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芬
[摘 要]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是高師音樂專業的一門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音樂基礎必修課,而聽覺能力訓練是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和聲色彩感應該在聽覺訓練中得以體現。
[關鍵詞]聽覺訓練 和聲色彩感 鋼琴作品 即興創編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所以真正的學習內容 , 首先應該是“聽”,用內心去聆聽和感受音樂。但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內心聽覺訓練,以提高音響感受能力為旨的教學,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所措,繼而對音響訓練產生煩燥與恐懼。如何結合鋼琴作品來訓練學生的和聲色彩感受力,本人從音樂學閩臺班開始進行實踐嘗試。
音樂學閩臺班是我院與臺灣屏東大學合作招生的,學生前兩年在我院學習,后兩年繼續在臺灣接受音樂專業訓練。閩臺專業2012年開始招生,兩個年段共有100名學生左右,本人擔任他們的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及部分學生的鋼琴教學。兩個不同年段的學生聽覺能力普遍較差,分析其原因:
第一,入學前基礎差。閩臺班學生大多來自本省,不像其他省外學生高考前進行樂理與視唱練耳強化練習那么扎實。本省藝考生高考音樂初試只需測試視唱和聽音,聽音內容為模唱兩個音程、兩個三和弦、一個大小七和弦,有變化音記號,但不是在同一調式音級往上構成的音程、三和弦、大小七和弦,是純音高的聽覺模唱。加上不用筆試樂理知識,使他們的聽覺訓練缺乏理性分析而掌握不牢固。
第二,課時少、內容多。和其它院校一樣,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以每周兩節的課時量完成教學內容,兩個學年共授課144節。每周連續兩節的樂理與視唱練耳課,除了聽力訓練外,還要完成樂理及視唱內容。以往較難的的樂理章節教師常作刪減處理,只要求學生了解淺層的知識。《樂理與視唱練耳》內容考核包含樂理和聽辨兩部分。樂理除了較簡單的三和弦、七和弦的構成外,還有給出幾個和弦確定是屬于哪些自然或和聲大小調,以及給出旋律片段指出調性并說明其中的調性變化的題目。和弦的調式音級意義及轉調這兩個章節是學生最容易搞混的,因此要讓學生明白需要更多課時來詳細講解和訓練分析。聽辨題是音程、三和弦及七和弦聽記、和弦連接及功能進行(判斷及改錯)和兩個升降號內的旋律聽記。雖然沒有考視唱,但教學大綱要求四個學期要完成三個升降號調自然大小調的視唱,也包括和聲、旋律大小調的視唱及民族宮商角徵羽調式的視唱。樂理與視唱部分占用的課時最多,剩下給聽力訓練的時間就很少,有的時候會因不能缺少聽力教學環節而走個形式。這樣學生的聽覺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嚴重影響了聽覺訓練質量的提升。
正確的聽覺訓練對音樂院校學生音樂素質的具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曾經嘗試運用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提高學生橫向上的聽覺記憶,特別是節奏聽記和旋律聽寫已取得一點點的進步。但在縱向上的和聲感覺還是不行。后來再次嘗試改革,把實際鋼琴作品作為聽覺訓練內容之一, 將作品中的和聲要素抽出來作為單純的聽覺技術訓練,再放到鋼琴作品中,由教師彈奏片段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該和聲要素在作品中的音響效果及體現的音樂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和聲色彩感受力。這種教學模式有別于以往傳統視唱練耳課中對音程、和弦及調性等純音高的聽覺訓練。
一、音程聽覺訓練步驟
(一)常規的音程聽辨
1、了解自然音程的種類
自然音程分為四種:純音程、大音程、小音程、三全音。
2、構唱上面音程
構唱上面的自然音程,教師在鋼琴上奏出根音,要求學生向上構唱指定音程,并說出音程的性質。注意音高距離感及音程的穩定與不穩定傾向。
3、感受音程的協和度
(1)完全協和音程。純一度、純八度比純四度、純五度更協和,純四度和純五度有種空曠的協和感。
(2)不完全協和音程。小三度、小六度在色彩上比大三度、大六度更加柔和。
(3)不協和音程(還包括倍增、倍減音程)。小二度、大七度比大二度、小七度更尖銳些;增四度與減五度更不穩定,傾向性更強,有解決到穩定音程的強迫感。
(二)結合鋼琴作品進行聽辨,以純一度、純八度為例
1、聆聽黎英海《夕陽簫鼓》引子
(1)教師彈奏上面片段,學生聆聽并回答是哪種性質的音程,并說出有什么聽覺感受?
