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蓬
[摘 要]在全球化語境中,當代藝術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我國藝術教育如何轉變觀念,尋求中外的差異化來推動其發展,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先闡述國外當代藝術教育的特點,通過尋找差異性,分析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全球化、差異化的策略。
[關鍵詞]藝術教育 全球化 差異化
在科技、經濟、文化全球化不斷加強的今天,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在經歷不同程度的巨變,當代藝術教育也在不斷地反思與完善。古今中外的藝術發展歷程中,學院自產生后,教育出了許多的藝術家,然而學院派的教育卻一直受著各方的質疑和批判。我國當代藝術教育當中,高等藝術教育承受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學生的教育同社會脫軌,逐漸邊緣化,不具備先進的思想性。而我國的大眾當代藝術教育也不像國外那樣普及,因此,我國的當代藝術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如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找到差異化,發展我國的薄弱便顯得至關重要。
一、國外當代藝術教育
1、英國。英國高校的當代藝術教育對英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文化和社會背景、教育體制、師生資源方面有著別具一格的特點。
英國的教育理念認為,文化教育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國家文化、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好的推動力,因此也就十分重視對這些領域的投入。英國整體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都在為學習和發展當代藝術的教育提供著資源和機會,幫助學生進入社會,給年經藝術家更多的機會,達到雙贏的結果。英國的當代藝術教育理念認為,學生的藝術創作應當同當代社會密切相關,創作出的作品需要有內涵和社會價值,因此,在教育體制方面也就要求施行“量身定做”的方案,重視學生自身的發展和空間,個體的需求和興趣,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西方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需要具備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因此學生在任何一個時段都形成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師資團隊中,不僅是關注一門學科,而是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向學生展示不同的信息,在宏觀上引導學生對文化和藝術有全面的了解。
2、法國。法國的當代藝術教育在造型方面是十分獨特的,認為教育的過程不是技術的傳授,更多的是思想的擴散;需要在生活中感受藝術,在藝術中感受生活;造型藝術教育不斷“邊緣化”。在生活中注重藝術審美的培養、知識的補充、審美的提高、細節的把控,能夠注重藝術研究創造成果的轉化,能夠根據社會不斷的變化和需求而不斷變更課程。
法國在藝術教育方面具有強大的實力,當代藝術教育方面特色十分鮮明,不僅體制完善、模式新穎、課程實用,而且具有高品質的教學質量。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往往能夠傳遞給學生先進的藝術觀念和審美,以及人文思想,讓學生在人文精神中體驗情感和時尚。法國的當代藝術教育也十分注重生活情調的提高和靈感來源的廣泛,善于在生活中進行創作。把在生活中的感悟、探索放在創作當中,使生活和藝術相通,提高社會的審美和藝術水平。法國當代藝術教育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邊緣類學科的發展,使得藝術的范圍、內涵、成果擴大,將非藝術領域當中的特點引入藝術領域,創造出更多的課題。法國當代藝術教育的范圍不僅僅限制于課堂,更多的是能夠將學生帶入生活中,豐富的教育形式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和創作。基礎文化設施和場所完善可以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領略時尚、文化、商業氣息,感受著最前端的藝術、時尚、科學技術。法國的藝術教育之所以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在各個方面提高學生在專業方面的素養,注重專業理念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學生出于自身喜愛選擇的藝術專業,在學習中同樣十分嚴格要求自己,對作品傾注大量的心血,對創作的每個步驟都嚴格把關,細致用心,毫無懈怠。
3、美國。當代藝術教育在美國有一整套的系統和連貫的教學體系,專注在四門學科上面,分別是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藝術是人類經驗的獨特表達形式,藝術的教育價值是個人經驗獨特的貢獻,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且獨立的價值,是普通類別的學校都應當存在的課程和學科。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會因為服務其他教育計劃而沖淡,不應當被其他學科取代。在美國當代藝術教育的理念中,藝術創作是基礎課程,需要運用各種藝術語言來表現自我的感受,涉及思想、情感、知覺、行動等方面,藝術創作有利于提高敏感力,有助于行為和創作的發展,培養藝術感知力和經驗。藝術史的課程是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各時期的藝術經驗,感受人類活動的復雜性;能夠促進多元化藝術的發展,使學生了解更多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融合各種藝術資源;幫助學生審視歷史中的藝術作品,培養和提高文化修養。藝術批評則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認識、接納當代藝術作品,培養洞察藝術內涵的能力。美學是哲學的分支,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藝術同其他學科之間的區別,形成藝術批評的標準,通過批評和探討了解藝術的內涵、價值等問題。
