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民
欄目責編:胡江銀
廣播專題有它的寫作基本要求,即要表現出豐富的內涵,其中包括信息內涵、情感內涵、知識內涵、觀念內涵、哲理內涵等。一篇精品廣播專題要想感染聽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取決于情感內涵的有效發揮。因此,注意挖掘新聞主體的情感內涵是采寫精品廣播專題的重頭戲。由新疆人民廣播電臺2012年5月20日播出的廣播專題《我把光明獻給你》,正是演繹民族大愛情感內涵的精品,它獲得第23 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是當之無愧的。
無事實無以成新聞,無細節無以成專題。在廣播專題中特別是人物報道中的細節描寫對于渲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廣播記者在采訪中要想捕捉最精彩、最生動、最感人的細節,就要深入新聞事件的第一線,同當事人、目擊者接觸,多看、多問,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材料和細節掌握得越多,才能挖掘出最有代表性、最具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例。在蘇州駐霍爾果斯援疆辦的推動下,2012年5月11日,31歲的蘇州姑娘笪秋香的眼角膜移植給了新疆伊犁哈薩克族年輕母親巴依拉。笪秋香的父母痛失愛女,卻擁有了來自新疆的女兒——巴依拉。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個地區、不同民族的兩個家庭的命運,就這樣與新一輪的援疆戰略聯系在一起。該作品所揭示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人間大愛的時代主題,傳遞了光明與真愛,書寫了人性美好和感恩情懷,展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關愛和溫暖。
“笪秋香的媽媽為巴依拉揭開紗布”“巴依拉給蘇州媽媽唱歌”等生動的細節、鮮活的音響、質樸的語言,把重大主題和社會主流價值融入到對兩個家庭命運的關切之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廣播專題作品的這兩段細節描寫打動了許多人,可是如果不深入實際,是無論如何得不到這些材料的。這也印證了“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的道理,只有深入第一線采訪,進入多彩的生活,才能寫出震撼人們心靈的作品。
新聞作品不是社會現象的簡單披露,不是自然主義的材料羅列,必須通過事實的傳播表達情感。在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首先要精心提煉,用揭示主題的事實說話,以事實感染人。新疆電臺記者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疆伊犁患者將獲得蘇州姑娘捐獻眼角膜的線索,立即趕赴伊犁采訪,并隨醫療隊赴蘇州全程采訪手術經過,在護送受捐后重獲光明的巴依拉回到家鄉的第二天,主創人員精心制作此專題。十多個日日夜夜里,記者陪在巴依拉身邊,近距離采訪手術過程,以及巴依拉與笪秋香父母相見的感人場景。采訪中到蘇州大學附屬理想眼科醫院,到巴依拉家,到笪秋香家,到上海浦東機場,采訪了巴依拉、巴依拉母親、笪秋香父母、醫生、領導、群眾等人,錄下了大量的素材,了解了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個地區、不同民族的兩個家庭的命運。為了準確、生動、深刻地反映江蘇蘇州、新疆伊犁兩地真情演繹民族大愛的典型,作品精心篩選了七段敘述的感人事實來表現民族大愛。這些事例既真實又感人,很有說服力,播出后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報道典型人物時離不開人物的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用人物富有個性特征的語言來刻畫人物是挖掘專稿情感內涵的常用手法。因為每個人的語言都受自身的社會閱歷、氣質、教養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寄托著人物深厚的情感,對于人物形象塑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巴依拉、媽媽古麗娜、江蘇援疆醫生劉彥三人的敘述,雙目失明的巴依拉急需眼角膜移植的種種困難,從側面凸現了笪秋香無償捐獻眼角膜是何等高尚,也反映了笪秋香用道德的光輝點亮人心,用純粹的愛溫暖世界。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記者只有被自己所描寫的人物、情節、場景所感動,調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才能用飽蘸深情的筆觸去寫作,也只有這種洋溢著激情的報道,才能強烈震撼人們的心靈,由感染人達到教育人的目的。比如,介紹笪秋香的事跡,分別由主持人、笪秋香的父親笪文平、媽媽吳義平、二嬸徐英梅進行講述:
