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云
(天臺縣石梁學校,浙江 天臺 317209)
淺論小學品德教學中情感資源的有效開發
陳孝云
(天臺縣石梁學校,浙江 天臺 317209)
教學不僅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內在的情感就是課程資源。本文從尊重學生,把握情感起點;活用教材,挖掘情感資源;創設情境,重視情感體驗;課后延伸,促進情感升華等方面對學生情感資源的有效開發進行了實踐探索。
小學品德教學 情感資源 有效開發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而體驗、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內容,所以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兒童感受、體驗,有效激發兒童的內在情感,有利于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更有利于生命的成長。我國學者朱小曼認為,中小學生都喜歡情感性的東西,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生命體驗的方式也越具有理性的特征。根據這個規律,基礎教育的模式應該是情感優先的。學生的年齡越小,教材的情感內容應該越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就越要情感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就越重要。現今的品德課堂非常重視學生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普遍忽視學生的情感資源的有效開發,造成學生情感的蒼白和德性的缺失。因此,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情感因素,如何有效地開發情感資源是每個德育工作者都應重視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堅持以生為本,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握學生的情感起點,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是什么?學生的需求是什么?學生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例如,為上好四年級下冊“節日大觀”這堂課,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查閱大量資料,精心準備音像資料和課件。其次要分析學生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教學方案。要認識到城鄉孩子的差別和家庭環境的差別。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對國外的節日知之甚少。為此教學設計應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起點出發,采取由近及遠的原則: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世界節日大觀。同時可以對教材進行取舍,增添孩子們感興趣的中國傳統節日和國外的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等。這樣就能讓學生興趣盎然,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等,感受到我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不知不覺地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新課標指出,品德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尊重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堂的三要素是教材、教師、學生,教材是靜態的,學生是動態的,教師在這二者之間起著橋梁作用。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需求,合理地重組教材,靈活地組織活動選擇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良好情感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編者的意圖和教學目標,把握教材中的情感資源,深度挖掘教材的情感目標。教學時,不能只重視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還要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
筆者曾有幸聆聽了池昌斌老師執教的蘇教版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筑起我們的血肉長城”,雖然抗日戰爭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但池老師能準確地把握情感目標,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資源,層層深入,把學生情感引向高潮。課堂上呈現了大量課程資源,有各抗戰英雄資料、詩歌碑文、音樂和圖像。大量鮮活的資源在課堂的多個生成點上,以朗誦、視頻、講解等不同方式向學生呈現,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思維得以碰撞、觀點得以提升。所以品德教學切忌照本宣科,而要通過教師的努力使教材具有靈動的生命。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鼓舞和激勵”。如果只從理性上傳授給學生一些道德知識、道德規范而不伴之必要的情感體驗,那么這樣的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腦,停之于口,很難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因此在品德教學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做到有效體驗與知識傳授的和諧統一,在感悟中升華道德情感。
1.師生平等對話,構建和諧課堂。
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極為重要。實踐證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的靈魂,可促進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成長。和諧課堂所包容的內容很多,包括師生的心情、體態、語言、動作、神情及他們之間互相的碰撞與交流。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操作中使自己的課堂日臻完善、趨于和諧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不能把孩子當“孩子”,而是要把孩子當朋友;其次要在每一個教育細節中滲透和諧,比如教師的心情,是“晴天”,學生便會受到感染,如果教師下起“心情雨”,試想學生又怎么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非常善于察言觀色,所以教師應該時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壞心情帶進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親近原則”:上課時面帶微笑,眼神關注每一個學生,經常在班級的前后排走動,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當學生說話或不守紀律時,應輕輕地走到他的身邊,溫馨提醒,切忌瞪眼或斥責。親近學生,融洽師生關系,學生就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熱烈地與老師討論問題。
