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五河方言古語詞“搦”與“搋”的考釋
陳亮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五河方言歸屬于中原官話的信蚌片,通過考釋古語詞“搦”與“搋”,總結語言演變過程中的繼承性,從而為古語詞引申義的梳理提供理據,這對五河方言的進一步研究和古代漢語詞匯學習有重要意義。
五河方言 古語詞 搦 搋
“五河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地處淮河中游,行政區域介于北緯32°54′~33°21′與東經117°26′~118°04′之間”[1],按《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的分區,五河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的信蚌片。五河方言中存在較多的方言古語詞,以下就通過對五河方言中“搦”和“搋”這兩個古語詞進行分析,梳理它們的發展過程和使用情況,為五河方言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資料及例證,也為古代漢語詞匯教學和學習提供一種借鑒,如有掛一漏萬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學術界關于方言古語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古語詞考釋方面。研究方言古語詞,首先會涉及方言古語詞的界定問題。關于方言古詞語的界定,李榮先生說:“語言是歷史的產物,父子相傳,總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雖然古已有之,卻沒有人認為是古語。‘人、馬’等字最古了,甲骨文里就有了,我們不說它是古語,那是因為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緣故。有些不普遍使用的古語,只限于某些方言,這才說某方言保留古語。”[2]也就是說,方言古語詞是方言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詞,這并不包括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中還在使用的古漢語詞匯。但是,對于現代漢語書面語中所使用的古語詞是否納入方言古語詞范圍,目前學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如董紹克在“古代漢語千詞表”收詞原則中指出:“古語詞中,普通話還在使用的詞,如‘山’‘水’‘風’‘魚’之類,一律不收。普通話還在使用的標志,權以《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為參照,凡該詞典己收錄的 (詞后標有<方><書><古>字樣者除外),都認作還在使用。”[3]
參照以上論述和做法,本文將五河方言古詞語界定為:見于古代文獻的在五河方言中仍然使用,而在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中己不使用的詞語。此外,文中五河方言的音系代表點以新集鎮為主,即本文所據聲韻調的方言點。
(一)釋“搦”
1.“搦”的詞義發展
《說文解字》、《洪武正韻》皆釋“搦”為“按也”,《齊民要術·雜說》:“河東染御黃法,碓搗地黃根,令熟,灰汁和之,攪令勻,搦取汁。”葛洪《肘后備急方》卷四:“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研搦勻碎,浸七日,漉去滓,飲之。”其中,“搦”皆釋為“按壓”。
《文選·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磨鈍,鈆刀皆能一斷。”李善注引韋昭曰:“搦,摩也。”至此“搦”的詞義已由“按”引申為“摩”。“搦”作“摩”義使用。除此之外,在《神仙傳》卷一、《養性延命錄》卷下皆有“摩搦身體,舐唇咽唾”一句。
《經籍籑詁》卷九十二入聲:“搦,捉也。”《說文解字注》卷十二上:“玄應書曰:搦,猶捉也,此今義非古義也”。《集韻》卷九:“搦,昵角切,持也或從攴。”又曰:“捏,搦也”。“搦”的詞義已由“按”引申為“捉”、“握”。如《文心雕龍輯注》卷十:“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郭璞《江賦》卷十二:“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榜。”
《古今通韻》卷十一入聲:“捉,側角切,搦也,捕也。”卷十二又曰:“搦,昵格切,捉搦。”《北齊書》卷十五:“士文聞之,令人捕搦,捶楚盈前,而哭者彌甚。”“搦”的詞義由“捉”、“握”引申為“逮”、“捕”。此外,還有《禁斷女樂敕》:“仍令御史金吾,嚴加捉搦”,《通典》卷一百五十七兵十:“司倉及佐,捉搦兵士糧食,封署點檢,勿令廣費”。
元代《小尉遲》第一折:“我如今著孩兒劉無敵,領十萬雄兵,下將戰書去,單搦尉遲敬德出馬。”“搦”釋為“挑”“惹”。此外,還有 《三戰呂布》:“他不搦元帥,單搦他第三個爺爺哩。”《澠池會》:“今差使命下將戰書去,單搦藺相如出馬。”
南北朝《十誦律》卷六十一:“若食當出道取一搦不受得食。”張鷟《游仙窟》卷四:“一搦腰支”,注:“搦,提也,按也。言其腰支小,容我一手握耳也。夫蒙云兩手搦物,言其小也。人之腰身例一尺圍,今言搦者,其形愈小也。”“搦”的詞義由“握”引申為量詞,一搦,相當于一把,一握。此外,周邦彥《詳注片玉集》卷六:“玉骨為多感,瘦來無一把。”注:“一把,俗云一搦也,李百藥詩‘一搦掌中腰’”,亦可為證。此外,還有《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繡鞋兒剛半拆,柳腰兒勾一搦。”《牡丹亭·詰病》:“他一搦身形,瘦的龐兒沒了四星。”由于“一搦”常用來比作女子細腰,因此“搦”又引申出纖細、輕盈的意思。
