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瑩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三十年代國立青島/山東大學與地域文化空間之形成
莊瑩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大學與都市文化空間的形成具有密切關聯,厚重的學術氛圍、遠離戰爭和政治中心、地理的邊緣性等,共同構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相對穩定與自由的文化空間,成為一個涵容學院空間、教育、都市和藝術的文化場域。在轉變的中國,學院空間這一教育“烏托邦”,成為研究三十年代山東文化生態的一條生動線索。
國立青島大學 學院空間 地域文化
“五四”以后,大學蘊含了進步、新知、平等和自由等正面價值。現代大學形態的確立,為知識分子提供了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成為20世紀中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關鍵一環。新文學、新教育與新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拓寬了文學研究的空間,現代大學作為知識生產、思想革新與學術傳遞的制度性建設,是切入20世紀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進程探討的一個視角。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的文學課程設置,對形成新一代讀書人的“文學常識”起到了關鍵作用。陳平原將“現代中國研究”的四重視野分為:大學、都市、圖像和聲音,大學作為想象中國的四重視野之一,成為閱讀、理解與闡釋“現代中國”的途徑與方式。
大學與都市文化空間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聯。1928~1938年,青島作為一個具有殖民背景的新興都市,其文化圈經歷了從晚晴遺老到國立青島/山東大學新文學作家群的轉變。抗日戰爭發生前10年,中國經歷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1928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籌辦了國立山東大學,并組成了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同樣在1928年前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國立大學,包括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等,成為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形成了中國現代大學的基本格局。國立青島/山東大學作為蔡元培在20年代大學理念的踐行,它的籌建、成立與發展體現了一個教育烏托邦在30年代可以達成的一個面向。
厚重的學術氛圍、遠離戰爭和政治中心、地理的邊緣性,形成了三十年代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相對穩定與自由的文化空間。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及蔡元培大學想象的烏托邦,它的籌建與發展體現了知識精英在抗戰前十年對于大學模式、學術制度及知識體系等方面的未來規劃。只是,其作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可能性之一,最終被抗日戰爭的發生所截斷。
從正式建立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經歷了從楊振聲到趙太侔兩任校長,形成了聞一多、梁實秋、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統照等學者云集的黃金時代,不僅如此,在楊振聲和趙太侔的推動之下,章太炎、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等知名學者紛紛來校做學術講座,1931年1月27日,胡適在國立青島大學作了題為《文化史上的山東》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全國文化界的震動。與此同時,吸引了一批寄居在國立青島/山東大學校園附近的青年作家,如蕭紅和蕭軍,形成了一個涵容學院空間、教育、都市、藝術的文化場域。
正是這一段時期,打下了山東新文化空間形成的根基。學院空間促進了山東地區文化符號的形成與塑造,現代意識與世態人情折射到文學創作中,傳播了這種以文字構建的都市風情。
現代大學作為現代思想、文化,以及文學生產的專業場所,為結社與交鋒提供了平臺,它在賦予師長以社會地位與影響的同時,也提供了廣大的參與者和承續力量。在轉變的中國,國立青島/山東大學作家群的出現,成為構建山東文化地理空間的重要因素。
以大學為核心的精英體制,作為一個充滿張力的復合體,其承載著不同話語群體的情感體驗,生發出同學、同門、同道,以及師承等幾重社會交往的聚合關系。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文化空間的坐標系之中,有傳統,有后繼,也有彼此之間的身份確認,有了一條通過他人確認自己有效身份的途徑,意味著“學統”與“道統”的合法性。在文化、社會、政治的錯綜交匯之間,如何在動蕩的充滿敵意的現實社會里自我安置,如何定位個體的身份歸屬及在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如何確立自身的承續和集結關系,從而進入一個具有合法性的序列之中,如何使“新文學”進入學院空間并使其歷史化。在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中,以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為中心,社群或派系的“脫序”、“入群”、“排隊”、“甄別”過程,也是關照時代主流話語模式起承轉合的一個重要面向。
1931年9 月,沈從文在徐志摩的介紹之下到國立青島大學任教,這一時期成為沈從文創作上的分水嶺。沈從文作為一個沒有師承、學院背景和留學經驗的“鄉下人”,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空間中,意味著被精英序列拒斥在外,處于“離群”的邊緣位置。時任《晨報·副刊》主編的徐志摩為沈從文作品的發表及參與新月社的集會提供了渠道。巴金曾這樣表述沈從文和新月派的關系:“他們主要是教授學者,看中他的才華,認為他是才子。沈從文與他們沒有沖突,但他有自己的看法。看上去他和他們挺好,但總是隔著一層。我這樣想,他不一定同意他們,但也不反對他們。”①對于“鄉下人”與留學英美歸國的教授之間,這“隔著一層”的人生經驗,即便沈從文進入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在學院空間的文化秩序之中,其以“文化異己者”身份自處的生存體驗仍未改變。沈從文以國立青島大學為背景創作完成《八駿圖》,描述八位知識分子群像,他們或信奉獨身主義,或標榜清心寡欲,或恪守道德名分,但是表面的崇高映襯著的卻是內心壓抑的情欲,成為沈從文都市題材和諷刺筆法的創作典范。《八駿圖》中八位教授的原型所指,歷來眾說紛紜,正因為如此,1931年到青島大學任教的沈從文,在兩年后,“《八駿圖》和《月下小景》,結束了我的教書生活,也結束了我海邊單獨中那種情緒生活。兩年前偶然寫成的一個小說,損害了他人的尊嚴,使我無從和甲乙丙丁專家學者同在一處繼續共事下去”②。眾人在小說中猜謎般地對號入座,找尋那些穿插藏閃之間的蛛絲馬跡。
國立青島大學先后聚集了“新月派”的中堅力量,并且在此期間完成或醞釀了他們的代表作,成為三十年代中國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將學術自由和文學審美品格積淀并傳承下去的文化使命。
自國立青島大學籌建始,青島各家報紙的副刊大多由大學教授擔任主編,如吳伯簫編輯《民國日報》副刊,老舍依托《青島民報》編輯副刊《避暑錄話》,由此促進了三十年代山東地域文化空間的形成和繁榮。
注釋:
①李輝.與巴金談沈從文.人生掃描.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53.
②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105.
2013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立項,項目編號: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