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LIU Lu
(南京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南京 21009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當前,高校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步上升,特別是發明專利占比逐年遞增,專利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高表明我國高校科研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很多高校紛紛設立大學科技園,憑借自身雄厚的科研力量在專利方面做出積極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高校研發成果未向專利部門申請專利,且被授予的專利轉化率不到10%,特別是對接企業的專利成果轉化舉步維艱,大量專利被閑置,未發揮其作用,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別。如美國在較短時間內一躍成為科技發達大國,與其將各項發明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密切關系,較早從立法層面放松對專利申請的限制,簡化專利申請與轉化行政程序,改善高校、企業和聯邦組織參與技術轉移和專利轉化為商品的活動。為了能夠將高校專利技術轉移成生產力,政府和學校共同努力研制職務技術成果范圍、政府資助項目的成果歸屬和高校在技術轉移中的角色三面的規定。在職務專利技術成果轉化中,高校教師是否受雇從事發明的問題引發了較多的爭議,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美國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專利政策,明確約定教師發明所有權的所屬。加州大學規定當高校職員在執行教學過程中或主要利用大學資源形成的專利或發明的所有權歸屬學校,而偶然使用大學資源或非執行教學職責中高校職員的專利屬于發明者。當前美國大學并不直接從事專利技術的轉化工作,而是在大學設立技術許可辦公室負責申請專利和向企業發放專利實施許可。當前我國高校在轉化和推廣專利技術上可以從美國高校借鑒一些成功經驗,如在高校內部成立專門的一站式機構協調政府、產業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幫助高校科研人員對準備申請專利的項目認真評價和完善研究,幫其做好專利申報需要的文書,聯系有需要使用專利技術的企業單位。
中國高校對專利保護和轉化的意識覺醒晚,推廣和產業化能力較薄弱。要提高我國專利保護水平和專利轉化率,必須對當前現狀進行剖析。首先,我國高校對自身專利保護和轉化不重視和認識不到位,評價科研項目和職稱評審多以論文和專利的產量為指標,不重視專利的轉化,沒有認識到專利技術就是商品從而可以帶來的經濟效益。其次,高校部分專利研發和申請沒有迎合市場需求,沒有搶占發明創造的制高點,技術超前,其成果短時間內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被閑置且很多高校專利還處于實驗階段,不能轉化為工業成果,企業不愿意承擔這種風險,終止了專利轉化。再次,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需要大量的人財物投入,其中一個方面缺失或薄弱都可能導致專利轉化的失敗。高校在專利保護上具備一定的能力,但對于專利轉化卻無雄厚的實力,而對于前景不明的專利,很多企業不愿意承擔專利轉化失敗的風險不愿意投入資金,特別是那些短期內無法見到效益的專利轉化。最后,缺乏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的服務平臺。當前高校專利基本上都各自為政,比較分散,沒有專門化的交易市場,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依托高校的技術轉移中心,但仍然面臨體制機制的局限,專利推廣市場非常有限。
3.1 建立高校專利激勵機制 高校專利技術保護和研發的核心力量是發明者、設計者和技術開發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專利實施成功保證,因此要做好高校專利發明人員的激勵機制。高校領導層應逐步提高對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的重要性認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專利的開發力度,改變了以往高校在專利生產和專利轉化兩條線的局面,逐步將專利生產和專利轉化接軌,提高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在專利激勵機制建立過程中,高校要肯定發明者在專利轉化成功后可得到一定比例的技術股份或利益抽成,肯定其智力成果的經濟利益,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在高校專利激勵機制的實施過程中,逐漸轉變科研人員“重成果、重論文、輕專利”的意識,重視專利的現實可行性,將科研成果的開發利用和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納入高校教員職稱晉升和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中,將專利轉化和科研聯系在一起,使得科研人員在科研立項和成果研發過程中充分考慮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行性,調動教師的研究熱情。
3.2 加強高校專利培訓宣傳 高校在做好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工作中,必須加強專利宣傳和培訓工作力度,促進廣大師生專利意識的覺醒,推動校內專利事業的發展。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對大學生和研究生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教育,但由于學校辦學條件、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不同高校之間只能實現分層次進行知識產權教學活動。在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偏重培養一批知識產權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在剛具備條件的高校可以講知識產權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看專業情況設置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做好高校專利知識普及工作,培育高校專利氛圍,另外應定期加強對在校教師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保護和轉移的培訓和宣傳,提高學校教職員工知識產權意識,最大限度的保護高校無形資產。
3.3 完善高校專利管理制度與考核體系 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辦學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專利管理制度,充分強調科研人員創造的熱情,考慮專利擁有量和轉化量,明確高校專利的歸屬權和使用轉讓權利。將專利戰略研究與學校科技發展結合起來,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牽頭,完善符合高校實際的專利制度,將學校的專利管理納入科技管理體系。強化對高校已有的科技管理機制進行調整,實行專利申請和專利轉化目標管理制度,將專利研發轉化情況與考核掛鉤,強化兩者的關聯度,改變過去僅以成果多少而不問成果轉化能力決定職稱晉升和待遇福利的情形,鼓勵科研人員出專利,出可以轉化為商品的好專利。
3.4 強化校企合作,建設專利轉化平臺 高校研發的若是政府科研項目,其發明專利多為具有前瞻性的核心技術,在行業內具有領先優勢,但是在轉化為生產力過程中還有一段距離。高校要了解企業需求,針對企業技術難題進行規劃,做到科研有的放矢,強化高校和企業的互利合作,讓企業敢于拿出一部分資金進入高校研發領域提高專利實施的收益,加速專利轉化。此外高校之間可以建立專利轉化平臺,提高轉化實施效率,提高專利面向企業和市場的“曝光率”,同時也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平臺,形成良性循環和優勢互補,加強高校、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3.5 加強法制建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政府在高校專利保護和轉化制度制定中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政府應建立健全高校在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方面的立法,提供政策引導和支持,為高校科研、校企合作提供寬松環境,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彌補高校科研經費不足的軟肋,突進高校科研成果的產出。
中國高校的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工作在我國高校科技發展和國家技術進步中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必須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國際,提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加快我國走上創新性國家的道路。
[1]劉璐,李靜.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管理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4(1).
[2]郭軍杰,何梅等.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現狀分析及其市場化[J].知識產權與專利技術,2007(3).
[3]呂景勝.論企業工業產權保護與管理[J].中國軟科學,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