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官
摘 要:“綜述”、“述評”類文章的寫作前提是要有相當數量的現有文獻及作者對文獻的深刻理解和透徹的分析;適應對象主要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基本功能是提供較為詳細的概況、益于將對此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能夠方便閱讀;對“綜述”、“述評”類文章的質量應當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關鍵詞:綜述;述評;評析
引言
“春風秋水”于2014年1月22日,在“檔案界論壇”以《檔案研究文獻綜述,既無綜合也無新意》為題發帖指出:“翻來覆去老一套,既無助于擴展讀者視野,也沒起到標‘新立‘異的作用。”隨即“任越”跟帖:“前些天看了一篇稿子,介紹的是國外××檔案的研究現狀及對我國啟示,發現除了每段最后一句話是自己說的,全篇都是引用,我就想這篇文章是自己的文章,還是引用資料堆砌起來的文章,而且對中國的啟示,寥寥幾行,根本沒有表現出做學問最起碼的誠意。”“檔知不”也跟帖:“綜述文章確實水平偏低。雜志之所以要采用綜述文章,很重要的心理是對選題感興趣,對文章里摘引的資料感興趣,讀者可以根據引文去查閱所述原文。綜述其實只是客觀上起了檢索工具的作用。很多時候編輯發綜述文章有雞肋感,發吧質量不高,不發吧它還有點肉。”[1]
從以上幾位老師的發帖中可以明顯看到,目前對“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質量大有些不滿情緒。但由于“綜述”與“述評”類文章對于檔案學某個領域的深入研究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此類文章的撰寫、發表乃至重視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目前此類文章的質量到底如何?是否能夠真正達到“綜述”與“述評”的要求?撰寫此類文章要注意些什么問題?類似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為此,特以《檔案學通訊》和《檔案管理》近3年刊發的“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為閱讀、分析、研究對象,并試著在此基礎上撰寫評析文章。文中定有不夠科學合理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教。
1 對“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調研
“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撰寫與發表由來已久,但筆者發現在眾多的檔案學類刊物中,《檔案學通訊》和《檔案管理》對此類文章比較偏愛,刊發頻率較高,發表的數量也相對較多。《檔案管理》還專門設有“調查報告”欄目,幾乎每期都刊發此類文章,最多的2012年第6期共發表5篇綜述文章。遂確定依據這兩家刊物近3年來發表的“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為評析對象。經過搜索得到總計52篇,按類型分:“綜述”類文章計40篇、“述評”類文章計12篇;按刊物分:《檔案學通訊》20篇、《檔案管理》32篇;按年度分:2011年21篇、2012年21篇、2013年10篇。另有類似的如“評析”、“分析”類文章計25篇均在《檔案管理》刊發,三類共計77篇。為了論述集中與方便起見,本文將只就以“綜述”與“述評”為題名的兩類文章進行評析。
2 調研數據統計
2.1 作者分布。按第一作者為統計對象,在這52篇文章中出自高校的有40篇、出自高校檔案館的有4篇、出自檔案局的有4篇、出自檔案室及其他的有4篇。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此類文章的作者主要集中于高校。
2.2 搜索途徑。由已經發表的此類文章中反映,作者一般以“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資源”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等為檢索途徑。較多的是以“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資源”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途徑。
2.3 涉及內容。在這3年中,此類文章涉及的主題內容廣泛,基本涉獵了檔案學術研究和檔案工作實踐熱點問題的各個方面。如,電子文件中心、檔案用戶需求、檔案信息資源、檔案利用、文件中心、依法治檔、檔案文化、公共檔案館建設、檔案“后保管”模式、檔案教育、口述檔案、檔案職業理論、檔案法規體系、檔案安全保管、檔案人才培養,等等。
2.4 文章篇幅。此類文章一般篇幅較長,除了3篇較短的為一個頁面外,其余的篇幅均比較長,一般都在3至4個頁面,最多的《我國檔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綜述》一文為5頁缺10行;[2] 《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述評》一文為5頁缺15行。[3]
2.5 注釋情況。“注釋與參考文獻”是此類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具體的標注情況來看,除少量幾篇將所引內容在文中直接注明,在文后沒有標注“注釋與參考文獻”外,一般都標有10多個注釋條目,最多的如《2004年~2010年我國電子文件中心建設研究述評》一文列出43條;[4]《2000年~2011年我國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研究綜述》一文列出49條。[5]
3 調研內容評析
3.1 文章結構。從“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組成部分來看,一般分為導語、正文、小結、注釋與參考文獻四個部分。但從現有的52篇文章來看,有的沒有導語、有的沒有注釋。從文章的組織結構來看,絕大部分是按內容分類論述,即將研究內容歸納成定義、原則、意義、實踐等幾個問題,并以此分類設置標題,再將所調研對象逐一展開。也有的是縱向論述,如《檔案生態研究述評》一文,[6]全文分為“檔案生態研究發軔”、“檔案生態研究現狀”、“檔案生態研究展望”三大部分。
