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未
摘 要:本文首先對公民記者的概念進行界定以明確研究對象,在文獻總結的基礎上指出,公民記者是在自媒體語境和公民意識覺醒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傳播工具,主動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報道、收集、分析、評論等新聞傳播活動中,并且區別于職業化記者的普通傳播個體;繼而分析公民記者與新聞線人、專業記者、互聯網記者之差異,以更加明確公民記者的內涵,并對公民記者草根性與全民性、獨立性與非職業性、及時反饋與交互傳播等特征與屬性進行簡要概括與論證。
關鍵詞:公民記者;自媒體;內涵;特質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7-0128-02
伴隨公民新聞的發展,“公民”作為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已經從“被告知”的角色轉變為“告知”角色,擺脫了單純“接受信息”的被動地位。公民在參與社會事務的同時,還積極主動地制作與傳播新聞信息,職業記者和公民記者一起記錄社會事件,成為新聞的報道者、歷史的見證者。
一、公民記者的概念匡定
隨著公民記者參與新聞實踐的深入和發展,公民記者的理論研究也已蹣跚起步。有學者指出:“以‘每一個公民都是記者的狀態縱橫網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帖子和博客的形式發布出來,以引起社會關注的人,被稱為‘公民記者。[1]”還有觀點認為“獨立blogger+ 專業訓練=公民記者,‘公民記者就是有一群人散布各地,擁有必須的資源和基本的能力,各自通過網絡自由報道身邊的新聞。[2]”廖禮中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提到:“一般地,人們把非專業化新聞傳播者或公民新聞的提供者稱作‘公民記者。[3]”筆者認為,“公民記者”一詞涉及了新聞傳播學、政治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是一個交叉概念。首先,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說,公民記者必須具備記者的最基本素質,亦即具備一定新聞傳播技能和媒介素養;其次,從政治學、法學角度來看,公民往往被界定為具有一國國籍、被允許參與社會事務、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公民記者的概念也應受到政治與法律概念的框定。有理論指出“公民記者”不應受到職業記者概念的束縛,但不可否認的是,公民記者并非等同于普通公民,二者的差別就體現在其在新聞傳播實踐的主動性和經驗性甚至是專業性上,比如對新聞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對突發事件能否做出應急而恰當的反映,對新聞事件是否較為客觀、公正、真實地描述,對于新聞圖片的拍攝能否表現與突出主題,對新聞事件的整體把握是否準確、得當等。綜合學界與業界對公民記者概念的描述,筆者認為:公民記者是在自媒體語境和公民意識覺醒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傳播工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聞事件報道、收集、分析、評論等新聞傳播活動中來,并區別于職業化記者的普通傳播個體。
在這個概念中,還要強調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1.公民記者的身份是普通公民或稱市民。公民新聞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每個人都是記者”,也就是讓普通人參與新聞事件的報道,“平民視角”也是公民新聞得以興盛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必須要強調公民記者的平民身份,即便是知名的公民記者,他們仍然代表的是公眾觀點與視角。
2.公民記者的產生得益于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正是博客、微博、維客等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信息傳播路徑大大增加,降低了新聞報道的準入門檻,才使得大量公民記者存活與發展起來。因此公民記者的概念必須要強調自媒體語境與現代傳播技術的支撐。
3.公民記者是獨立參與的傳播個體。公民記者必須能夠獨立利用自媒體平臺參與新聞傳播活動,同時,在公民新聞的理論框架之下,公民記者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府、社會團體或利益集團,更不從屬于傳統媒體。即便是公民記者利用傳統媒體所提供的平臺生產的公民新聞,也不是傳統媒體的附屬產品。
二、公民記者的身份辨析
1.公民記者與新聞線人。有觀點認為公民記者即是新聞線人,亦或者是新聞線人的演變形式。筆者認為,二者具有較大差異,不能同一而論。新聞線人,又稱媒體爆料人,是指:“不隸屬于任何新聞機構,通過向新聞媒體提供新聞線索、新聞半成品或成品以獲取報酬或解決問題的人。[4]”公民記者與新聞線人的差異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時代背景不同。公民記者誕生于新媒體高度發達的自媒體階段,是互聯網時代獨立的新聞傳播活動參與者;新聞線人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時代就已經廣泛存在,是服務于傳統媒體、從屬于傳統媒體的。
報道動機不同。公民記者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動機是多元化的,如民主權利的爭取、自我言論的表達等等,從本質上說,是出于對話語權的分割和對公共事務的熱情,在公民意識不斷覺醒的情況下,自覺、主動地參與新聞事件的收集、報道、分析、評論;而新聞線人則更多地出于功利,為了獲得報酬或名譽而與傳統媒體形成合作關系。
