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欣
[摘 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同時也是時間的藝術,隨時間的流逝,其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轉變。20世紀各種新音樂形式的興起可以說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應運而生。它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對人們的思想觀、認識觀、創作觀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本文將結合這一現狀,從20世紀新音樂的起因、發展、創作三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二十世紀 新音樂 發展 創作
音樂如同一部時間的歷史長卷,在經歷無數次的轉變洗禮過后,已變得相對成熟和完善。但音樂形態的定型還未真正形成,它還在不停地做著自身的演變和發展:傳統音樂仍未丟失,更為新的音樂形式仍在繼續,我們說這就是現代或者說當代音樂發展最為典型的一個現狀。究其根源,我們不妨將這樣的變化追溯到整個20世紀各種新音樂形式的產生。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中,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奇特和美妙而著稱。其獨特的音響表現形式、復雜的節奏組合、不協和的和聲織體、豐富的調性色彩,甚至夸張的演繹方式,可以說徹底突破了人們對傳統意義上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即音樂開始變得極富張力、極富活力、極富動力,又極富一種不同以往的新興生命力。更多的人開始對音樂尋求一種更為感性的理解和詮釋,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
一、新音樂的起因
回顧19世紀末之前的西方音樂作曲技法,其總體特征是莊嚴、規范、嚴謹、肅穆,音樂風格多時而內斂、時而宏大、時而浪漫,時而又很保守,總之,我們聽到的音樂總是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向往或是啟示,正是這造就了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經典名作。音樂發展總歸是前進的,人們不會局限于一種固定模式的音樂思維來發展和創作音樂,因而進入20世紀后,音樂可以說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蛻變甚至是顛覆。新的音響形式、創作手法不斷涌現,更為復雜甚至怪誕的音樂語言組織方法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意義上音樂的界定和解釋。
為什么這種跨越性的轉變在經歷了將近10個世紀后才出現?拋開一定的社會歷史原因,筆者認為與當時人們的思想和意識的轉變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這樣的轉變原因我將其概括為三個局限,即傳統音樂理論的局限、傳統作曲技法的局限和傳統音樂思維的局限。首先,傳統的音樂理論強調旋律的自然流暢和調式調性的清晰明確,這種“平穩思想”無疑對音樂形象更深一層的表達設置了障礙。因此人們不得不首先從音樂語言的創作開始,如突破性的織體、調式、音符、節奏、和聲、終止等等,來尋求更為新的樂理思想。對此,浪漫主義時期偉大歌劇作曲家瓦格納最早進行了開創,其代表性悲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大量“主導動機”的運用可謂最早打破傳統調性和聲體系,對德彪西、勛伯格等作曲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其次,傳統作曲技法對不和諧音程提倡解決且和聲整體過渡自然;在復調運用上,更加強調多聲織體的對稱性和音響的統一性。而主張新音樂創作的作曲家們則認為不和諧音程同樣也是音樂表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十二音音樂、微分音樂徹底掀開了音樂改革的重要序幕。最后,傳統的音樂思維更加注重人的第一主觀感受,音樂通常都是對一個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或是對某事件、現象的有感而發,即音樂的整體表述更具寫實性。但這種樸實的、常規的情感抒發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內心深處更為復雜的心理變化和需求,如矛盾、焦躁、瘋狂、幻想、憧憬等,因此為繼續擴大情感表達需要人們開始運用一種全新的音樂思維來創作、詮釋音樂,比如20世紀中后期所誕生的電子音樂、噪音音樂,甚至不惜徹底改變樂隊配器形式而產生的各種“荒誕音樂”等等。
誠然,這種音樂的出現可以說和當今眾多的“非主流”藝術形式一樣,它們的產生通常會面臨兩種局面,即全盤否定和肯定。因為這種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其本身特有的音響屬性決定了其藝術地位,即音樂本身第一感覺聽起來難以理解甚至有些荒唐無趣,因而不被多數人認可;但終究這樣的音樂符合部分人群的情感需求和審美標準,因此其出現又是合理而有必要的。當然我的態度多半是予以接受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的出現非常符合社會進步的規律,可以說和社會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物質生活的豐富同樣也帶動了人們深一層的精神生活需求,這是從廣義來說;從狹義來講,更為多樣的作曲技法及音樂創作理念也是一種音樂發展進步的表現,如果從中取舍得當,在給我們提供更為豐富、新奇音響效果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用于常規音樂創作的借鑒。