3.2 論述方式。在對于“綜述”與“述評”對象的來源介紹上,過半數以上的都首先介紹了自己閱讀研究原文的來源,也有不到半數的是并不介紹研究對象的來源,直接隨著論述需要,逐一引用所收集到的現有文獻。這種論述方式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將所引內容在文中注明,文尾并不標列注釋與參考文獻。如《1980年~2010年先秦檔案史研究綜述》一文,[7]就在對統計資料作出分析后,直接將調研中所得成果分為“先秦檔案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先秦檔案史研究的主要脈絡”兩大部分。一種是隨著論述的展開,適時引用原有論述,并在正文中加以標注,在文后用“注釋與參考文獻”的形式標列。
在對“綜述”與“述評”對象的內容介紹上,半數以上是先對文獻調研情況作出介紹,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述。這種論述方式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簡要介紹,如《2001年~2011年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研究綜述》一文,[8]在“資料統計與分析”部分就只用了233字,然后就分為幾個問題進行論述。一種是對調研所得結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如《2000年~2010年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人事檔案研究述評》一文,[9]在“研究數據的獲取途徑”和“研究數據的統計分析”兩個部分就用了1349字,約占全文的30%,并列出“論文數量統計”、“論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論文的主題分布”等四個統計表。又如《近十年來檔案用戶需求研究綜述》一文,[10]就是通過“檔案用戶需求研究的主題和時間分布情況”、“各研究主題的作者機構分布情況”兩個表,作出了“近十年來國內檔案用戶需求研究論文統計數據及分析”,并細分了“檔案用戶需求研究文獻的主題分析”和“檔案用戶需求研究的特征分析”。
3.3 作者觀點。對所“綜述”與“述評”的對象提出作者的意見和觀點應當說是此類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調研中發現,目前具體可以分為幾種情況:
一是能夠一分為二地表述對現有研究成果的觀點,如《我國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研究綜述》一文,[11]在“文獻收集、選擇及分析”和“我國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研究的主要內容”后,專門進行了“研究現狀評述”。從“時代特色比較鮮明”、“研究內容逐步深化”、“理論內核漸趨完整”等三個方面羅列了“取得的成績”;從“尚未擺脫行政力的束縛”、“理論深度和廣度不夠”等兩個方面歸納了“存在的問題”;從“堅持系統性的研究視角”、“堅持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堅持突破創新的研究精神”等三個方面提出了“采取措施”。
二是只指出不足,如《近十年我國檔案職業理論研究綜述與分析(2002年~2011年)》一文,[12]在最后對我國檔案職業理論研究情況作了分析,指出:數據分析較少,研究方法相對單一、重復性研究較多,缺乏創新視角、研究者結構單一,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導意義有待提升。又如《我國近二十年來檔案文化研究成果綜述》一文,[13]就在“結論及啟示”中講到了“研究選題盲目跟風”、“研究時缺乏術語界定”、“研究結果少有關注”。
三是在每個部分的羅列后有一個簡要的分析、討論,再在最后有一段小結。如《我國電子文件中心研究綜述》一文,[14]在第一個部分“‘電子文件中心的概念及其內涵”后面就有:“筆者認為,我國目前對‘電子文件中心概念內涵的理解存在多樣性或出現一名多實的現象。是因為我國尚處于對電子文件集中管理機制的探索階段,各個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設立了相應的電子文件集中性管理項目或機構, 但它們在性質和功能上可能有所差異。可使用‘電子文件中心這一通用名稱。”又如《我國檔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綜述》一文,[15]在結尾處用634字論述了“研究深度綜合分析及建議的提出”。
四是在文中專門安排一個部分論述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本科專業課程資源建設研究綜述》一文,[16]不僅在前兩點后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和分析,更專門安排了第三部分“結論及對策建議”,論述了“構建圖情檔一級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完善圖情檔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完善圖情檔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標準”、“完善圖情檔本科專業課程內容標準”等四點意見。
五是作者自己的觀點只是蜻蜓點水,如有的在結尾處用一段總結,來對所調研的內容進行歸納。如《2001年~2011年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研究綜述》一文,[17]就只用了139字的總結。還有的則一引到底,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論述,更無觀點和分析。
4 對“綜述”、“述評”類文章的分析
4.1 寫作條件。撰寫“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基本條件是已經有較大數量的研究文獻,即沒有圍繞一個研究主題的數量頗豐的研究文獻,就無法撰寫此類文章。所以,此類文章往往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會出現:一是對熱點問題的討論,因為大家對于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比較高,會在較短時間內吸引眾多的研究者撰寫研究性論文,于是稍有時日,便會發表數量較多的研究文章;二是對于一個問題的研究雖然已經過較長一個時間段,但對于此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或是又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繼續引起人們關注。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才有撰寫此類文章的條件。