2.應用現代技術,拉近生活距離。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許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非常遙遠的,但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運用得當,可以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如在教學“節日大觀”時,因為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國外傳統節日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音樂、圖片、動畫、PPT、錄像等,營造氛圍,使孩子如身臨其境,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并把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習俗,制作成一張張精美的PPT圖片,配以中國古典音樂,當學生看到圖片時就能說出什么節日、什么習俗。特別是看到圣誕節的動畫,許多學生就隨著“鈴兒響叮當”的音樂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學生也打起了節奏。看到愚人節的有趣圖片,孩子們被逗得哈哈大笑。由于受到課件的感染,許多平時不愛說話的同學也打開了話匣子,說起節日的習俗或趣事,上課時同學們就像過節一樣興奮不已。
3.組織活動體驗,觸動學生情感。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你們完全可以相信,一小時勞動所得來的東西,勝于一日的講解。”在品德課教學中,能讓學生流露真情實感的活動,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活動,因為它可以讓學生在自我體驗、自我感受中感悟生活。只有啟動學生的感情,才能增強他們的內在動力,最有效地開發自身潛能。因此,在德育新課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激發內心真實的情感,并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德育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
例如“節日大觀”的教學,如果僅僅從節日的名稱、活動、習俗、傳統等方面,讓學生一個個敘述,那么課的認知目標是達到了,但品德課就上成了百科知識課。因此,情感目標的把握是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學生的情感要通過體驗才能獲取。
一是在體驗中感受“快樂”。節日是快樂的,孩子又喜歡過節,那么這節課也應該是快樂的,要讓課堂活起來。首先是呈現方式的多樣化,讓孩子們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和高度的興奮狀態。通過聽關鍵詞猜節日名稱進入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活動體驗進入春節,通過合作交流進入世界節日大觀。其次是緊緊抓住過節時的情感體驗,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節日名稱、習俗、起源,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是怎么“過”節的。例如在學習春節時,提問學生,春節有哪些活動?春節時最讓你開心的是什么?學生快樂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了。
二是在體驗中感悟“分享”。在本節課每個環節的教學時,提問學生:你想對中國的傳統節日說些什么?學習了春節,你有什么感想?學習了國外的傳統節日,你有什么話要對大家說?在感受“快樂”的基礎上,還有的學生說:節日是快樂的;有學生說:節日真快樂,我要把快樂帶回家;還有的學生說:節日是快樂的,我們要“分享快樂”。從“快樂”到“分享快樂”,學生的情感得到有效提升。
品德課程教學的“課后延伸”,是指循著課內教育主題深化的脈絡,繼續向課外時空延伸。被譽為法國教育學“經典作家”的埃米爾·涂爾干說:“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不能只限定在課堂時間和空間范圍。借助課后延伸,課程就能走出課堂,融入學生的全部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地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從而建立一種良性的生態關系。
1.課后作業的課外延伸。
教材預設的課外延伸主要借助課外作業加以凸顯。課外作業,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教材作業中的一種。與傳統思想品德課教材每課課尾都專設作業板塊不同,新教材中的作業是分散、穿插安排的,并與教材中的相關課文、圖片相互呼應、融為一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作業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彰顯了新課改的理念,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內容和要求,具有極高的訓練價值,特別是課外作業,更是實施課后延伸極為寶貴的資源。
如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園丁贊歌》時,學生通過了解孔子,學習尊師故事(程門立雪,毛澤東尊師故事),學習尊師格言,學習寫給老師的詩歌等內容后,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筆者深切感受到,本堂課的教學雖然使學生有了一些感動,但遠遠不夠。如何讓學生真正走進教師的生活,感受教師生活的艱辛,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情誼,比口頭的尊敬老師更有意義。因此在第一教時課后,筆者布置了家庭作業:請調查了解本班老師一天的生活,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以課外作業為載體,有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內化了學生的情感。
2.教師創意的課后延伸。
課后延伸是品德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延伸”。課后延伸涉及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熱愛祖國、關注世界六個方面,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例如筆者在教學浙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父母我特殊的朋友》第一教時后,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父母艱辛付出的體驗,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筆者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分別為父母洗一次腳,并把自己和父母的感受寫下來。課后延伸不僅體現了開放的現代課程理念,而且是實現品德教育生活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教師要認真、全面地抓好課后延伸,引導、激勵學生圍繞固有道德的生活去躬行、踐履,同時注意以知行統一的視點,引導學生內省與反思,從而實現良好情感的建構。如此,品德課程教學定能譜寫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和德性不斷提升的燦爛篇章。
總之,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應從教材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善于挖掘兒童的情感資源,并加以有效的開發利用。注重兒童情感的發展和教育,內化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和諧發展,使小學生健康成長。
[1]朱小蔓,梅仲蓀.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2.
[2]童富勇.現代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3]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4]程振祿.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的實踐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5).
[5]陳孫義.試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