二、新音樂的發展
新音樂的形成是一種既定的事實,又有一定的爭議性,那么不如用辨證的方法來看待這一問題。一方面,它們的出現是合理的,而且在實踐方面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比如說電子音樂的興起促成了當今各種唱片、流行音樂技術的發展。正如前文所述,某些新音樂形式的誕生并非一無是處,只不過我們需要理性地看待。另外,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新古典主義音樂流派中,更多的音樂家開始崇尚對音樂的那種最原始、最真摯的表露,如強調適度的情感表現、清晰的音樂語言以及配器、更富高雅藝術的作品內涵等。雖然其整體音樂風格取向不可和古典時期音樂相提并論,但作曲家那種對音樂的熱愛以及純真的情感抒發可以說值得更多人去學習和借鑒。當然,這一時期還產生過其他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如十二音音樂、序列音樂等,雖然有的看似難懂,但我們不妨嘗試多次聆聽和感受。表現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勛伯格曾說過:作曲家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感動聽眾。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種音樂的出現及創作并非毫無根據、毫無目的,雖然有時他們所描述的音樂對象已經被夸張、被變形,但這僅僅是表象,如果再細聽品味,其所蘊含的音樂思想和主題內涵可以說已經達到相當的深度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只不過我們沒有察覺。另一方面,新音樂發展中所衍生的過于極端的音樂創作技法和表現形式應予以合理取舍。因為這種音樂多帶有個人主義色彩,不具備普遍實踐性和應用性,其音樂表現多半是取悅自身而不是聽(觀)眾,音樂整體形象基本被扭曲或被過于抽象改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后來西方音樂的美學意義,但終究這種“新聽覺”形式在傳播過程中很難引起眾多欣賞者的普遍共鳴,因此,這樣的音樂也難以形成廣泛的鑒賞和流傳意義。如這個階段所產生的噪音音樂、偶然音樂、無聲音樂及1970年代以后的簡約派音樂、拼貼音樂等等。endprint
總之,各種新的、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確實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在欣賞、利用的同時也應該做到合理取舍。我對這種音樂形態的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尊重。無論其好聽與否,它們都是為音樂藝術而生,而藝術沒有絕對完美,只有不斷完善,當我們具備理解和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它們時,這種別樣的感覺同樣會讓欣賞者記憶猶新、使人難忘。
三、新音樂的創作
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能帶給人以最美的視聽享受,甚至會成為經典永久流傳,這已是眾人皆知的共識。但我想說的是:什么才是優秀的音樂?怎樣才能做出美妙動聽而廣為流傳的音樂?不可否認,當今眾多類型的音樂創作需要借鑒更多新的音樂思想、音樂形式和音樂語言,只有這種共同的新音樂元素融合進傳統或常規音樂創作,音樂發展才會順應時代潮流,讓我們聽到更為新鮮和奇特的音樂,這樣的音樂才有可能成為經典。過多引用、挖掘新的音樂素材,也許音樂會好聽,但注定不會成為經典而永久流傳。因為這些作品大多突破了傳統音樂表現要素的束縛,采用全新的現代音樂思維進行構思和創作。這只是一種小領域內可行的試驗性嘗試,但在大范圍內的推廣幾乎不具備現實的可行性。音樂創作,一方面作品本身要有深刻內涵和鮮明的主題思想,最關鍵的是,作品還要能極大地調動演奏者和聽眾的表演和欣賞熱情。這就需要首先作品在創作上應注重對旋律、節奏和音色這三個音樂基本要素的選擇和把握。很多作品為突出一個“新”字將這幾個要素又刻意設計得過于復雜,看似很豐富其實大可不必,簡言之,有特色就最好。除此之外,新音樂的創作應立足民族音樂,而后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正如20世紀民族主義樂派的出現一樣,其音樂特點就是吸收民間的旋律、調式和節奏為主干,然后將這些樂匯融會貫通創造出新的音樂風格。雖然這時期的音樂作品仍有部分抽象、繁瑣的音樂元素存在,但如果細細品味,多數作品中都滲透著作曲家炙熱的民族情結與賦予時代色彩浪漫主義氣息相結合的鮮明創作思想,可以說值得去借鑒和學習。
綜上所述,20世紀出現的種種新音樂形式絕非偶然,它們的出現與人們觀念、意識的轉變密不可分,而對待這種轉變我們應理性地看待和選擇。回到文章開始所繼續的一個話題,那就是音樂形態的最終定型是什么?我認為,那將會是一種被定型了的人類情感音樂,音樂將永遠為人類的情感釋放所服務。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