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論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李春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高校教師的內部動力包括高校教師的需要、專業理想和專業自我;外部動力包括政策法律法規、教師管理制度、文化環境和經濟待遇等。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不是簡單的加和關系,而是復雜的函數關系。
高校教師 專業發展 內部動力 外部動力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可以分為內外兩方面。內部動力主要指來自高校教師自身的內源性動力;外部動力主要指來自高校、政府、社會等方面的外部驅動力和影響力。
1.高校教師的需要
高校教師職業兼具社會職業、學術職業和自我成長型職業三者的特征,使得高校教師的需要的重要性排序與其他職業者有所不同。
(1)學習和求知的需要
高校教師對學習和求知的需求尤為強烈。原因是:首先,高校教師從事學術探究發現工作,所謂學術是指高深學問,高校教師是在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的邊緣探索的人,必須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才能觸及未知的邊緣,才能及時把握學科前沿和學術發展動態,因而他們需要不斷學習,豐富專業知識,拓展知識邊界。其次,高校教師要進行知識和文化傳播,而高校學生的背景、興趣、能力、個性等都日趨多元化,知識結構等隨著時代發展而不停變化,要想做優秀的“教書育人”者,必須不斷學習、推陳出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教師從事知識的開發、應用等社會服務工作,就需要了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和需求,需要不斷學習。
學習和求知需要是高校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和現實要求,而且是不斷發展、持續的動力,因而筆者認為它是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內部動力。
(2)創新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高校教師是一種學術職業,學術的靈魂和核心是創新,學者的最高追求和成就亦應為學術創新。高校教師重視具有創造性、新穎性的工作,不喜歡墨守成規和一成不變。他們作為新知識的探究者、發現者和應用者,對學術創新有著持久的興趣和熱情。
自我實現是人對于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作為一種“自我成長型”職業,高校教師需要不斷改造、完善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以育己達育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這需要經常與自我進行對話,反思工作價值和自我價值,給自己設定新目標,不斷摒棄低俗而追求更高境界,不斷超越現實邁向更更遠的目標。
創新和自我實現需要是高校教師的最高追求和人生目的,具有不斷發展和可持續特點,因而筆者認為,它是僅次于學習和求知需要的第二重要的需求。
(3)尊重的需要
高校教師尊重的需要是很強烈的。因為:第一,高校教師總體來說是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群體,從事著知識性、技術性、創造性很強的腦力勞動;第二,培養的對象——大學生是高級專門人才,還有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也是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推動力,其工作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和較高的社會聲譽;第三,在古今中外的歷史傳統上,教師、學者就是受人尊敬的職業,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美譽;第四,高校教師只有得到學生的尊重,他們的“言傳身教”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這種種緣由決定了高校教師的高尊重需要既有必然性又有合理性。這種需要表現在高校教師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勞動贏得社會和他人的承認、尊重和榮譽。
(4)生理和安全需要
現代社會,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意義早已經超過了傳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含義,包括保障高校教師生存與發展的豐富的物質條件,包括與社會上類似層次的職業平等的經濟待遇。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低一層次需要的滿足優先于高一層次需要的滿足。也就是說,如果高校教師的低層次需要得不到滿足,教師只會把工作看做維生手段和工具,而不會將它看做自我實現的“志業”,更高層次的需要難以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因而,生理和安全需要雖然不是高校教師的主要動力,但它們的滿足卻是必要的前提。
2.專業理想
專業理想是教師對從事的專業工作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高校教師專業理想的核心內容包括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學術至上、追求真理和服務社會等。
高校教師必然需要具有專業理想。首先,因為教育是培養人、改造人精神世界的事業,如果沒有專業理想,高校教師就仿佛失去了靈魂,怎能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育人是一項艱難、復雜、長久的工程。高校教師樹立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專業理想,才會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積極性,才能保持強烈而持久的教育動機,把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看做新起點,不斷進行自我專業發展。
其次,高校教師要進行學術研究,真正的學術工作艱苦、枯燥、單調,需要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毅力,需要心無旁騖、埋頭苦干的精神,需要忍受寂寞、淡泊名利的心態,而這些都必須有追求真理、學術至上的專業理想的支撐。
再者,高校教師要提供社會服務,也需要專業理想的指導和支撐,這個理想的關鍵就是“堅持真理,服務社會”。堅持真理、服務社會,才能不媚俗、不媚上、不以利益為驅策、不為權勢而折腰,真正成為理性的代言人、公共知識分子。
3.專業自我意識
專業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專門職業的內容、本質、價值,以及所從事的專門職業行為的認識、體驗與監控。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專業自我意識,一個沒有清晰的專業自我意識的教師不可能堅持長期持續的發展。庫姆斯在《教師的專業教育》一書中提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獨特人格的人,是一個知道運用‘自我’作為有效工具進行教學的人?!保?]專業自我意識對高校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其專業發展的重要內部動力。擁有“高”專業自我意識的高校教師能夠獲得正確的專業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能夠有效進行專業自我監控,有利于提高教學科研水平。
1.政策法律法規
