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靖

過去十年,互聯網已經徹底顛覆了用戶閱讀圖文信息,觀看視頻的行為方式。但音頻內容的價值在PC互聯網時代,甚至2G無線互聯網時代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收聽是一個非常基本的需求,但淹沒在海量信息中的用戶卻沒有真正享受到除了音樂之外的互聯網優質音頻服務。
談起音頻,業界的關注點也往往是數字音樂,卻忽視了用戶對更有價值,能給他們生活帶來實質幫助的節目內容的消費需求。4G時代的到來,將給互聯網音頻帶來一場徹底的革命。
2G移動網絡催生了一批能夠滿足用戶“碎片化”內容消費的產品,用戶在短暫的等待時間空隙內,可以全神貫注的瀏覽微博,使用微信。隨著高性能智能手機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伴隨式”內容消費需求在4G時代將會越來越旺盛。用戶在“駕車,乘車,健身,做家務”等場景下,也有獲取信息的功能性需要,及驅除“孤獨感”的精神性需要。
可以說,音頻將成為用戶獲得第25個小時,甚至30個小時的最好方式。簡言之,如果一個用戶能在單位時間內更好地利用時間,那么他將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學習、工作、和娛樂的機會,他的人生質量也會得到提升。
2013年中國名列前三的媒介分別是“電視、互聯網、廣播”,用戶月接觸率分別是95.8%、64.1%、62.5%;廣播和互聯網的總體用戶規模實際上非常接近。目前已經有47.8%的廣播受眾主要通過手機收聽節目,這意味著接近4億用戶已經習慣使用手機隨時隨地消費音頻內容。但其中89.6%的用戶是通過手機自帶的調頻功能,而并非互聯網來收聽。根據近期發布的一項第三方調查,移動流量資費和流暢度是大量用戶仍不選擇網絡收聽的主要原因。
隨著4G時代的到來,無線互聯網單位流量資費已經在大幅下降,通過互聯網收聽音頻的“成本”門檻將會被大大降低,甚至消失,音頻播放的流暢性也更有保障。例如通過“鳳凰FM”APP收聽一期20分鐘的鳳凰衛視王牌節目《鏘鏘三人行》,所需流量僅為10MB左右,這對于動輒幾個G包月流量的4G用戶來說,“隨時隨地收聽”不再成為負擔。
“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隨身特性非常適合音頻節目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廣播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傳統廣播電臺百年不變的線性播出方式,極強的地域性, 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用戶體驗,無法很好的滿足今時今日挑剔的用戶對個性化內容的選擇。
線性播出的模式也導致一些制作精良的節目無法留存,生命周期較短。雖然很多廣播電臺也在做內容互聯網化的嘗試,但對用戶來講,找尋散落在各處的內容成本過高,體驗往往也不夠友好。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無線互聯網音頻客戶端類產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