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WANG Qiong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南京211188)
(Student Work Office,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China)
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及招生結構的調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呈上升趨勢,貧困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當前,高校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學生人數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5%左右,主要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純農戶、低收入、多子女上學等類型為主,還有一些城市低保、重病戶等。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在性格表現、學習適應、人際交往等方面差異性較為明顯。面對眾多來自困難家庭的學生,我們必須探索新的資助理念和方法,不僅要在經濟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幫扶,更要以正確的育人導向,在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社會工作能力、人際交往、心理調適等方面對學生加強訓練和培養,把教育和引導困難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精神,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
知識更新迅速,專業優勢退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特點,想要在眾人中脫穎而出,個人軟實力的高低往往至關重要。從個人角度出發,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軟實力,是不因所處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不需要各種證書來證明,相反,它會隨著閱歷的豐富而不斷提升,是伴隨其一生的能力[1]?,F階段,我國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措施多體現在經濟資助方面,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軟實力等方面關注較少。因此,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應緊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實際,對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情操培養,圍繞心理學、人際溝通、社交禮儀、管理學、社會調查、創業素質與知識、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開展教育,指導學生開展勵志教育實踐項目和志愿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軟實力。
2.1 通過志愿服務,推進道德品質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在高校廣泛開展,大學生們在不計報酬的情況下,自愿貢獻個人力量,從事社會公益和社區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在倡導社會新風、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磨礪學生思想素質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軟實力提升中考慮以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為延伸,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認知、合理定位自我,學會與他人合作,樹立對同學、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面對暫時的經濟困難需要具備忍耐與克服的韌勁,面對社會和國家的幫扶,要有較強的感恩回報意識。
2.2 實施勵志教育實踐項目,提升社會工作能力 社會工作能力包括組織和溝通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學生在校學習、走上社會都會面臨各種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工作內容和環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職業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高??赏ㄟ^課題研究或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勵志教育實踐項目,如受資助的學生可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個人興趣選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心理和生存狀態調查、助學金管理模式、家庭經濟困難生管理等與自身相關的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完成并提交研究報告,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校在探索以愛心助學超市為實踐育人平臺方面,提出讓學生直接參與超市實體運營的構想,超市的人員構建、貨源組織、庫存盤點、帳目核算等全部出學生負責實施。實踐證明,通過支持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勵志教育實踐項目,以“資助”和“育人”相結合,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幫助學生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和工作內容,提高研究分析問題和實踐的能力,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軟實力。
2.3 開展專題講座,提升學習能力 許多來自邊遠、貧困地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地理區域及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資訊的接受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知識與社會需求接軌等資訊,學會充分利用學習資源,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懂得尋求幫助,將自己訓練成為一名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尤為重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素質提升與引導可以采取互動教學和戶外拓展的形式,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利用學習資源,學會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2.4 組織團體輔導,提升人際交往及心理調適能力 以身心健康為目標,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神幫扶、心理輔導,提升學生人際交往及心理調適能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內心渴望交往,但又由于貧困的家庭環境,使他們在交往中較為敏感,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自我接納程度較低。高校在幫困育人過程中,要注意資源的整合與協調,可聯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等部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專門檔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穩定學生的思想情緒,幫助受資助學生以陽光的心理狀態對待生活。通過定期組織各種教育輔導和互助活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及樂觀豁達的人格特質,熟練掌握人際溝通的技能技巧,學會放松并努力縮小與他人之間差距的效果。鼓勵學生大膽主動地進行與人交往,盡可能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創新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拓寬視野,培養能力,愉悅身心,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與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同學之間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心理落差難以與本班級同學相處,容易感到孤獨,但他們在和自己境況相似的人相處中更容易放松,能夠找到認同感,有助于其逐漸擺脫孤獨等不良情緒,因此,創造一個和諧、互助、團結向上的集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院創建勵志菁英學校這一做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展示和鍛煉自我的舞臺,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經過培養訓練,受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38%的學生先后獲得國家獎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90%以上學生獲學院學習優秀獎學金,30%學生曾被評為“三好學生”或“優秀學生干部”稱號。同時,他們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社會活動和技能競賽,并多次獲各級各類組織表彰。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軟實力提升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家庭經濟的窘迫、認知能力的局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害怕被“貼標簽”,高校資助工作人員對困難學生的幫扶必須特別注意方式方法,走進他們的內心,打消他們的顧慮,只有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真正敞開心扉,用心接納,方能使高校幫困助學達到“潤物無聲”,“授生以漁”的良好效果。
[1]張曉琴.“資助”與“育人”:助學指導工作的必然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報,2008(3).
[2]黃琳.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提升其就業能力的關鍵[J].中外教育研究,2008(11).
[3]明憲.堅持資助困難學生工作的育人導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