學生聽后馬上判斷是同一琴鍵的音高反復彈奏,屬于純一度音程,感覺很安靜,好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鼓聲。
(2)多媒體展示上面片段,從視覺上和聽覺上再次感受純一度,并要求學生從音響判斷是完全協和或不完全協和的色彩?
所有學生都能判斷這個音樂片段是極其協和、穩定的,仿佛是從寺廟里傳來的鐘鼓聲,給人寧靜致遠的空靈感。
2、聆聽李斯特《鐘》的引子。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練習曲第三首《鐘》,音樂一開始就在高音區空八度反復彈奏四小節作為引子。聽辨步驟同上例,學生很快就能知道這是完全協和的模仿鐘聲的純八度音程。
(三)即興創編
《夕陽簫鼓》和《鐘》這兩首鋼琴曲的引子,用了很協和的純一度、純八度音程,前者在鋼琴的低音區、后者在高音區反復彈奏,分別模仿鼓和鐘的音色,與標題相吻合,也預示了整個作品所要表現的意境。通過教師的彈奏,加深了學生對純一度、純八度的音響記憶,在聽覺上學生能感受到這兩個和聲音程的悅耳和諧,同時也了解如何在音樂創作中更好地運用這兩個音程。
接下來的即興創編,學生已迫不及待地到鋼琴前來撥弄琴鍵,他們在琴鍵上忽高忽低地彈奏,有的用單音有的用雙音,有時低音也采用八度、高音則用單音輪奏,節奏變化多端,制造出各種純一度和純八度的音響效果來。一學生為還自己創編的音樂片段命名為《鐘鼓輝映》,并要求彈奏應從慢到快,再由快漸慢。學生在鋼琴上模仿鐘和鼓的音色,有點孤芳自賞、怡然自得的幻想情趣。
(一)常規的三和弦聽辨endprint
1、了解三和弦的種類、結構及色彩
三和弦分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減三和弦四種類型,它們是根據根音和三音、三音和五音的音程性質來命名的。根音與三音為大三度、三音與五音為小三度的三和弦是大三和弦;反過來是小三和弦;根音與三音、三音與五音都是大三度的三和弦為增三和弦;根音與三音、三音與五音是小三度的三和弦是減三和弦。
辨別以下三和弦的色彩,大三和弦聽起來明亮、有力、穩定;小三和弦則柔和、暗淡不十分穩定;增三和弦和減三和弦都不協和、較刺耳,增三和弦的和聲色彩更加尖銳、緊張度更強 ,具有向外擴張的特征;而減三和弦的和聲色彩也是很不穩定、具有向內緊縮的特征,讓人感覺不安、壓抑。
2、構唱同一調內三和弦,體會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到穩定的和聲功能進行,以C大調為例。大調和小調的調式色彩主要體現在主和弦和下屬和弦上,大調的主、下屬和弦是大三和弦,整個色彩會較明亮。如果是小調,那么它的主、下屬是小三和弦,聽起來就會顯得柔和些。屬和弦比下屬和弦更具有投向主和弦的吸引力,對主和弦有著最大的支持力,一個旋律片段只要有主和弦、屬和弦這兩個和弦就能確立調性了。因此,在構唱上面主——下屬——屬——主的分解和弦時,起著調配色彩的下屬和弦要有輕風飄起的感覺,而屬和弦更不穩定,要有強烈到主和弦的傾向歸宿之感。
(二)結合鋼琴作品進行聽辨
1、從車爾尼鋼琴練習曲作品599伴奏中聽辨和聲進行
車爾尼599之11—18的伴奏都是主——屬功能——主,599之19—38的伴奏和弦多了下屬功能,有的也還是主到屬再到主的功能進行,后面大部分練習曲雖然在奏法上和調性上有改變,但和聲配置上還是以主——屬——主、主——下屬——主、主——下屬——屬——主居多。只是在音型上,有的用柱式,有的用和弦分解或半分解。車爾尼599是閩臺班學生的鋼琴教材之一,也是他們第一、二學期期末的考試內容之一。鋼琴課在一二年級是必修課,鋼琴老師抓得特別緊,學生花在練鋼琴的時間比起學習其它任何科目的時間都要多。對初學者來說,每首練習曲要練到熟練并背下來,要練習好多遍,也就是一個學期下來要聽無數次的主——下屬——屬——主的穩定到不穩定再到穩定的和聲功能進行。因此,本人作為他們的鋼琴、樂理與視唱練耳老師,為這次課改提供了有利條件,并最大程度地讓這兩門課相互滲透。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在練琴過程中注意聆聽手上彈奏發出來的聲音,在鋼琴課上除了技巧的練習外,還要強調和啟發他們感受和聲的色彩變化,啟發他們挖掘這些和聲色彩背后蘊含的豐富的內心情感。
2、聆聽莫扎特的《幻想曲》K.475的第二段音樂
(1)教師彈奏第二段音樂,學生回答此段音樂是大調式或小調式,能聽到低音線條嗎?