主持人:與此同時,遠在江蘇省蘇州昆山的姑娘笪秋香也正在與病魔抗爭。笪秋香,1982年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市大關鎮缸窯村,為人熱心,樂于助人……
笪秋香的父親笪文平:她要做的事情,做不到是不行的,她性格倔強。”
主持人:笪秋香的二嬸徐英梅告訴記者,笪秋香是個熱心腸,平時就經常幫助別人。
徐英梅:這個女孩很陽光,做什么事情都想著別人。她從小受過很多苦,她很拼命地賺錢,一點點積蓄全部都留給弟弟和爸爸媽媽。
主持人:生活剛剛有了曙光,不幸卻降臨到笪秋香的身上。去年,她被查出患有胸腔纖維肉瘤,先后經過七八次手術。病重的笪秋香想到了捐獻器官,她希望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移植的器官還能延續別人的生命,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病重的自己回報社會的唯一方式。一開始,家人難以接受。在媽媽吳義平的眼里女兒的眼睛最漂亮。
吳義平:她眼睛長得很漂亮,我覺得做父母的真的不忍心。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捐出去,能救許多人的,她早就做我的工作。她說,媽媽,人死了,要救人家。然后我們也就同意了。
這些樸樸實實的語言,勾勒出笪秋香病重后無私捐獻器官,希望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移植的器官還能延續別人的生命,選擇給別人光明,延續生命,構成了一幅真實生動具體的畫面。這些抒情的筆法以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打開了聽眾感情的閘門,使通篇民族大愛的主題得到了升華,激起了全社會對民族大愛深切的關懷和理解。實踐證明,唯有真情才能感人。而新聞只有感染人,才能教育人。
中外學者都認為,聽覺和視覺有通感。電影電視講究“畫外音”,而廣播講究“音外畫”,即可以通過音響構筑畫面。正確運用音響,既可以表現典型人物和事物的個性,又可以增加真實感,烘托氣氛,延伸主題,從而提高廣播節目的品位和檔次。廣播專題《我把光明獻給你》之所以特色鮮明,感染力強,除了用心、用情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響的繪形入勝,起到了其它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有一段記者采訪巴依拉的對話。[出錄音]記者曉童:“今天早晨9:50 左右,巴依拉和她的丈夫金斯走上了飛機,他們倆是第一次坐飛機。巴依拉,怎么樣?”巴依拉:“我現在特別高興,有一點緊張,耳朵疼一點。”記者曉童:“馬上要去蘇州了,你想象一下蘇州是什么樣子呀?”巴依拉:“很美的,很大的地方吧。”[錄音止]這簡短的一問一答,盡管只有100多個字,但通過一句“我現在特別高興”“很美的,很大的地方吧”,既交待了來自新疆伊犁的巴依拉的心境,也使廣大聽眾聽出這位病人的期盼,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巴依拉渴望復明的內心世界。這些豐富、真實、感人的錄音起到了烘托氣氛,深化主題的作用,令人產生無盡的聯想。所以說,典型音響的運用對于豐富廣播專題的內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選用音響時,一定要有代表性,要和主題密切呼應要和文字相得益彰,要對前面所交待的背景起到進一步解釋、論證的作用。
主持人:昨天(5月19日)下午,巴依拉帶著蘇州最美麗的眼睛回到伊犁。伴著小雨,巴依拉的親人們手捧著點心在門口迎接。[出錄音]親人們用哈薩克語問候:“回來了,眼睛怎么樣?”[錄音止]
主持人:一下車,巴依拉奔到兩個孩子身邊,緊緊抱住,親吻著兒子和女兒。巴依拉的母親古麗娜看著女兒帶著明亮的眼睛回家,淚流滿面。[古麗娜出錄音]“她眼睛能看到了,我心里高興得很,我們全家人都謝謝。”[錄音止]
主持人:凝聚著新疆、江蘇兩地濃濃深情的美麗眼睛,照亮了巴依拉人生的道路。巴依拉的視力還在逐漸恢復,她對今后的生活有著不少的打算。[巴依拉出錄音]“我現在想開個小一點的商店。我的兩個娃娃上學以后要像那個姐姐一樣,當好人,幫助別人。”[錄音止]
在選用這幾段錄音時,記者著重考慮的是巴依拉的話語:“我的兩個娃娃上學以后要像那個姐姐一樣,當好人,幫助別人。”人們可以從巴依拉的話語中,感受到她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著深深的感恩。
總而言之,廣播專題要想使人愛聽,而且聽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克服新聞表面化、表層化的通病,從挖掘內涵入手,在思想上向深度開掘,在取材上向廣度拓展,運用多樣的表現手法,給人以更多的信息含量,更豐富的情感韻味,更深刻的哲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