼完后他們發現,粘貼部分的那條棱邊上變化的部分,被剪刻以后再一點一點粘貼起來非常麻煩,而且粘好經過翻轉以后看起來既不精致又不整齊,有的還很難看。
課前,我自己在做示范作業時,開始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疏忽了向學生強調:選擇做三角柱或長方柱,在設計好變化的圖案之后,應該先粘貼好再折疊、剪刻,最后翻轉變化(教材中有步驟圖);而選擇做圓柱時應該先剪刻、后粘貼,最后翻轉變化。當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這正好也是學生嘗試探究知識和學習方法的一次體驗機會。于是,我對他們說:“請再仔細地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很快有幾個學生就想到了。我隨意請了一位學生,讓他說出來,他說得很具體,并且還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示范,同學們一下子就明白掌握了。我特意表揚了回答問題的學生,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欲望。當同學們正準備接著往下做的時候,一位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從他急切的眼神中我感覺到他想要說什么,我問道:“你還想說什么?”他說:“老師,我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同學們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我也帶著懷疑和好奇請他說出他的方法:可以將粘貼部分不安排在立柱的棱邊上,而是把它安排在一個面的中間,這樣可以避免出現這樣的麻煩,無論是先粘貼還是后粘貼都不會出現問題。如下圖:
當他說完后,同學們對他的發現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也醒悟過來,在心里反問自己:課前我怎么沒想到這么好的方法呢?在我的內心深處是一種尷尬和自責,我不由自主地帶頭鼓起熱烈的掌聲,班里也響起了一片掌聲……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這不正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反映嗎?不正是學生個性化獨特思維的火花嗎?課后,我把這個驚喜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分享,他們都稱贊這個學生的聰明智慧,思維方法獨特。這件事讓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再好的教學也不一定是周到的和完美的,總會出現一些問題,課堂教學中往往充滿著未知的結果。
當今教育改革呼喚反思型教師與教育,倡導“教師要研究學生”“教師即研究者”。美國卡內基組織“教師專業標準委員會”編制的《教師專業化標準大綱》明確賦予了教師“反思型實踐者”的角色,并將教師的反思能力作為其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探索新的更為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這其中,“注重教師自身反思性發展是其鮮明的特色,并且于其獨特優勢而倍受推崇”。自我反思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能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從而走向創新之路。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