學生用首調的聽辨方法判斷是大調式,第一句由兩個小節構成,第一小節左手伴奏是分解主和弦do sol mi sol,第二小節結束在原位柱式屬和弦sol si re 上,第二句左右手同時移高八度彈奏,只是第四小節結束在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do mi上。加上左手低音線條,第一句do fa sol,第二句do fa sol do,呈現了主——下屬——屬、主——下屬——屬——主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和聲構成規范框架。
(2)教師彈奏莫扎特《幻想曲》的前面第一樂段、第二樂段和第三樂段,讓學生感受第二段與前后兩段有何不同?
鋼琴幻想曲K475是莫扎特的晚期作品,音樂豐富、深邃,經常被鋼琴演奏家在音樂會上彈奏。K475是莫扎特鋼琴作品中少有的用小調式寫成的,第一樂段從調式調性、旋律、和聲、織體、速度、力度等方面能感受到莫扎特此階段精神上的痛苦。但莫扎特在音樂里總是想把歡樂帶給人們,盡管他正經受苦難。因此第二樂段音響色彩變了,從第一段的c小調轉到第二段的D大調上,感覺就像一縷清風柔和地撫摸你的臉頰,讓你忘卻所有的痛苦,美好的生活即將到來,很具幻想性。這個第二樂段雖然讓人覺得有點溫暖,但本人在彈奏此片段是時心里卻在流淚。學生能聽辨出這個樂段轉為大調,不像第一段那樣壓抑陰暗了,旋律很優美,但感覺不到該段音樂猶如“含著眼淚的微笑”。第三樂段戲劇性變化較大,速度快、力度對比鮮明,音樂急促,有點抗爭性,有貝多芬的影子。由于學生還是孩子,閱歷少,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還沒辦法相互交融并產生共鳴。這也是我想通過實際鋼琴作品,啟發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音響的感受力。而不只是停留在孤立的、脫離音樂為聽音而聽音的對個別音程、和弦音高的簡單判斷和聽記的枯燥無味的練耳過程。
(三)即興創編
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找一首兒歌,或自己喜歡的歌曲片段,用主、下屬、屬這三個和弦編配,并在下一堂課與大家分享。從三和弦結構的分析、三和弦連接構唱、鋼琴練習時對和弦的聆聽,再到對鋼琴作品和聲色彩的聽辨,最后讓他們自選歌曲,并用這三個和弦即興伴奏就顯得簡單了。通過這個學習方法,還能為《即興伴奏》這門后續課程做好準備,達到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三、七和弦的聽辨訓練步驟
(一)常見的七和弦及其解決
在三和弦的基礎上 ,向上疊加一個三度,使根音和冠音形成七度的和弦是七和弦。常見的七和弦種類有大七、大小七、小大七、小七、減七和弦、半減七和弦等。下面以最常出現在作品中的屬七和弦、導七和弦為例。
1、屬七和弦、導七和弦的特點及解決
以大調及和聲小調的第Ⅴ級音為根音往上構成的大小七和弦叫屬七和弦;以第Ⅶ級這個導音為根音的七和弦——導七和弦,在大調里是半減七和弦,在和聲小調里是減七和弦。這三個和弦都含有減五度音程,因此很不協和、不穩定,有種極其強烈的緊張感和動力感,從不穩定和弦進行到穩定的和弦主和弦,這個過程叫做“解決”。
2、辨別屬七和弦、導七和弦原位及轉位解決到主和弦的不同,以C大調、a和聲小調為例endprint
C大調的屬七和弦原位、第一轉位和第二轉位都解決到原位主和弦,只有第三轉位解決到主和弦的六和弦上;
a和聲小調的導七和弦原位及轉位解決到主和弦時都重復三度音。
(二)結合鋼琴作品進行聽辨
1、聆聽肖邦c小調練習曲(革命)Op.10—12開始的音樂片段
判斷右手強拍上的和弦是屬七和弦或減七和弦?聽完開始9小節的音樂片段有何感受?