寫作此類文章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對現有文獻的加工處理。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較為全面地檢索文獻并不能,而最大的難點是對現有文獻的加工處理。作者只有對所收集的文獻經過通讀、精讀,通過咀嚼和消化、吸收的過程,才能為寫作打下基礎。閱讀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據,領會文章的主要論點,摘記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隨后,按照綜述的主題要求,把積累的摘記內容進行整理,按分類整理好的資料輪廓,再進行科學的分析,分類編排,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的艱苦勞動,才能使寫出來的“綜述”與“述評”類文章做到論點鮮明而又有確切依據,闡述層次清晰而又合乎邏輯。
4.2 格式結構。“綜述”與“述評”類文章與研究性論文有所不同,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是方法的科學和結果的準確,而“綜述”與“述評”類文章主要是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作者對已有成果的評述。因此,相對而言此類文章的格式確實可以靈活多樣。但盡管其可以有靈活多樣的寫作方法,而其中有些成分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文章來看,不少沒有前言,有的甚至還沒有參考文獻,其基本組成就變成了主題和總結兩個部分。
筆者以為,既然是在閱讀研究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撰寫的“綜述”與“述評”性文章,而且,在行文過程中又大量引用了原有文獻的論述,所以,對于“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標列是絕不可省略的。因為這既是為了向讀者展示你的論述事出有據,同時也是對原作者應有的尊重。參考文獻的標注應當按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的規定執行。對專著的基本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 題名[文獻類型標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對期刊、報紙等連續出版物的基本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連續出版物題名,年(期):頁碼.”;對電子文獻的基本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4.3 適應對象。從本次調研數據分析中的作者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此類文章比較適合高校老師和研究生撰寫。原因是他們的閱讀量大、檢索條件好、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強。相比之下撰寫實踐體驗性的文章卻是他們的弱項,而撰寫此類文章則是他們的強項。即使為數不多的出自實踐部門的文章,也是出于經常愛好學術研究者之手,如濮陽市檔案局的劉東斌、開封市檔案局的吳雁平等。這也可以看出他們往往是出于對某個專題深入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對現有研究情況作出基本的了解,以使自己能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癥結,發現正確方向,并將研究引向深入。
由此看來,“綜述”、“述評”類文章是比較適應檔案學專業研究人員和在實踐部門中具備一定研究能力同志寫作的一種文體。只要他們關注檔案學的研究動向,就可以根據當前研究的熱點、難點進行選題。
4.4 基本功能。“綜述”與“述評”類文章是作者對某一專題,在特定一個時間段內形成的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反映熱點或重大理論問題的非原創性論文。它與原創性論文不同,主要是以事實為基礎的評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讀者展示一個課題的研究方向及其發展過程和研究進展,并展望今后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來說,應當具有如下幾個功能:
一是能夠幫助需要研究的同仁提供較為詳細的概況。這是此類文章的“綜”方面的作用。所謂“綜”,就是綜合,指作者必須對所選題目占有大量的素材,閱讀面一定要廣泛,文獻收集面要寬,“占有資料的不充分、不全面,直接的結果是歸納不當,分析不足,分類欠妥,評論失當”。[18]讀者通過閱讀“綜述”與“述評”類文章,可在較短時間內了解該專題的最新研究動態。還可通過對文后“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檢索,以及通過對這些檢索得到的文獻后面的“注釋與參考文獻”的再檢索,得到大量的已有信息,這應當說是此類文章的主要功能之一。
二是預示著本專題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是此類文章的“述”方面的作用。所謂“述”,就是評述,是對所寫專題的比較全面、深入、系統的論述。因而,綜述是對某一專題、某一領域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觀點寫成的嚴謹而系統的評論性、資料性論文。可以把該專題、該領域的最新進展、新發現、新趨勢、新水平等比較全面地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尤其是從事該專題、該領域研究工作的讀者獲益匪淺。
