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田野調查、文獻資料收集,運用體育人類學、學校體育學的理論分類整理具有體育本質特征的納西族民間體育游戲,使之成為納西族地區各級學校體育課程的鄉土教材,對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促進納西族地區新時期學校體育改革,有效傳承和保護納西族體育文化,切實落實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納西族體育;游戲;分類;特點;教學應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G812.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6
納西族體育游戲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民族意識、促進身體健康、改善人際關系、傳承民族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整理納西族體育游戲,使之成為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手段,對推進納西族地區的體育教學改革,保護和傳承納西族體育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1 納西族體育游戲教學應用的意義
20世紀以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使麗江的納西族社會從以農耕為主兼有畜牧的社會模式直接進入了現代社會。這種社會巨變使蘊藏著獨特健身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納西族傳統體育逐步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文化基礎。部分納西族傳統體育順適旅游業的需要,或變成了舞臺藝術,或按現代競技體育模式進行改造,但其結果越來越遠離了其關注人全面發展的本源。因此,通過納西族體育游戲的教學應用喚起更多納西族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覺,并重新審視納西族民間體育游戲的健身及人文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進入21世紀后,中國迎來了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特別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現了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在課程標準中的極大努力。力圖突破學科中心,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體育經驗、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健康狀況的變化等等新的要求就成了體育課程的新特征。特別是強調了課程的分級管理和教師在體育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作用[1]。促使體育教師由過去被動實施教材內容轉變成了體育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因此,極富民族特點的納西族體育游戲進入課堂,可以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鄉土體育教材內容,加大他們對教材的自主選擇,豐富體育課堂內容。納西族體育游戲中蘊藏著豐富的納西族體育文化內容,特別是納西族的學生在接受這些體育文化時也自然增加了民族文化教育,感受到了納西文化的人文關懷。同時,這些納西族體育游戲還缺乏理論上總結與提煉,也給廣大體育教師留下了創新教材教法的空間,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課程改革是有積極作用的。
2 納西族體育游戲的分類
納西族體育游戲大體可分成智力游戲、身體接觸對抗性游戲和非身體接觸對抗游戲三大類。
2.1智力游戲
智力游戲又可以分成為非身體活動性智力游戲和身體活動性智力游戲兩類,對培養青少年的反應能力、判斷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較好的作用。非身體活動性智力游戲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旨在培養少年兒童的注意力、耐心、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如:逼死棋、碰撞棋、大王棋、東巴棋等棋類活動。其中碰撞棋較為簡單,主要適應于十歲左右的小孩,其它棋類則相對復雜適用于成年人和青少年。身體活動性智力游戲,除了強調身體活動能力外,參與者還要有說唱、心算的能力。這類活動以“次柯余柯金”、 “魯側拱”(抓石子)、“蛇、蛙、蜈蚣”最具有代表性。
2.2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
第一類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強調腿部的活動。明代木增詩句“飛紅舞翠秋千院,擊鼓鳴鉦蹴鞠場”描寫了古代納西族地區上流社會開展蹴鞠的場面。由納西族古代“蹴鞠”游戲演變而來的“踢豬尿泡”游戲,以及東巴祭天儀式后舉行的 “老美老古余”游戲均屬于這類游戲。如“老美老古余”(老虎抱蛋)游戲中,扮母虎者,要用手腳著地的方式將身下的虎蛋(可用石頭等物品代替)護衛住。其他的游戲參與者則用手去掏“虎蛋”。充當母老虎的游戲者用腳去踢掏蛋者,被腳踢到則輪換去當母老虎。納西族先民認為紅虎是納西族第一代武師,因此,游戲中含有納西族武術腿功的攻守喻意。此外還有納西族民間盛行的“斗雞”游戲也屬于此類游戲。
