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軍 YAO Jun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州 510632)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632,China)
金融課程泛指金融類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涉及到金融行業各個層面,是金融業務知識的理論總結,在實踐過程中指導金融業務的開展。面對社會上對金融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擁有實踐能力的金融人才,是金融專業教師肩負的重任。重視和探討金融專業的教學實踐模式變得迫在眉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專業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采取有效的實踐金融教學模式,培養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1.1 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 當今社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融合,使金融的內涵不斷擴大。電子銀行、網上理財、互聯網金融等新產品、新業務出現,豐富了金融專業內容。這要求金融專業的教學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具有動態性和前瞻性。但是目前金融專業的教學內容存在著陳舊的現象,金融課程內容僵化、落后。對于新興金融產品的發展,教學內容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1.2 教學實踐環節疲軟 金融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現在認知實習、教學實習、上機實習方面,根據實習的內容不同選擇不同實習地點。實習本是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各金融機構和高等院校都在進行著深度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校外實習。即使學生有了實習的機會,其實習內容、方式都顯得模式化、僵硬化、形式化。此外,部分高校為金融專業開設的實驗教學,課程教學的實踐內容軟件更新不足,實操內容缺乏對社會上最新金融業務的補充。學生學到的知識只是過去式的模式和方法。這種狀況不利于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實習缺乏新意、缺乏實用性、缺乏實效性、缺乏創新性。
1.3 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在金融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設計偏多。在課時限制的情況下,教學實踐活動開展得不夠充分。學生在這種理論課的學習中難免會感到學習內容的枯燥乏味,學習活動的單調和無聊。加上學生們長期形成的在課堂上過度依賴于教師傳統教學的講授,置身為被動式的知識接受者角色,依賴性學習的慣性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都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學習也不被重視,教學中的溝通較少。僵化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1 教學內容創新,大力提倡精品課程 對金融理論的深入學習,能構建起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金融專業精品課程可圍繞金融專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設置,教學內容應結合課程的關鍵內容和關鍵問題在教學上給以落實。主講教師必須作深入細致的講解,使學生充分了解課程內容事件的來龍去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所提倡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就是實現精品課程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探究而深化了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講教師要敢于放手,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去閱讀教材文本以及相關的資料,通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質疑問難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總結的過程,形成知識的圖示,建構在自己的大腦中。
2.2 教學方式轉變,突出應用性教學互動 教學方式決定教學效果。發展應用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是提高金融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采取應用性教學模式,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突破。主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創新地應用教學大綱來指導教學。這要求教師具有一種開拓性的教學膽識,靈活應用教學大綱,靈活處理教材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應用型教學能夠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實施互動式教學,讓學生多參與教學互動,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而后又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探討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應用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
2.3 注重實踐教學,強化專業素養的提升 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是高等院校金融專業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方向而設置的,以適應崗位需求為辦學目標。專業素養是應用型人才工作能力高低的體現,決定了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實踐教學,以實訓方式轉變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而形成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有效將學校教學工作與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結合起來。
實踐教學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學生最后是要走上工作崗位進行實際工作的,這才是他們應用理論知識的機會,也是體現價值的場所。實訓教學可以采取我國商業銀行業成熟的系統軟件進行仿真操作。使學生熟悉了解金融業的工作內容及工作流程。
3.1 課程培養方案的優化 金融課程的教學方案應該體現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新理念,注重職業規劃的引導與培養。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實現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是教學優化的策略。學生進入高校進行專業學習之后,擁有了知識的支撐,為其將來職業生涯發展打下扎實基礎。金融課程教學實踐模式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加強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這也是金融實踐教學的目的所在。而實踐教學必須建立在課程培養方案之內。當今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因此加強金融教學的培養方案優化是關鍵。
3.2 教師素質的優化 教師的高度就是教學的高度,教師的厚度就是教學的厚度,教師的專業素質就是教學活動開展的生產力。主講教師要具有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對金融新內容、新知識的發展了如指掌,隨時將金融新問題融合到教學中,增加這部分知識的權重比例,進一步創新金融理論學習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此外,當今金融專業理論的發展呈現出向微觀金融作縱深推進,主講教師善于運用數理邏輯和數學分析的傳統學習方式,結合數學工具,突破傳統教學形式,應該成為教學實踐研究的代表。
3.3 課程活動的優化 金融課程包含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會具有力量。課程活動的優化是教學優化的另一因素。而課程活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實戰過程,是學生進入職場前的熱身階段,重視課程活動,就是重視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進入職場前的熱身階段,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就是重視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金融學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理論知識才會具有無窮的力量。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畢業前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了解金融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情況。
[1]金虎斌.金融專業實踐教學中實驗室建設的思考——以鄭州大學升達學院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2]劉俊,孫從海,胡丁.關于強化高校金融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思考——基于西華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外匯交易模擬實習”課程教學經驗[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02).
[3]杜英娜,喬立娟,王文青,王秀芳.金融國際化環境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路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