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高崧凱
摘 要:謝爾蓋·基廖夫是俄羅斯本土建筑師,2010年設計的“修道院廣場”(Hermitage Plaza)獲得俄羅斯建筑大獎提名,是俄羅斯本土新生代建筑師的代表。文章以俄羅斯建筑師謝爾蓋·基廖夫的設計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對俄羅斯二十一世紀建筑本土化設計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對當代俄羅斯建筑有一個概略了解。
關鍵詞:俄羅斯當代建筑;謝爾蓋·基廖夫;現代化;本土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領域都在進行著“本土化”,建筑創作領域也當然也不例外?!氨就粱笨梢钥醋魇菍Α叭蚧钡男拚?,就如同二十世紀對“現代主義建筑”的修正一樣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但是本土化并不是一種觀點,一種流派那么簡單,是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然后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的得到的結果都是不同的,研究中國建筑的本土化,中國周邊的國家地區都有著借鑒意義,以中國周邊的各個國家來看,以日本的建筑本土化最為成熟,研究它的也是最多的,但俄羅斯作為同樣臨近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且在建筑本土化創作領域也有獨特之處,可是研究相對較少。尤其近10年來俄羅斯經濟的復蘇,建筑創作領域也呈現出了日漸昌盛的跡象,因此研究二十一世紀俄羅斯建筑創作的發展概況,選擇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進行研究與解讀,更有現實意義。
1 俄羅斯建筑創作發展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的沖擊了俄羅斯舊的社會體系和思想,建立的全新的蘇維埃政權,破舊立新充斥著整個領域,建筑領域也當然不例外。在社會主義新思想的推動下,蘇聯的建筑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舊的交替,必然出現碰撞,于是在建筑創作的風格上,大致分為傳統派和革新派。傳統派的建筑創作主張運用古典建筑語言,歷史樣式來表達新時代的建筑,隨著社會主義要求節減,強調樸實,反對虛偽和奢華的社會精神不斷升華,20年代中期以后,在建筑創作中傳統派走向了衰弱,并開始尋找簡潔的,具有象征性的元素來代替繁復的裝飾,但是,傳統的審美潛力卻始終影響著這一時期的建筑創作發展,并在社會有著很重的影響力。革新派的建筑創作在探索上表現為突破傳統的束縛,推崇藝術的實用化,強調抽象溝通,運用現代的金屬玻璃這些具有新時代工業材料來組合創造空間,提倡簡潔構圖模式,主張求新,求簡,舒適平展,功能與形式統一的創作途徑,已構成主義為代表的革新派創立了不同于西方現代主義的,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的蘇聯前衛建筑。奠定了蘇聯建筑類型化,工業化的基礎,在蘇聯的建筑發展中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蘇聯的城市建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戰爭勝利后,為了努力恢復經濟水平,主張工業化大規模的建設,到1950年,工農業發展超過戰前水平,這時的建筑創作,也被賦予了勝利的主題,追求宏偉的氣魄,盲目的裝飾,浮華的裝飾風愈演愈烈,建筑界形成了折中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直到赫魯曉夫上臺后,這種扭曲了的建筑風格才得以動搖,但是走向了極左的“片面的現代主義”風格,他要求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造方式更相配的,更經濟,快捷的建筑方法。實行建筑工業化,廣泛采用定型設計、標準構件與裝配式建筑,提倡建筑的大量性和經濟性成為新的時代潮流。
