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瓦依提·艾力 Abuduwayiti·Aili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編譯室,烏魯木齊 830049)
(Xinjiang Agriculture Department Compile Room,Urumqi 830049,China)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上了新臺階。與此相應的,“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有農民九億多,“三農”問題在我國不僅關乎經濟發展而且關乎社會進步,也就是說,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全社會的長久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實的重大問題。
目前為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問題》下發了一系列的一號文件,突然“三農”問題的重要性。
1.1 突破僵化體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年和此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1]。
1.2 聯產承包制是偉大創造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當前的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我國農村的三大隱患。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必須強調黨員、干部帶頭,模范地執行政策,杜絕不正之風。要按照我國國情,逐步實現農業的經濟結構改革、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1]。
1.3 承包土地15年不變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1]。
1.4 擴大市場調節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系統化,同時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支持鄉鎮企業、鼓勵人才流動、放活金融政策、加強小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活躍農村經濟。文件還提出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1]。
1.5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文件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1]。
1.6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下發,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1]。
1.7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七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1]。
1.8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八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1]。
1.9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1]。
1.10 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十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主題,切中了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要害,抓住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問題,是黨中央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1]
1.11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描繪了我國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宏偉藍圖,制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切實把《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大政方針落到實處[1]。
1.12 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強農惠農新政策,強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是其最大亮點[1]。
1.13 2011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下發,重要內容是水利建設。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1]。
1.14 201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下發,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1]。
文件提出“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因為現在一些地方將優質高產良田留做建設發展,而將條件較差的耕地劃入基本農田。雖然耕地數量沒有減少,但質量不斷下降,威脅到了我國糧食安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讓優質耕地永久留在農民手中,保證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的質量安全,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2.1 對“三農”圖書出版的認識
2.1.1 全社會、全民要提高對“三農”圖書出版的認識中共中央國務院一貫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先后下發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十幾個“一號文件”,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2004年6月21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三農”讀物出版發行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多出版發行農民看得懂、用得上、買得起的讀物,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服務[2]。
《意見》指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現實。“三農”獨舞的出版和發行工作肩負著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重任。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各類出版和發行單位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服務“三農”讀物出版發行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服務“三農”讀物的出版發行工作作為整個出版發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實抓好[2]。
由此可見,全社會、全民要一貫提高對“三農”圖書出版的認識,重視農業科技普及的同時,科技出版業面對黨和政府的號召,在解決“三農”問題上該做些什么?肩負什么職務?首先是向農民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技能,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其次是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為此,必須多出版農業科技圖書,方方面面優質服務“三農”,為廣大農民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是科技出版工作者神圣的職責[3]。
“三農”圖書是地方出版社整體圖書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三農”圖書的經濟效益偏低,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出版同仁普遍認同。這與廣大農民生活水平偏低,購買能力偏低直接相關。因為讀者對象的購買能力決定“三農”圖書的社會和經濟效益[3]。
