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樹全
摘 要 本文以核技術應用課程為例,探索以問題解決和興趣愛好為主線、以知識傳遞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凝練課程內涵,篩選授課內容,優化教學策略,改革考核評價方法,旨在實現核心知識的有效傳遞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
關鍵詞 核技術應用 教學模式 協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NG Shuqua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ch is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oriented. By condensing curriculum connotation, selecting knowledge points, optimiz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reforming evaluation methods, the cor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effectively and successfully transport to students.
Key words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eaching mode; cooperative learning
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和社會需求,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如何使學生樂于學習并在快樂學習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問題。①教師可以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適當地向學生提供一些本課程有關的真實情景或應用案例或其它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根據所給定的任務去進行主動探究。通過教師引導下的協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相互交流和互相溝通,可以促進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分享彼此知識和經驗,促進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使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展。②核技術應用課程是核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基礎教學和科學研究結合非常緊密的一門課程,其涵蓋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③如何使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核技術相關的知識和原理,熟悉核技術的應用領域以及儀器設備,了解核技術應用領域的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是該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將以核技術應用課程為例,進行基于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知識的高效傳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 制定教學目標,構建協作學習條件
有效的教學始于將學習者帶入教學環境的已有知識和學習者對未來知識的渴望,首先通過調研獲知學生知道什么、關心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此為基礎,凝練課程內涵,制定教學目標,既要使學生獲得核技術基本知識,又要培養和拓展學生運用核技術基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對數學、物理等知識具有一定的要求。要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根據需要及時補充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程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既包括核技術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又涉及核技術實際應用中的具體技術工藝、儀器設備以及操作規范。從協作學習需求出發,對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和模塊化設計。將核技術應用課程的知識按其應用領域劃分為8個模塊:放射性同位素獲取與制備、核分析技術應用、同位素檢測技術應用、輻射加工技術應用、核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核技術在其它領域的應用。按核技術應用領域劃分知識模塊,有助于學生按興趣進行選擇和深入學習,為協作學習提供基礎。根據教學模式需要,立足引導和啟發,編排和準備教學課件,課件內容主要涵蓋三個方面:核心知識、前沿技術和新方法、未來發展方向(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核技術應用課程具有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知識量大的特點,很難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做到面面俱到。根據本課程知識框架,撰寫自學提綱,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方向。準備了相關文獻資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參考。鼓勵學生自己查找文獻、自主擴充和挖掘知識。根據學生的協作學習情況,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學提綱和課程相關資料。
2 優化教學策略,營造協作學習氛圍
核技術應用課程教學以教師啟發、共同討論、師生合作的方式開展,以問題解決和興趣愛好為主線,以知識傳遞為核心,營造多樣化和交互式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實踐環節,并結合自身的科研實際,在課堂中融入最新的知識和理念。鼓勵學生了解和參與本課程相關的學術研究,在課堂上融入真實情景和案例,設定學習任務時注意循序漸進并逐步增加挑戰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成就感,既要保證知識的有效傳遞,更要注重學生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核技術基礎理論階段以講授為主,核技術實際應用階段以啟發式協同學習為主。重視前沿技術和新方法的引入,在課件中強化圖片、動畫、視頻和經典事件的引入,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學習興趣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專題小組,組織協作學習,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互相學習,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單純地獲取知識升級到對新知識和新方法的全面理解、系統掌握和靈活運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建立基于協作學習的核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教師啟發式授課→學生根據興趣選擇知識領域→針對知識領域進行分組學習→對學生自學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匯報(合作學習、團隊匯報、充分體現個人在團隊學習中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征集學生對本授課模式的意見和建議。
3 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協作學習效果
課程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以考試為主的傳統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少學生僅僅將考試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這樣就歪曲了課程教學的真正意義。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將學習評價分為以下兩部分:核技術基礎知識部分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為主要指標,核技術應用實例部分以學生對核技術應用的創新性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為主要指標。在考核學生時,要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把課堂討論、課后作業、協作學習論等作為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盡量讓學生淡化對成績本身的關注,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實現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的轉變,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多種途徑對教學和協作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跟蹤,對協作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對核技術基本概念和核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技術知識的獲取及應用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客觀的評價和肯定,并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4 結束語
如何把核技術知識和應用技術生動、完整、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強的創新能力,是核技術應用課程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基于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知識接受和變通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協作學習教學模式涉及教學目標優化、核心知識篩選、課堂交互設計、過程組織與監控、學習評價、自學材料等多個環節,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
注釋
① 曾紅元.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6):31-33.
② 薛煥玉.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1):1-10.
③ 羅順忠著.核技術應用[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