進入70~80年代是蘇聯的經濟走到了社會主義的最高峰,生活生產能力極高,需多技術水平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從前的千篇一律的,快速建設的“片面的現代主義”已經不在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于是在大量的工業化設計去的成就的同時,開始了反思,從新開始認識建筑藝術水平和建筑文化象征作用,與此同時,國際文化交流帶來了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但是,這樣的多樣化只是一瞬間,80年代后期,龐大的蘇聯已經失去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優勢,經濟發展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各種經濟危機和政治領域的危機導致了實際創作機會的減少,使得建筑師們的創作只是“紙上談兵”。
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對建筑業的影響,首先是資金和勞動力的不足,建筑業產值的連年下降,生產技術的落后,建筑師們為了生存,只能盲目的追求甲方的意識,而當時的文化觀都是十分混亂的,這對后現代主義萌芽的崛起的又一次沉重的打擊,俄羅斯的建筑業進入了混沌,衰落階段,建筑創作理論更是無人問均。一直到1998年俄羅斯的經濟都處于負增長,經濟的不景氣,導致80年代“紙上建筑”的理論沒有實踐化的機會,因此在國際上,很多國家研究學者并不看好俄羅斯建筑水平,這也是俄羅斯建筑一直在國際上默默無聞的原因之一。
直到2000年,俄羅斯才從動蕩中得以穩定,經濟發展出現了恢復的局面,國民經濟充沛,大量的資金和外來投資給了建筑師們展示的機會,建筑創作開始了新的篇章。之前的10年內,俄羅斯建筑界基本沒有學術的討論,俄羅斯的建筑師們不得不在當年紙上建筑時代的概念后現代主義作品找靈感,也有些人把古典主義和折中主義假以延伸發揮,有些人在地方的木建筑找到了粗狂、現代、無拘無束的建筑風格,各種建筑理論,價值觀,思想百家爭鳴,就如同80年代的中國一樣,在尋找自己的本土化建筑發展之路。
蘇聯解體后,雖然導致了建筑創作領域一段時間的倒退,但還是有一些積極的影響,比如,私有工作室的成立,據說當時在莫斯科最好的建筑幾乎都是私人投資者所設計出來的,在這之前的建筑,是由市政和國家規劃局設計的“混凝土盒子”。
2 謝爾蓋·基廖夫經歷介紹
本文介紹的建筑師謝爾蓋·基廖夫在1987年到1989年,在國家規劃局工作,私有經濟改革之后成立了一個小的室內設計工作室,在當時室內設計由于市場需要,非常流行,因為當開發商發現,業主買下房子后,第一件事,就是拆掉房屋內的墻,按自己的喜好進行從新平面空間分配,便開始找一些建筑師進行室內設計,這對當時建筑行業不景氣的建筑師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機會,于是各種室內設計工作室便由此而生。謝爾蓋·基廖夫也是在此時成立了室內設計工作室,后來發展成著名的,擁有建筑,規劃,設計牌照的大型世界性公司——謝爾蓋Kisselev &合作有限公司。參與了大量的政府投標的重要工程,如克里姆林宮參議院的復原工程,之后是相關的建設項目和歷史建筑的修復。雖然現在“謝爾蓋Kisselev &合作有限公司”只專注當代大型建筑,但是還依然保留這一個室內設計部,但是只在自己設計的建筑里做室內設計。
謝爾蓋·基廖夫在2007年莫斯科凱旋門被被授予“年度建筑師”稱號,并拿下當年最佳建筑的所有獎項。得獎后采訪他時,他說“我們已有些厭倦商業傭金。當然,我們想設計非商業建筑,或者至少是重視形象的建筑。當前,我們主要做的是滿足顧客的需求,而顧客往往想到得到最大值商業價值,在建設上投入越少越好,賣價越高越好。我們想設計一個有文化功能的建筑,利潤不作為主要的成功標準。但是卻沒人給我們這種提議?;蛟S我們的工作太枯燥,離藝術太遠?;蛟S這是徒勞,現在的形象是我們自己創作的,工作中沒有強調美學,唯恐被人說我們無力如此。或許這來自于恐懼,不正當的恐懼。”