傳播方式不同。公民記者創造與傳播內容主要是通過新媒體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平臺進行的,如博客、微博、播客、維客、公民新聞網等,一般都是具有高互動性的傳播手段。誠然,有許多傳統媒體也搭建起公民新聞平臺,但從CNN的iReport等案例不難看出,這些平臺仍是依托于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而新聞線人,依附于傳統媒體,以傳統媒體自有的信息發布渠道為傳播路徑,與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別無二致,只是起到一個信息源或傳播節點的作用。公民記者參與新聞產制則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從事件的發掘到新聞內容的編寫、新聞信息的發布,再到新聞事件的分析與評論等等,可以說公民新聞的傳播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在形式上是平行的、互不干涉的,但在內容上是交叉的、互補的。社會與法律層面的差異。公民記者是其所生產的“公民新聞”的“代言人”,公民記者對其產生的社會效應承擔全部責任,一旦產生著作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人身權利案件糾紛時,公民記者承擔法律責任,公民新聞平臺如若不及時刪除違法信息,也應承擔連帶責任。而新聞線人是傳統媒體的附屬傳播體,其提供的新聞信息需要經過傳統媒體記者或編輯進行二次生產,記者與編輯甚至傳統媒體的上級領導,對于新聞本身的內容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因此,如若產生社會與法律責任,也應由傳統媒體記者編輯、乃至傳統媒體本身來承擔。
2.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公民記者有別于“專業記者”,雖然對于公民記者仍有一些技術上和思想上的要求,但是對于普通市民身份的公民記者來講,他們并沒有受到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因此不具備專業性。公民記者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很多突發事件現場的“公民記者”只是作為一個臨時、偶發的角色出現,并不具有長期性和連貫性。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在全民媒體時代,普通人參與新聞信息傳播的程度越來越深,而專業記者作為公民群體中的一份子,參與新聞報道的途徑也不斷增加,專業記者練就了“分身”的能力,一方面專業記者服務于傳統媒體,為其收集、報道、分析、評論新聞信息,代表傳統媒體的言論,而另一方面,在私人領域,專業記者通過自媒體仍然能夠繼續參與新聞傳播活動,這時其不代表傳統媒體,而僅僅作為獨立的傳播個體而存在,因此也可以算作是公民記者的一種。例如鳳凰衛視的閭丘露薇、《南方周末》記者傅劍鋒、《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等等,他們都有著非媒體人的獨立個體身份,開通博客或利用其他公民新聞平臺來代表“自己”發表言論,如閭丘露薇的“一五一十部落”,在匯集最新資訊、表達群眾觀點方面表現出眾,產生了相較于普通公民記者博客更大的社會效應。
3.公民記者與互聯網媒體“記者”。嚴格意義上說,互聯網媒體中只有“編輯”之位,并無“記者”之稱。我國目前的媒介審查制度對于互聯網媒體的把控仍比較嚴格,不允許互聯網媒體自己培養記者,這一方面限制了互聯網的言論自由,但另一方面有利于互聯網信息的凈化。互聯網門戶網站往往都是技術見長,而非內容見長,如新浪、網易、騰訊雖然設有新聞專欄,甚至有的還以新聞報道見長,但其特長并不在新聞事件的采寫上。互聯網中活躍的“記者”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傳統媒體的記者,通過傳統媒體自身的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發布;二則是公民記者,公民新聞的自媒體性質決定了公民記者必將大批量活躍和依附于互聯網。
三、公民記者的特征與屬性
1.草根性與全民性。草根性與全民性強調的是公民記者的普通市民身份,他們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使用的是富于情感的、低碼的編碼形式,利用的是第一人稱主觀陳述語氣進行描述,具有真實感和可信性。草根性的特點代表了公民新聞的一種平民視角,這種底層的真實聲音正是公民新聞為人所稱道之處。而全民性特質則又決定了公民記者的準入門檻較低、技術要求不高,任何人只要是有興趣亦或是有報道動機,都可以隨時加入到公民記者的團體中來。
2.獨立性與非職業性。公民記者本身都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獨立運用傳播手段和工具、報道新聞事件、發表言論,他們不是任何機構的從屬者,其傳播的內容也僅僅代表個人。公民記者雖然是一個集體稱謂,但不同于專業記者,它目前尚未成為一種職業,大多數公民記者帶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它們的報道是偶發的或者是動機明確的。以上幾種性質也是匡定公民記者范疇的重要標準。
3.即時反饋與“交互”傳播特性。公民記者具有能夠即時反饋信息的能力和“交互”傳播的特性,這一特征是建立在自媒體傳播語境之上的。利用自媒體工具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公民記者具備即時反饋的能力,能夠在自媒體平臺中實現信息的及時交互,這種能力成為相對于專業媒體記者的比較優勢。此外,公民記者是獨立的傳播個體,對于信息的處理與發布無須經過上級的審查與批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流通。
公民記者及時反饋的特質突出體現在公民參與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過程之中,特別是對災難性事件報道并實施社會救援行動的過程之中,“公民記者們在即時、多點互動中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完成社會公共事件的全過程。[5]”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這使得短時間內能夠聚集某一特定網絡群體,線上線下對救援行動給予幫助。2013年4月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之后,“雅安7級地震”迅速攀升為新浪微博熱門話題的首位,相關微博數量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里超過了6000萬,其中包括現場信息報道、救援行動、微博尋人、防震常識以及為災區祈福等內容,而上午10點地震發生兩個小時之后,一些傳統衛視頻道乃至央視綜合頻道仍在播出電視劇等娛樂性較強的內容,受到了網友的質疑。在這次突發性事件中,微博表現出其強大的及時反饋與交互的能力,為外界了解災區情況、尋找親友以及迅速而有效地實施救援行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胡曄,楊媛.“公民記者”與民眾的安全感[J].青年記者,2009(2).
關于公民記者的一些雜想[EB/OL].http://herock.net/2008/10/post _14.html.
廖禮中.是“公民記者”還是“公民報道者”?——新媒體環境下對“公民記者”再思考[J].新聞記者,2009(1).
林凌.論新聞線人的權利與義務[J].當代傳播,2009(2).
孫海穎.3G時代下“公民記者”現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
[責任編輯: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