二、如何推動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
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國的當代藝術教育需要立足全球化的視角,尋找差異,促進多元化的發展。
1、認同本土文化,尋找、理解其他文化中的差異。藝術教育是文化發展和傳播的一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文化充分理解和融入,通過藝術教育,來認同和強化本土文化。我國的整體社會文化及當代藝術教育的環境缺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過度重視西方的理念,而不能夠認同和強化本土文化帶給我國當代藝術教育的意識和觀念。所以,我國當代藝術教育應當首先認同本土文化,在此基礎上,尋找同國外文化的差異,在多元化的環境中,理解、欣賞、包容其他文化。全球化發展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其他文化同我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應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當中,找到差異性,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包容差異性的存在,為當代藝術教育的多元化而努力。
2、高等院校中的當代藝術教育。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也不斷地改變著教學理念、教學課程、教學手段,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在同國外的當代藝術教育理念比較中,尋找一般發展規律當中的差異性,為我國的當代藝術教育尋找到參照物。
西方的藝術院校中,學生在專業的選擇上自主性較強,在自己興趣點所向的前提下,很清楚地理解自己所選專業的方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狀況也比較了解。而我國的許多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就較少,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文化課的水平不高而選擇了藝術專業。這樣也就使得學生在創新性和主動性上存在差異。在培養藝術人才的理念上并不存在差異性,都是力求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而是文化、社會背景上的差異造成了學生在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因此,需要為當代藝術教育努力的不僅僅是高等院校,也需要基層的、大眾的當代藝術教育來營造一個社會化的環境。
3、基礎化、大眾化的當代藝術教育。大眾化的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和意識,促進大眾的全面發展,可以提高各階層的藝術品味,對當代藝術的傳播提供可能,為當代藝術教育打下基礎,使得對當代藝術充滿興趣的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就能夠明確自己的立場和專業取向。
以美術館為例,美術館是提高公眾藝術修養的重要場所,能夠有力地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國外的美術館教育已經比較普遍,發展也十分完善,觀眾在美術館里可以很好地感知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能夠廣泛提高民眾的人文修養和審美能力。我們在全球化的沖擊下,能看到與國外美術館教育的差別,就要找到差異性,結合我國自身的情況,發展公眾藝術教育。美術館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和階層的人們,提供不同的活動。如兒童,以培養興趣為主,引導兒童了解基礎知識,鼓動兒童主動繪畫;成年人可以以藝術教育為主,在閑暇時間,通過講座、展覽、欣賞活動,來吸引成年人的眼光,縮短藝術化和社會化的距離,提高大眾的藝術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
結論
當下社會發展呈全球化、多元化趨勢,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和不斷提高的意識形態,使得當代藝術品具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藝術作品的語言也就更加直接、顛覆,當代藝術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沖擊。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市場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常有探討與批判,卻無法觸及根本問題,就在于藝術教育方面的缺失。當代藝術的教育不僅僅是硬件的更替和新事物的引進,更多的應該在教學思維、觀念、方式、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轉變,為適應時代發展而培養人才。在全球化、差異化下發展我國當代藝術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為藝術教育事業的新生不斷努力。 (責任編輯:尹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