3 謝爾蓋·基廖夫作品介紹
作品:《馬賽克塔AVANTGARD》
時間:2007年
建筑地點:莫斯科
總建筑面積 18394m2
層數:22層
AVANTGARD 一個新的公寓,在莫斯科人們的話題中曾很流行,為什么它會如此的火熱呢,因為倆方面,造型和顏色。從造型上來看,這樣的結構,無疑是增加成本的,20多層中,沒有一個窗戶是對稱的,這無疑增加了結構的費用,這對公寓樓來說,是增加住戶購買成本的,但是謝爾蓋.基塞萊的目的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地標性的建筑,你在遠處,一眼就可以把它認出來。(見1圖)
圖1 遠觀馬賽克塔
建筑的外墻用了,藍,綠,黃,橙色。在一年四季里都有它們的意義,這鮮艷的外墻采用的是高科技材料——自潔板。據說這種材料有自我清潔作用,在當時的莫斯科,第一次使用這種建筑表皮材料,這個材料使得建筑的顏色永遠這樣的鮮艷,這樣的光彩,永遠保持著鋁合金的光澤,謝爾蓋.基塞萊稱其為永不褪色的建筑。
這樣高貴的外表,這樣高昂價的造型,建筑的入口卻很低調,如果不是看見門口豐富多彩的收件箱,還真是不知道建筑的入口很謙虛的擺著哪里。
建筑的造型接近橢圓形,是個不規則的形狀,如果你以為這樣的造型是設計的難點,是最復雜的部分,哪就錯了,其實還有很多更復雜的東西,比如利用了建筑的造型來避開鋁合金外板的眩光,似的無論在一年四季,無論在一天的什么時間,建筑的眩光都不會對周圍鄰居產生影響,外觀的顏色塊位置和形體曲線的配合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這種巨大的計算量是用計算機來完成的。(見2圖)
圖2 不規則的窗戶排列立面
橢圓形的墻面有倆個優點:一個是窗戶可以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風景,再就是滿足人們住在軸承壁房子里的夢想。
4 結語
俄羅斯地理環境更靠近歐洲,而且歐洲發達國家建筑的發展更為成熟,再加上謝爾蓋·基廖夫早年的出國訪問經歷,因此不難看出,當代的俄羅斯建筑,在擺脫傳統蘇聯建筑模式的時候,更多的偏向于歐洲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建筑本土化也不是指傳統的建筑文化那樣狹義的概念,而是結合著當今現代化城市建設結合在一起的,建筑從蓋在本土上開始,就已經是本土化的開始了,所以盡管謝爾蓋·基廖夫的某些建筑創作可能有些還停留在模仿和拷貝歐洲階段,但也不是完全無意義的。因為本土化是分階段的,就比如日本開始也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根本沒有考慮什么民族,什么文化,日本學習的過程是完全照搬照抄的,他們不談風格,他們管這叫“手藝”。把西方的東西當成是一種技術去學,是原封不動的學造,先學習對方怎么做,然后才開始自己的建筑。有人說這是只學表面,但至少也要從表面做起,只有去探索,去思考就好了,不要找什么標準答案。
參考文獻
[1] 崔愷.本土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本社,2008,12.
[2] 劉軍.蘇聯建筑由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1950年代—1970年代)[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 俄羅斯建筑“大”獎[EB/OL].www.21cbh.com/HTML/2010- 3-9/1678.
[4] 呂富珣.蘇俄前衛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1.
[5] 博恰羅夫.蘇聯建筑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6] 李偉偉.蘇聯建筑發展概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7] 俄羅斯新建筑(中英文本)[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韓林飛.90年代俄羅斯新建筑[J].世界建筑,1999.