2.1.2 利用政策優勢,得到政府財政支持,免費發放“三農”圖書 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和財政部、新聞出版總署等有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新疆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于2007年1月正式實施。兩個工程實施以來,新疆的各出版行業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出版免費發行“三農”圖書,受到了新疆各族農牧民和基層干部的普遍歡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東風工程”一期項目投資總額為37910萬元,分五批向全疆851個鄉鎮和8661個行政村贈閱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6種語言文字的報紙39種,36.93萬份;期刊16種,44.25萬本;圖書(掛圖)1281種,1267.20萬冊(套);音像制品267種,308.09萬盒;為自治區15個地州市、部分重點縣(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配備出版物市場監管專用車67輛;為自治區出版物市場稽查隊配備業務設備(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及電腦12臺(套);為自治區15個地州市、98個縣(市、區)新聞出版部門配備出版物市場監管設備(電腦、傳真機、數碼照相機等)1526臺(套);為《新疆日報》喀什南疆印務中心及十個地州黨報黨刊配置印刷及照排設備18臺(套);為新疆電子、音像出版單位配置音像制作設備388臺(套);對23個縣級新華書店發行網點進行了新建或改建,總建筑面積20418平方米;為全疆地州市及縣級新華書店配備流動售書車98輛;投資建設了新疆新聞出版技工學校教學綜合樓及出版物市場監管用房,總建筑面積10528平方米。
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新疆不斷完善農家書屋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切實抓好工程項目、資金、進度、質量等責任落實,在農家書屋建設中,本著求真務實、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截至2011年7月已建成農家書屋7000個,實現了南疆地區全覆蓋,共配送維、漢、哈、蒙、柯5個語種期刊35種,1.14萬份;報紙46種,0.55萬份;圖書18012種,1102萬冊;音像制品2238種,82萬張;配發圖書架及報刊架21000個,標牌、播放設備等配套設備7000套。
兩個工程項目的實施,把黨的溫暖送到廣大農村牧區,把先進文化帶到牧場氈房,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豐富了農牧區建設文化生活,使農牧區各族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
一是加強了農牧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農牧區出版物缺乏、農牧區各族群眾“看報難、讀書難、購書難”的問題得到了初步改善。農牧區群眾借助兩個工程提供的出版物,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接受了先進文化,轉變了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對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幫助農牧民掌握先進生產技術、依靠科技勞動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進一步加強、完善了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大農牧民群眾通過兩個工程享受到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成果。三是加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了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各地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發揮兩個工程的作用,使“東風工程”閱覽室和農家書屋成為農牧民學習了解政策、法律、生產技術的重要陣地,并以此為載體廣泛開展讀書競賽、科技講座、文化巴扎、雙語學習等活動,吸引了眾多的農牧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普遍參與,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2 加大“三農”圖書出版的措施
2.2.1 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構成“三農”圖書的主體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實現農業生產快速、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3]。廣大農民最普遍、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們近年來,通過下鄉調研、結合與糧食高產對口聯系工作,每年出版“農業實用技術進村入戶叢書”及到基層免費發放,調研座談活動等大量的調查,爭取農民對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的反映和建議,以反映和建議為主選題策劃,要出版發行農民最普遍、最需要的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4]。
2011年來,我們農業廳編譯室,為了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翻譯工作在少數民族農牧區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業實用技術類科技圖書的利用率和編譯室的工作效率、進一步做好編譯工作,把翻譯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三農”、農業科技面向新疆的農業生產實際,同時把我們編譯出版發行的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進一步適合于新疆農業發展的需求,編譯室的工作人員輪流奔赴南北疆的各縣市,開展調研,與基層干部、農技人和有些農民員座談,認真聽取了他們對農業實用技術類圖書的反映和建議,考察了《農家書屋》建設情況、農牧民科技教育培訓情況、新疆少數民族農牧民對科技圖書的真是需求,收集了選題策劃的第一手決策參考資料,為今后科技圖書翻譯出版發行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了堅定地基礎[4]。
2.2.2 發揮地區優勢、突出地方特色 新疆是土地遼闊,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南北疆的氣候差異較大,農業生產呈現明顯的區域性,也體現了對農業科技圖書不同的市場需求,為農業科技圖書出版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編譯室根據“農技人員對農業科技圖書的反映和建議”,中國農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選題策劃出版發行南北疆少數民族農牧民最需要的農業實用技術類《新疆設施果樹栽培技術》、《新疆設施蔬菜主要病害防治》、《新疆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技術》、《農村實用漢語》教材、《漢英維農業分類詞典》、《農民生產生活安全100問》、《農產品質量安全100問》、《新疆核桃和紅棗栽培技術》、《新農村文化建設》、《新疆溫室大棚蔬菜栽培技術》、《蔬菜生產技術》、《鄉村經濟管理》教材、《動物疾病防治》、《禽病防治技術》、《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農村法規政策知識問答》、《溫室大棚果樹栽培技術》等44種圖書,其中《農民生產生活安全100問》、《農產品質量安全100問》、《新疆核桃和紅棗栽培技術》、《新農村文化建設》、《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等25種圖書列入了《全國農家書屋》推薦目錄,《新疆核桃和紅棗栽培技術》、《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等兩本圖書榮獲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的《全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優秀地方教材》稱號。以上得到了廣大少數民族農牧民和基層科技人員的好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總之,我們要提高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充分利用“三農”政策優勢,以“三農”服務為編輯出版宗旨,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全面提高農牧民素質、培訓新型農民、穩步推進全疆農牧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確保新疆社會穩定方面多出版發行“三農”圖書而貢獻。
[1]歷年來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1982至2014年.
[2]新聞出版總署2004年6月21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三農”讀物出版發行工作的意見》.
[3]黃達全,催堅志等.出版農業科技圖書,竭誠服務“三農”[C].首屆科技出版發展論壇論文集,P83,84.
[4]阿不都瓦依提·艾力.農技人員對農業科技圖書的反映和建議[J].價值工程,201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