三是有益于把對此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綜述”與“述評”是帶有評論性的,因此,會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所以,對于從事這一專題研究的同志來說,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參考,可以很快發現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方向或者找到新的方向和路徑,將對此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對新手而言,則可以通過對“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閱讀,輕松地站在前人的基礎上起步,而不需要經過艱難的探索就可以明確前進的方向,起點高,進步也就自然會快。
4.5 客觀認識。目前,對于“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爭議焦點相對集中在文章是否有作者自己的見解及其所占篇幅的多少,對于這個問題看來還需要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的確,好的“綜述”與“述評”類論文,應當是既有綜合性的介紹,又有明確的觀點,是有骨有肉的好文章。但“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畢竟不是原創性論文,所以,作者自己的觀點在全文中只能占據較少的比例,甚至在篇幅上是無法用比例來衡量的。如果以作者自己的觀點論述為主的話,那就是原創性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綜述”與“述評”類論文了。所以,我們在對待此類論文的認識上要有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
就筆者的認識而言,以為在此類文章中作者本人的觀點是絕不應當缺位的,即一定要有。至于論述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則是可以根據“綜述”與“述評”內容的實際需要區別對待的。從實踐來看,作者自己的觀點可以采用三種方法來表述:一是在每一個部分結束時,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指出優劣。二是在小結部分來表述,對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從總體上闡述現有研究的成敗得失,并提出個人觀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和展望。由于這種方式是就總體內容進行的闡述,所以在論述方式上只能點到為止,基本上是一篇新的研究性論文的寫作綱目。三是設置專門部分來表述,這種方式比較適宜于就某一重點內容進行的闡述,所以可以是口子開得小一點,但論述相對可以深入一些。
總而言之,“綜述”與“述評”類文章的主要任務在綜合、論述,而評述、評論則是其次要的任務。這也就是“綜述”與“述評”類文章與研究性文章的根本區別。我們在對基本沒有作者自己認識的此類文章提出批評的同時,也應當明確,不能對此類文章提出在創新研究方面的過高要求。
參考文獻:
[1][18]春風秋水.檔案研究文獻綜述,既無綜合也無新意.[EB/OL].檔案界論壇.[2014-02-09].
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50502&highlight=%D7%DB%CA%F6.
[2][15]馬帥章、桑毓域.我國檔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2(5):32~36.
[3]陳忠海、婁晶晶.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述評[J].檔案學通訊,2013(4):74~78.
[4]余厚洪.2004年~2010年我國電子文件中心建設研究述評[J].檔案管理,2011(3):43~45.
[5]鞏淑芳、賈兆全.2000年~2011年我國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研究綜述[J].檔案管理,2012(4):63~66.
[6]倪代川、金波.檔案生態研究述評[J].檔案管理,2011(6):74~77.
[7]王輝.1980年~2010年先秦檔案史研究綜述[J].檔案管理,2012(4):67~68.
[8][17]楊麗紅.2001年~2011年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研究綜述[J].檔案管理,2012(6):69~71.
[9]李財富、張錦云.2000年~2010年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人事檔案研究述評[J].檔案管理,2011(5):46~49.
[10]王運彬.近十年來檔案用戶需求研究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1(1):66~70.
[11]孫大東.我國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研究綜述[J].檔案管理,2012(1):66~68.
[12]趙愛國、謝明園.近十年我國檔案職業理論研究綜述與分析(2002~2011)[J].檔案學通訊,2013(1):20~23.
[13]徐海靜.我國近二十年來檔案文化研究成果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1(6):19~22.
[14]肖秋會、劉勁松、汪好.我國電子文件中心研究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1(1):31~34.
[16]王協舟、羅小寧.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本科專業課程資源建設研究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2(6):56~59.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檔案館 來稿日期:201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