謝爾蓋·基廖夫在2007年莫斯科凱旋門被被授予“年度建筑師”稱號,并拿下當年最佳建筑的所有獎項。得獎后采訪他時,他說“我們已有些厭倦商業傭金。當然,我們想設計非商業建筑,或者至少是重視形象的建筑。當前,我們主要做的是滿足顧客的需求,而顧客往往想到得到最大值商業價值,在建設上投入越少越好,賣價越高越好。我們想設計一個有文化功能的建筑,利潤不作為主要的成功標準。但是卻沒人給我們這種提議?;蛟S我們的工作太枯燥,離藝術太遠?;蛟S這是徒勞,現在的形象是我們自己創作的,工作中沒有強調美學,唯恐被人說我們無力如此?;蛟S這來自于恐懼,不正當的恐懼?!?/p>
3 謝爾蓋·基廖夫作品介紹
作品:《馬賽克塔AVANTGARD》
時間:2007年
建筑地點:莫斯科
總建筑面積 18394m2
層數:22層
AVANTGARD 一個新的公寓,在莫斯科人們的話題中曾很流行,為什么它會如此的火熱呢,因為倆方面,造型和顏色。從造型上來看,這樣的結構,無疑是增加成本的,20多層中,沒有一個窗戶是對稱的,這無疑增加了結構的費用,這對公寓樓來說,是增加住戶購買成本的,但是謝爾蓋.基塞萊的目的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地標性的建筑,你在遠處,一眼就可以把它認出來。(見1圖)
圖1 遠觀馬賽克塔
建筑的外墻用了,藍,綠,黃,橙色。在一年四季里都有它們的意義,這鮮艷的外墻采用的是高科技材料——自潔板。據說這種材料有自我清潔作用,在當時的莫斯科,第一次使用這種建筑表皮材料,這個材料使得建筑的顏色永遠這樣的鮮艷,這樣的光彩,永遠保持著鋁合金的光澤,謝爾蓋.基塞萊稱其為永不褪色的建筑。
這樣高貴的外表,這樣高昂價的造型,建筑的入口卻很低調,如果不是看見門口豐富多彩的收件箱,還真是不知道建筑的入口很謙虛的擺著哪里。
建筑的造型接近橢圓形,是個不規則的形狀,如果你以為這樣的造型是設計的難點,是最復雜的部分,哪就錯了,其實還有很多更復雜的東西,比如利用了建筑的造型來避開鋁合金外板的眩光,似的無論在一年四季,無論在一天的什么時間,建筑的眩光都不會對周圍鄰居產生影響,外觀的顏色塊位置和形體曲線的配合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這種巨大的計算量是用計算機來完成的。(見2圖)
圖2 不規則的窗戶排列立面
橢圓形的墻面有倆個優點:一個是窗戶可以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風景,再就是滿足人們住在軸承壁房子里的夢想。
4 結語
俄羅斯地理環境更靠近歐洲,而且歐洲發達國家建筑的發展更為成熟,再加上謝爾蓋·基廖夫早年的出國訪問經歷,因此不難看出,當代的俄羅斯建筑,在擺脫傳統蘇聯建筑模式的時候,更多的偏向于歐洲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建筑本土化也不是指傳統的建筑文化那樣狹義的概念,而是結合著當今現代化城市建設結合在一起的,建筑從蓋在本土上開始,就已經是本土化的開始了,所以盡管謝爾蓋·基廖夫的某些建筑創作可能有些還停留在模仿和拷貝歐洲階段,但也不是完全無意義的。因為本土化是分階段的,就比如日本開始也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根本沒有考慮什么民族,什么文化,日本學習的過程是完全照搬照抄的,他們不談風格,他們管這叫“手藝”。把西方的東西當成是一種技術去學,是原封不動的學造,先學習對方怎么做,然后才開始自己的建筑。有人說這是只學表面,但至少也要從表面做起,只有去探索,去思考就好了,不要找什么標準答案。
參考文獻
[1] 崔愷.本土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本社,2008,12.
[2] 劉軍.蘇聯建筑由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1950年代—1970年代)[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 俄羅斯建筑“大”獎[EB/OL].www.21cbh.com/HTML/2010- 3-9/1678.
[4] 呂富珣.蘇俄前衛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1.
[5] 博恰羅夫.蘇聯建筑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6] 李偉偉.蘇聯建筑發展概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7] 俄羅斯新建筑(中英文本)[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韓林飛.90年代俄羅斯新建筑[J].世界建筑,1999.
