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婳+魏斌
1 檔案信息供應鏈
1.1 “供應鏈”的出現和延伸。“供應鏈”一詞最早出現在物流管理領域,由于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物流管理開始關注顧客需求,注重各環節之間的規劃和效率,由美國學者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價值鏈”這一概念逐漸發展而來的。進入21世紀,人們對供應鏈管理認識更加深入,并將其含義拓展到了信息管理領域,在檔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中,隨著公眾對檔案信息利用意識增強,利用檔案的需求大幅增長,把信息供應鏈的理念引入檔案管理工作中,就形成檔案信息供應鏈。
1.2 檔案信息供應鏈概述。第一,檔案信息供應鏈中信息的收集不能只單純地依靠利用需求來決定,因為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是為了反映人類生活各方面的歷史,不僅要考慮檔案的現實價值也要兼顧其長遠價值,不能人為破壞檔案之間的有機聯系。第二,檔案信息供應鏈的管理主體是檔案工作人員。第三,檔案信息供應鏈可以主動推送信息以滿足用戶需要。
檔案信息供應鏈發展對檔案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影響。檔案信息供應鏈影響檔案的流動性,檔案工作人員根據信息供應鏈及時了解用戶利用需求,根據需求推送信息。而檔案信息流動性又直接決定了檔案社會價值實現,由此推動的檔案廣泛利用是檔案職業確定的前提條件,檔案的產生和保管促進了檔案工作產生,檔案提供利用推動了檔案職業化發展。
2 檔案信息供應鏈產生與發展的先決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各級行政區域都建立了檔案館(室),面對信息量劇增和公眾大量檔案信息需求,檔案工作者開始有針對性地整理檔案并提供利用服務,逐漸形成了完整規范的檔案信息供應鏈,使檔案工作人員從接收需求到提供信息效率快速提高。
2.1 館藏信息是檔案工作者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只有足夠的信息數量的支持才能及時準確地滿足用戶需求。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檔案的館藏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據“全國檔案統計年報”數據顯示,到2011年,省、地、縣三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總量已達3.3億卷,已經足夠為檔案信息供應鏈的產生服務。
2.2 公眾對信息需求的增加是檔案信息供應鏈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資訊成為影響人們決策判斷的重要因素,即時推送用戶需求的信息成為檔案館工作面臨的最新挑戰。
2.3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檔案信息供應鏈發展的技術支持。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檔案館不僅接收電子檔案,還將館藏的紙質檔案數字化,并依靠信息技術建立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使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快速檢索到所需信息。檔案館不再局限于被動地提供檔案檢索服務,而是分析大量需求數據進行主動信息推送。
2.4 檔案的管理方式有了較大變化,檔案工作者傳統的檔案意識也要隨之改變。檔案館更加意識到收集檔案是為了利用檔案,在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對檔案信息的整合和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建立一套檔案信息供應體系,把從檔案收集開始的一個完整的檔案工作環節納入供應鏈條之中,及時反映用戶需求。
3 檔案信息供應鏈的發展對檔案職業社會地位影響
檔案職業重要性及其影響力正隨著檔案信息供應鏈進一步深化不斷提升。新的信息技術出現為檔案信息供應創造新的途徑和形式,也為檔案管理人員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奠定社會基礎,使檔案信息供應鏈由點到面覆蓋社會方方面面,增強檔案工作人員影響力。檔案信息數字化可使檔案工作者建立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為用戶推送檔案信息,而利用者就能借助網絡快速獲取檔案信息,提高使用效率;檔案信息形式發生新變化,出現動態檔案文獻,更加真實記錄歷史,吸引大量使用者。掌握計算機技術成為檔案工作者必備工作素養之一,否則會面臨邊緣化危險。
4 提升檔案職業地位的策略
4.1 建立檔案職業的考核體系。檔案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職業考核體系尤為必要。要確定檔案職業準入資格,衡量入職門檻限制;設立固定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對工作成果進行規范化管理;推行我國檔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強化檔案職業隊伍專業性,提升檔案職業社會地位。
4.2 貫徹國家針對公共基礎設施提出的“非禁即入”的理念,打開檔案館(室)大門,為滿足和增強檔案信息供應鏈中需求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檔案工作人員應適當提高檔案的開放性,加大宣傳力度。
4.3 使檔案工作提前介入社會其他各項工作中,促進檔案材料及時、完整、系統地歸檔。豐富館藏資源,即從前端延伸檔案信息供應鏈,使其更為科學全面。檔案部門可嘗試由傳統事后收集材料為主轉變為事前介入及事中參與等新的工作方法,以開放視角和多元化理念尋求與檔案生成部門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
4.4 立足于檔案信息,借助多媒體工具拓展信息的傳播途徑,完善檔案信息的供應鏈網絡,提升檔案職業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來稿日期: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