部分學生能判斷是c和聲小調的屬七和弦,雖然屬七和弦與減七和弦在聽覺上都很不協和、很不穩定,傾向性都很強,但減七和弦更有壓縮、不安感。樂曲一開始右手奏出的果斷的屬七和弦,第一次在第一轉位上,第二次在第二轉位上,第三次在第三轉位上,三次的和弦高音分別停留在三音、五音、七音#Sol Si Re(首調)上,使該和弦構成的音調更具吶喊性,加上左手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音階,表現了肖邦聽到華沙淪陷時心中的悲痛與失望。強有力的不穩定和弦和快速的音流結合產生了海浪咆哮的音響效果,也反映了波蘭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氣概。如果按傳統聽辨方法,只是讓學生單獨聽一個大小七和弦及其轉位的音響,是感受不到該七和弦的色彩的,更不知在鋼琴音樂作品中,這個屬七和弦會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
2、聆聽肖邦E大調練習曲(離別)Op.10—3中間音樂片段
讓學生感受減七和弦在音樂作品中有何作用?
肖邦E大調練習曲(離別)Op.10—3,中間部分連續運用減七和弦,使音樂充滿不安的情緒,并通過大片的減七和弦把音樂引向全曲的高潮,使這首練習曲表現的情感更加跌蕩起伏。這些七和弦的運用,把肖邦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
肖邦的《革命》開始八個小節讓人聽后整顆心都揪在那兒,直到第九小節才落到加了外音的主和弦上;《離別》的連續減七和弦高潮后,音樂重新回到開始的音調上。肖邦到生命的結束都無法回到故鄉,當時沙皇統治者允許肖邦回國條件是要求他加入沙俄國家,而肖邦沒有答應。在異國他鄉的肖邦更加思念自己的家鄉,只能留下遺囑“死后把心臟帶回祖國安葬”。因此,《離別》的這幾個掙扎的減七和弦表現了肖邦是多么的痛苦、壓抑和憤怒,之后音樂解決到主和弦上,完全重復開始對祖國、親人強烈的思念。
聽了肖邦這兩首練習曲的音樂片段,我們已經不用再向學生費力地講解大小七和弦、減七和弦是多么不協和,在功能上是如何不穩定,學生也不會為理解什么是“解決”這個抽象的音樂術語而傷腦筋。同時,充滿激情的音樂藝術也會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熱愛音樂。
(三)即興創編
1、讓學生自選一首歌曲,在終止的地方用上屬七和弦——主和弦的進行,再次通過實踐來感受不穩定和弦到穩定和弦的解決。
2、讓學生課后運用減七和弦的分解、琶音或柱式形式進行音樂片段創編,感受減七和弦的色彩,并體會減七和弦所表現的忐忑不安、焦思苦慮的復雜心理情緒。
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是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特別是要提高學生對和聲色彩的感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聲所蘊含的音樂內涵,更是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本文嘗試在鋼琴作品中,把和聲元素如音程、三和弦、七和弦單獨抽出進行聽覺訓練,再把這些元素放回作品中,讓學生聽辨這些音程的協和度、穩定性及和弦的功能性、調式調性的色彩感。努力做到聽覺的技術性和音樂完美性的統一,使聽覺訓練能更好地指導音樂實踐,并將研究型學習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陳雅先.《當代中國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文化與教學思想》[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嵐.《和聲聽覺訓練的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3期
[3]林愔.《關于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視聽覺模式》[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1期
[4]譚雄.《近年來視唱練耳研究綜述》[J].中國音樂教育,2004年5期
[5]孫瑜,陸小玲.《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和聲音響聽辨》[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1期
[6]任達敏.《基本樂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7]張前.《音樂欣賞、表演與創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課題項目名稱:2013年福建省教育廳A類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兩岸職業教育專項計劃。項目名稱《運用鋼琴作品提高和聲聽覺能力——閩臺班樂理與視唱練耳聽覺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序號JA13544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