謝爾蓋·基廖夫在2007年莫斯科凱旋門被被授予“年度建筑師”稱號,并拿下當年最佳建筑的所有獎項。得獎后采訪他時,他說“我們已有些厭倦商業傭金。當然,我們想設計非商業建筑,或者至少是重視形象的建筑。當前,我們主要做的是滿足顧客的需求,而顧客往往想到得到最大值商業價值,在建設上投入越少越好,賣價越高越好。我們想設計一個有文化功能的建筑,利潤不作為主要的成功標準。但是卻沒人給我們這種提議。或許我們的工作太枯燥,離藝術太遠?;蛟S這是徒勞,現在的形象是我們自己創作的,工作中沒有強調美學,唯恐被人說我們無力如此。或許這來自于恐懼,不正當的恐懼。”
3 謝爾蓋·基廖夫作品介紹
作品:《馬賽克塔AVANTGARD》
時間:2007年
建筑地點:莫斯科
總建筑面積 18394m2
層數:22層
AVANTGARD 一個新的公寓,在莫斯科人們的話題中曾很流行,為什么它會如此的火熱呢,因為倆方面,造型和顏色。從造型上來看,這樣的結構,無疑是增加成本的,20多層中,沒有一個窗戶是對稱的,這無疑增加了結構的費用,這對公寓樓來說,是增加住戶購買成本的,但是謝爾蓋.基塞萊的目的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地標性的建筑,你在遠處,一眼就可以把它認出來。(見1圖)
圖1 遠觀馬賽克塔
建筑的外墻用了,藍,綠,黃,橙色。在一年四季里都有它們的意義,這鮮艷的外墻采用的是高科技材料——自潔板。據說這種材料有自我清潔作用,在當時的莫斯科,第一次使用這種建筑表皮材料,這個材料使得建筑的顏色永遠這樣的鮮艷,這樣的光彩,永遠保持著鋁合金的光澤,謝爾蓋.基塞萊稱其為永不褪色的建筑。
這樣高貴的外表,這樣高昂價的造型,建筑的入口卻很低調,如果不是看見門口豐富多彩的收件箱,還真是不知道建筑的入口很謙虛的擺著哪里。
建筑的造型接近橢圓形,是個不規則的形狀,如果你以為這樣的造型是設計的難點,是最復雜的部分,哪就錯了,其實還有很多更復雜的東西,比如利用了建筑的造型來避開鋁合金外板的眩光,似的無論在一年四季,無論在一天的什么時間,建筑的眩光都不會對周圍鄰居產生影響,外觀的顏色塊位置和形體曲線的配合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這種巨大的計算量是用計算機來完成的。(見2圖)
圖2 不規則的窗戶排列立面
橢圓形的墻面有倆個優點:一個是窗戶可以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風景,再就是滿足人們住在軸承壁房子里的夢想。
4 結語
俄羅斯地理環境更靠近歐洲,而且歐洲發達國家建筑的發展更為成熟,再加上謝爾蓋·基廖夫早年的出國訪問經歷,因此不難看出,當代的俄羅斯建筑,在擺脫傳統蘇聯建筑模式的時候,更多的偏向于歐洲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建筑本土化也不是指傳統的建筑文化那樣狹義的概念,而是結合著當今現代化城市建設結合在一起的,建筑從蓋在本土上開始,就已經是本土化的開始了,所以盡管謝爾蓋·基廖夫的某些建筑創作可能有些還停留在模仿和拷貝歐洲階段,但也不是完全無意義的。因為本土化是分階段的,就比如日本開始也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根本沒有考慮什么民族,什么文化,日本學習的過程是完全照搬照抄的,他們不談風格,他們管這叫“手藝”。把西方的東西當成是一種技術去學,是原封不動的學造,先學習對方怎么做,然后才開始自己的建筑。有人說這是只學表面,但至少也要從表面做起,只有去探索,去思考就好了,不要找什么標準答案。
參考文獻
[1] 崔愷.本土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本社,2008,12.
[2] 劉軍.蘇聯建筑由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1950年代—1970年代)[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 俄羅斯建筑“大”獎[EB/OL].www.21cbh.com/HTML/2010- 3-9/1678.
[4] 呂富珣.蘇俄前衛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1.
[5] 博恰羅夫.蘇聯建筑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6] 李偉偉.蘇聯建筑發展概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7] 俄羅斯新建筑(中英文本)[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韓林飛.90年代俄羅斯新建筑[J].世界建筑,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