第二類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主要用手臂和頭部的力量。如:“納西摔跤”,游戲者用雙手抓住對方的肩膀,用推、拉、拐、壓的方法迫使對方失去重心勝,而禁止用腳部動作。扭鋤頭棒等游戲也主要用手腕的力量。此外,兩人拉繩拔河、頂牛等等對抗性游戲,這些游戲主要體現了頭頸及上肢的力量。
第三類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為集體打斗游戲。這類游戲對培養青少年勇敢機警、團結合作的精神極有幫助,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反應速度、奔跑能力、手臂爆發力、投擲的準確度等。如流行在鄉村的模仿古代部落戰爭的“打土巴戰”和“疊人打斗”游戲等等。
2.3非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
此類游戲在納西族地區有很多,如“打陀螺”等。 “打陀螺”,納西語叫“地跺螺”。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所不同的是,納西族地區“地跺螺”的游戲性體現在從制作到最后“玩”的整個過程。究竟誰的“地跺螺”更好,除了形態以外,還得靠它的響聲和強大的旋轉力來進行評定。此游戲的玩法很多,可讓“地跺螺”在地上旋轉時互相碰撞,最后倒地的為勝者,還可用放“地跺螺”的方式去砸對方的“地跺螺”,砸到者為勝。“地跺螺”既是一種游戲也是青少年學習納西族傳統木匠手藝的第一課。體現青少年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游戲還有玩泥巴。用沾土合上水,隨游戲者的興趣捏造各種各樣的造型。也可以玩“放泥炮”。即用這種泥捏成一個小碗狀,讓小泥碗碗口朝下用力砸向平整的地面,讓其“爆炸”。然后,缺口大者取對方相應的泥來填補泥炮的缺口,最后所獲泥多者為勝。產生于舊石器時期“飛石索”,既是納西族的狩獵工具,也是納西族的游戲取樂的手段[3]。納西族進入農耕生活后,飛石索等投準游戲演變成了類似于中國古代的“投瓶”的“投擲果核”游戲。這些游戲,既能滿足青年少年的好勝心理,也能在游戲中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有一類非身體接觸對抗性游戲適應女性參與。如跳橡皮筋、翻線、跳豬頭等眾多的游戲。這類游戲運動量不大,主要體現一種技巧性、靈活性和體育的審美意識。endprint
除了以上這些游戲以外,納西族地區還按不同的季節開展蕩秋千、放風箏、磨秋、跳繩、跳溝、射箭、爬糧架、打連桿等非身體接觸的對抗性游戲。
3 納西族體育游戲的特點
3.1娛樂性
“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是納西族傳統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也影響到納西族大多數體育游戲的表現形式。因此,大多數納西族體育游戲競技性較弱而娛樂性較強。如上文提到的“踢豬尿泡”游戲,在少年兒童爭搶“豬尿泡”的過程中有對抗,但沒有什么規則可以判斷誰勝出,一般隨著豬尿泡的爆裂,游戲也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投擲果核”等游戲則更突出的是一種全民參加的娛樂性。這些都是與游戲的娛樂本質是一致的。
3.2健身性
納西族體育游戲多數體現一種娛悅身心的功能,突出的是娛樂性,但很多游戲已經具有獨特的健身功能。跳皮筋、跳繩、跳豬頭等以活動腿部肌肉為主的游戲,還有能夠鍛煉全身肌肉力量的疊人打斗、納西摔跤等等。
3.3教育性
納西族體育游戲中有大量約定俗成的規則,對參與者而言可以充分感受到體育的“規則效應”,從而把游戲中養成的行為延伸到納西族的社會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老虎抱蛋”、“射殺仇敵”、“拾柴賽跑”等游戲,本身就是納西族東巴儀式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在參與的過程能了解到納西族體育游戲產生的歷史背景、民俗風情、傳播過程和典故內涵,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不屈的尚武精神,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向心力。
3.4季節性
納西族的體育游戲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如蕩秋千常常在春節舉行,投果核、地跺螺等等游戲則在秋季進行,“玩泥巴放泥炮”則多數在夏天進行。
3.5多樣性
納西族的體育游戲種類很多,既有適用于少年兒童的,也有全民參與的;既有運動強度大的,也有重在娛樂的。這樣也就便于游戲者根據自己的年齡、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游戲。
3.6競爭性
納西族的體育游戲很多都有游戲規則。如模仿古代部落戰爭的“打土巴戰”、“疊人打斗”、“老虎抱蛋”等都有不同的約定俗成的規則。這些規則既能讓游戲按其獨特的方式進行,還可以培養參與者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3.7原始性
有些納西族體育游戲還沒有完全從生產勞動或宗教活動中脫離出來,還帶有濃厚的原始體育色彩。如“飛石索”,既是狩獵工具也是游戲工具,“射殺仇敵”、“拾柴賽跑”則完全就是宗教儀式的有機組成部分。
4 納西族體育游戲的教學應用原則
4.1因地制宜的原則
