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基于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義務教育擇校問題探析
孫星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2009年初,正值“教育部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擇校與義務教育公平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義務教育擇校的出現具有教育發展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但是擇?,F象對教育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平有極大危害。本文基于“社會公平復合理論”及相關理論的支撐,利用現有資料對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擇?!眴栴}進行客觀分析,提出積極措施,希望能對我國愈演愈烈的“擇?!爆F象的緩和有所啟示。
社會公平 教育公平 復合理論 擇校 義務教育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國家爆發了一系列社會危機。為了應對并解決社會危機,1968年以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和沃爾多為代表的公共行政學家建立了社會公平的復合理論,強調公共行政追求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社會公平”,對傳統公共行政學“效率至上”觀進行反思和批判,突破了傳統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建立了動態、開放的組織觀,至此“社會公平”成為公共行政追求的新目標[1]。倡導社會公平就是推動政治權利與經濟福利向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撐,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們傾斜。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由多種公平類型復合而成,并把每一種類型的公平放在具體環境中加以論述,具有實踐精神,從理論到實踐為我們解決嚴重的義務教育擇校問題提供了客觀的評價依據,也為考察義務教育領域的公平問題奠定了基礎。
很多學者視教育公平為社會公平的前提,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論及教育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帕森斯曾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包括了三次革命性的結構變遷:工業革命、民主革命和教育革命。教育革命的獨特性在于它通過就業對社會分層和社會公平產生質的影響。促進義務教育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系民族素質、社會穩定、國家未來發展,終將促進社會公平、穩定、自由與和諧。社會公平內在地要求各種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地分配,而堅持義務教育公平則為每一位社會成員在社會博弈中提供了實現利益均等的起點機會。實現了義務教育公平,使每個社會人從人生起點開始就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社會和諧、公平持續地發展的目標。
社會公平是一個具體又復雜的概念,必須用復雜思維模式來對社會公平進行深入研究,以喬治·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的新公共學者們建立了“社會公平的復合理論”。弗雷德里克森認為,社會公平的復合理論是基于現實世界中公平的具體又復雜的多樣性特征提出的,包括以下類型的公平:①單純的個人公平,指的是一對一的個人公平關系,是最本質的公平;②分部化的公平,指同種類別的人應同等對待,實質是在不平等面前人人平等;③集團公平,指具有相似性質的群體之間的公平;④代際公平,指當代人要考慮后代人的利益和需求,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⑤機會公平,指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參與分配[2]。將社會領域細分并且分別關注每一個領域的公平問題將成為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未來發展之路,成為正確認識并緩和義務教育擇校現象的理論基礎。
(一)義務教育擇校追求“差異公平”。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規定:“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币虼?,擇校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安町惞健笔钱敶绹男伦杂芍髁x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提出的正義原則之一,由差別原則引申而來,以“不平等”的手段實現事實的平等。差別原則賦予受教育者更大的選擇權,依據學業成績,將天賦不同的學生送進不同的學校接受合適的教育,使之享受的教育與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需要相稱,力求使每個受教者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實現個人實質的公平。
(二)義務教育擇校加劇社會群體間的不公平。
第一,擇校有悖于教育機會均等,造成入學機會與權利的不平等;第二,擇校從主觀和客觀上造成教育過程的不平等,擇校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所擇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水平都明顯優于薄弱學校,這對于其他非擇校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第三,擇校造成教育效果的不平等。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女能夠選擇好學校就讀,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學識、能力發展都會達到較好的水平,在以后的就業競爭中享有極大的優勢,而貧家子弟則很難達到這一水平。所以,擇校會導致學業成就的不平等,最終造成社會中人與人、群體之間發展的畸形關系。
(一)強化義務教育擇校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政府責任。
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受益者雖然主要是個人,但直接關系社會穩定和民族命運。政府是維護社會公平的基本力量,因此解決擇校問題、實現社會公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要以生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平等、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而不是為了追求政績和效率,無視教育發展規律,通過收取擇校費獲取經濟利益,損害部分學生的利益;政府應加大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增加各級政府財政中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支出比例,改變我國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在教育三級結構中的比例最低的現狀;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管理機制,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監督制度和制衡機制,杜絕教育經費的挪用、占用及浪費,促進教育經費使用的規范化和合理化,保證教育經費??顚S?。
(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校際差距,重塑集團公平及分部化的公平。
擇校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政府的重點校政策,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只有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才能使擇?,F象得到緩解,合理解決擇校問題,應該更加關注不發達地區的薄弱學校的發展,在教育經費和政策上向薄弱學校傾斜,重塑集團公平。這和羅爾斯《正義論》中關于實現公平的差別性原則一脈相承,與十八大報告的精神相一致。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對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一視同仁,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結構,做好義務教育發展的總設計師,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教師資源的配置上,各級各類學校的老師之間應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做到分部化的公平。為了使學校之間教師質量的差異降到最小,應建立合理的教師輪崗制度,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水平學校之間教師的交流。
(三)探索擇校機制改革,實現機會公平,確保入學機會均等。
在社會公平復合理論中,喬治·弗雷德里克森把機會的公平分為預期的機會公平和手段的機會公平。教育機會的公平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第一層是每個公民都有相同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即入學機會公平;第二層是具有某種資格、滿足一定規則就能獲得公平的機會,這是手段的機會公平。在素質教育體系下,改革考試制度,設計一個公平的考核機制與評價體制,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進行全面評價,而不僅僅考察學生的應試能力,以此確保手段的機會公平。家長應根據孩子自身興趣、天賦才能、個性等條件,選擇更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不盲目“擇名校”。弱勢群體的先天條件不夠需要給予補償,要建立健全弱勢群體補償政策機制,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要向他們傾斜,這樣才能切實保證機會公平。
[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4.
[2]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