從秦漢至清代的辭書訓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搦”的發展源流。“搦”的詞義由“按壓”引申為“摩”和“捉握”,又由“捉握”引申為“逮”、“捕”,又由“握”引申為量詞,又由量詞引申出“纖細”、“輕盈”的意思。由“逮”、“捕”之義引申出“挑”“惹”的意思。
2.五河方言中的“搦”
“搦”在《廣韻》中為入聲娘母字,入聲消失之后,次濁歸去聲,故而在普通話中讀[nuo51],而在五河方言中,入聲“搦”字卻歸入了陰平,讀[nuo31],作動詞,主要充當動語,有“(用手)擠壓”、“握”、“(用手)搓洗”三種意思。
(1)你把菜餡搦一下,脫脫水。
(2)他手里搦一只小雞。
(3)你把衣裳在水里搦一搦。
以上三個例子中,例(1)中的“搦”用于表示“擠壓”的意思時,只限于表示事物在手掌內受到擠壓。例(2)中的“搦”表示“握”的意思,在五河方言中表示“握”義的詞還有“撮”和“攥”。雖然這三個詞都有“握”的意思,但側重點有所不同。當這三個詞用于表示“握”義時,“搦”強調“擠壓”義;“撮”強調“抓住”;“攥”則強調“緊握”。例(3)中的“搦”表示“搓洗”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這只限于用手搓洗,而不適用于借助搓板等工具搓洗。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五河方言中“搦”主要保留了古語詞“搦”的“握”、“擠壓”這兩種意義,由“擠壓”義引申出了“搓洗”這個義項。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古語詞意義的那兩個義項,在五河方言中的適用范圍是有所限定的,通過對比,可以得出:五河方言中,“搦”用來表示“握”、“擠壓”這兩種意思時,必須限定動作在手掌或手心內進行或完成。
(二)釋“搋”
1.“搋”的詞義發展
唐代《一切經音義》(釋慧琳)卷三十六“相扠”條下:“《考聲》云:扠謂以拳撃人也。《字統》:搰也,或從虒作搋”,又卷五十二“拳搋”條下:“下又作扠,同。勅佳反,猶手挃也”,又卷五十六“築搋”條下:“搋,以拳手挃曰搋也”。《淮南鴻烈解》卷第十五注:“挃,搗也。”《淮南鴻烈閑詁》卷下注:“挃,搏也。”
由此可看出,“搋”與“挃”義近,強調“以拳搗搏”,但受事對象則出現了兩類,如《廣韻》、《集韻》釋“搋”為“以拳加物”,《重修玉篇》、《俗書刊誤》釋“搋”為“以拳加人”。
馬致遠《青衫淚》中:“俺娘吃不的葷腥教酒肉搋藏”釋“搋”為“藏”,至明代《韻略易通》又釋“搋”為“懷搋物也”,如《警示通言》中 “把那見錢懷中便搋”。由此可看出,“搋”由“藏”發展出“揣藏于懷”之義。
宋代《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卷三:“搋,同上,拆也,拽也”,宋代《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上聲第三:“搋,拆也。”明代《洪武正韻》卷七上聲:“搋,同上,拆也,拽也。”清代《古今通韻》卷七上聲:“搋,拆也,又拽也。”由此,“搋”又有“拽、拆”之義,此義在江西贛州客家話中還有保留。
以上為古代辭書中關于“搋”的主要解釋,可以看出,古代關于“搋”主要有四種義項:以拳加物或人;藏;懷揣;拆拽。
2.五河方言中的“搋”
在五河方言中,搋”讀[t?uε31]作動詞,保留了古義,有“以拳加物”、“以拳加人”和“懷揣”的意思。此外,由“以拳加物”引申出了“用拳壓擠事物時摻入某些東西”,有“摻著”的意思。
(1)搋面的時候,要使勁搋。
(2)他用拳頭搋我。
(3)他把錢搋在懷里。
(4)和面的時候,堿不能搋多。
在五河方言中,需要注意的是:搋面用拳,揉面用掌。此外,“搋”用于表示“以拳加人”時,多數會涉及出拳的方位問題,一般多指拳從上方擊下,個別情況下也可表示拳頭平直出擊。
通過以上對五河方言中“搦”、“搋”的考釋,可以窺見方言古語詞的保留和發展狀況。方言古語詞既有直接保留的,如“搦”有“擠壓”和“握”兩種意思,“搋”有“以拳加物或人”和“懷揣”的意思;又有意義和用法有所變化,出現引申的如“搦”發展出“搓洗”義,“搋”引申出“用拳壓擠事物時摻入某些東西”。“漢語方言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各方言保留古漢語的痕跡有多有少,方言古語詞的研究可以為這些遠近關系提供線索”[4]。從而更加深入地探究古今漢語的演變情況,為方言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此外,考釋方言中古語詞,對于古代漢語詞匯教與學有重要意義。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時,可以利用方言識記一些古語詞,通過聯系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學習。在課堂教學和田野調查時,也可以將書本內容與地方方言聯系在一起,這樣可以進一步拉近古代漢語學習與現代語言之間的距離,從而減弱學習古代漢語的時空感,收到更好的效果。
[1]安徽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建置沿革[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17.
[2]李榮.語文論衡[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3.
[3]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48-149.
[4]賈盈榮.方言古語詞的初步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