沒有對高校教師作用、地位、職責、權利、發展等方面政策法律的規定和保障,高校教師的發展將無法可依、無據可憑,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茖W合理的政策法律法規保障能夠極大地促進高校教師和科教事業的發展;反之,將對教師發展和教育事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例如,因“文革”中相關政策的錯誤和荒謬,知識分子(教師)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對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自1985年首個教師節以來,隨著我國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尊師重教”的風氣逐漸復蘇?!督處煼ā?、《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頒布實施,使高校教師的地位和權利等在政策法律層面得到保障。但是,在政策法規的具體實施和操作層面仍然有待完善。
2.教師管理制度
科學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是規范教師行為、加強師資建設、促進教師發展的必要條件。下面主要闡述與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密切的主要管理制度。
職稱晉升制度。職稱代表著高校教師在本專業內的專業水平和學術水準,職稱晉升具有行為導向和激勵作用?,F在在高等教育系統已經形成了非常系統化的教師職稱晉升制度。公正合理的職稱晉升制度能夠為高校教師提供向上發展的職業階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評價制度。高校教師評價制度是評估、考察教師工作業績的制度性規定,對高校教師日常工作行為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教師評價是重資歷還是重實績,是重質還是重量,是重同行評議還是重行政評價,是柔性的還是剛性的,等等,都將對教師的工作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學術選拔制度。廣義來說,學術選拔應包括各級各類學術人才選拔、學術成果評選、學術項目選拔等。學術選拔制度是對優秀學術人才的培養和激勵,也是對廣大高校教師的引導和示范。
教師培訓進修制度。培訓進修是高校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滿足高校教師學習、求知的需要。目前各省教育廳都規定高校教師每年必須參加一定學時數的繼續教育及相關培訓。
3.文化環境
高校教師所處的文化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和大學文化。社會文化比較容易受社會政策、政治方向和經濟方面的影響。對教師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是社會上各種對知識、對學者、對大學的態度和觀念。如今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態勢,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倡“知識就是力量”的文化思想,也存在“拜金主義”、“以官為本”等不良文化。良性社會文化是教師發展的推動力,而不良社會文化是教師發展的阻礙力。
大學文化對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更直接,它可以分為行政文化和學術文化。學術文化提倡自由、寬松、民主、學術至上,行政文化提倡目標、規范、控制、效率為先。高校教師職業具有精神勞動、學術生產的性質,這決定了學術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行政文化對高校確立相對統一和清晰的發展目標,建立有效的程序和責任機制,減少教師工作行為中的主觀隨意性等都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一切都是以服務學術為宗旨的,行政文化應以學術文化為中心。在以學術文化為核心、學術文化與行政文化和諧共生的環境中,高校教師才能身心舒暢,潛心學術。
4.經濟待遇
高校教師的經濟待遇包括工資、津貼、福利待遇、住房條件、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這些是社會和高校滿足高校教師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必要條件。而且,高校教師要滿足求知和發展的需求,要進行培訓、進修、會議交流等,都需要經濟提供條件支持。
高校教師作為高學歷的知識工作者,希望通過自身勞動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合理的經濟待遇是對高校教師工作價值的尊重和承認。良好的經濟待遇有助于增強高校的吸引力,使教師安心本職工作,專注專業發展。如果大學待遇遠低于其他同層次的行業,則教師可能會滿懷失望,甚至離開高校。
人們往往容易直觀地認為,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總動力是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的加和關系,內部動力源頭越強烈,外部動力條件越強大,則總的動力就越大。其實不然,內外動力的關系要比這復雜得多。
首先,內部動力包括多個方面,這多個方面本身并不是簡單的相加關系。專業理想越正確、越明確,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就越大,它和總動力是正比例關系。另外兩種內部動力并非如此。高校教師存在多重需要,但是在一定時期,占支配地位、作為主要動力的只是某一種需要。高層次的需要,如學習和求知需要、創新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不斷發展的,可以作為持續的動力存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就不再是行為的主要動力了,較高層次的需要代替了它們成為行為的主要動力。管理者應盡量滿足高校教師的基本需要,激發其高層次的需要,這樣他們才會不斷發展進步、超越自我。如果只是讓他們辛苦忙碌于基本需要的滿足,則只會將工作視為謀生的工具,而非畢生奮斗的“志業”,難以發揮創新潛能。至于專業自我,它本身是中性的,如果是正確而清晰堅定的,那么自然能夠增強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如果專業自我是錯誤的,那么越清晰堅定,阻礙專業發展的力量就越大。
其次,外部動力可以分為環境保障類(如政策法律法規、文化環境)和激勵管理類(如教師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兩者作用是不同的。環境保障類條件越完善、越優良,越能夠促進內部動力的發展,高校教師發展的總動力越大;而管理激勵類卻并非如此,管理激勵類的制度設計和外部驅力如果過于強大,如管理不厭其細、條例不厭其多、制度不厭其嚴,很可能迫使高校教師被動、機械地遵從制度設計、服從管理指令,以滿足外部要求,這會剝奪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選擇性、自主性、決策權和自尊感,從而抑制專業發展的內部動機。因而,管理激勵類驅動力要中等適度,制度創設要具有彈性和可變通性,與內部動力之間保持較好的平衡,這樣才可能取得內外合力的最大值。
高校教師的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是復雜的函數關系。怎樣使各種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分力形成最大合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和共同努力。
[1]A.W.Comb.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M].Allyn&Bacon,Inc,1965:6-9.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
[3]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本文是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項目(2010年)“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批準號:WYM1000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