納西族體育游戲既是體育手段也是體育內容,合理運用這些體育手段和內容可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挖掘出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鄉土體育教材。 但是,“玩泥巴”、“捉迷藏”、“打土巴戰”等游戲在城區學校開展則會受到場地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而在農村中小學中開展則因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教學效果就會很明顯。因此,在運用納西族體育游戲時,各學校可結合學校實際有計劃、有目的地建設一些富有民族特點的運動場地及器材,如有條件的地方,可藝術化地設計“走羊洞”、“跳豬頭”等等固定的場所,也可以結合學校的地形,設計磨秋、跳溝、捉迷藏場地等多種體育游戲合為一體的民族體育園。這樣既能解決麗江城鄉中小學體育場地及經費短缺的困難,又能豐富校園文化內容,還能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富有民族特色的運動場地。
4.2弘揚民族體育文化與開展活動并重的原則
過去納西族全民普及的體育游戲現已面臨消亡的危險。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面臨消亡的,民族的,現在很少有人知道的東西,就可以不重視。有些不合時宜的,帶有封建迷信色,沒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游戲,我們要放棄,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納西族體育游戲中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這是極具價值的史學研究材料。因此,要從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高度來審視這些體育游戲,使之成為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重要寶貴財富。
4.3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游戲的原則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合理安排不同類型的體育游戲。首先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如“魯側拱”,適合于6至11歲左右的小同學玩,如果安排給高年級的學生,學生就沒有興趣,效果自然就差。其次要根據學生性別來安排游戲內容。如在女同學中安排納西摔跤,而男同學安排跳豬頭,游戲的效果也肯定會打折扣。
4.4“健康第一”的原則
納西族的體育游戲有很多是大運動量,身體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如“打土巴戰”等。可以將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土塊”用沙包來代替,這樣考慮到游戲的競爭性、對抗性,同時,在教學中考慮到了場地、器材及其它任何存在的安全隱患,真正讓學生的身心在歡快中得到發展。
4.5按體育的本質特征來選擇游戲的原則
一方面,體育是人類的身體活動,是人以自身自然為對象的特殊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體育又是人類的游戲行為,是以身體直接參與和承載為外部表征的游戲行為。進一步考察體育雙重本質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體育的身體活動本質更多地體現了體育行為的形式特征,而體育的游戲本質則體現了它的功能性特征,缺乏基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成其為體育[4]。用這樣一個尺度衡量納西族民間游戲時,單純的智力游戲和毫無改造自身自然動機的嬉戲就會被排除在體育的范疇之外,使所選擇的納西族體育游戲更好地為促進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服務,真正成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課程資源。
綜上所述,納西族體育游戲既是納西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對青少年體質與健康、兒童早期智力的開發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養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明確納西族體育游戲教學應用的意義,以及納西族體育游戲的分類、特點和教學應用原則,是納西族體育游戲成為納西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特色體育教材的前提條件,也是納西族傳統體育走上課程化、科學化的道路,以滿足納西族地區學校體育改革現實需求的有益探索。
【基金項目: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社科項目(1996SS14027) 】
參考文獻:
[1] 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20.
[2] 和春云.動感麗江——納西族體育文化解讀[M].呼和浩
特:遠方出版社,2005:42.
[3] 和春云,譚華.從“飛石索”看納西族原始體育的起源
[J].體育學刊,2009:98.
[4] 譚華.體育本質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78.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系,云南 麗江,674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