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鐘金玲
“泛娛樂化”已經不再是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來的一個聳人聽聞的空洞概念,而是目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盛行的一種形態。其中,電視媒體以其強大的娛樂功能成了泛娛樂化現象的最佳載體。2012年8月27日,由央視綜合頻道與唯眾傳媒聯合制作,被稱作“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的電視欄目《開講啦》橫空出世,節目一經播出就創下央視綜合頻道跨零點時段最高收視,被輿論贊為“一股吹過熒屏的清新之風”。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開講啦》可謂“生不逢時”,但其又刻意“不走尋常路”,沒有采用傳統的演講形式,反而讓嘉賓脫稿演講,注重真實的講話;沒有讓嘉賓“高高在上”,反而讓嘉賓接受青年代表們的銳利提問;沒有過多強化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反而強化嘉賓與場內觀眾的“平等地位”。如今,《開講啦》已經成功走進第三個年頭,節目能越來越讓大家喜愛,并能繼續走下去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試圖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和節目制作模式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當今社會科技日益發達,在媒體資源過剩的壓力下,傳媒依靠壟斷獲取巨額利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同時,由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電視節目也不再單純追求數量,而是把重心轉移到內容質量上,希望通過高品質的節目內容戰勝競爭對手。
把嘉賓還原成普通人。《開講啦》在節目內容上的創新并非浪得虛名,該節目勇敢地摒棄了傳統脫口秀節目,以及將嘉賓打造成“高大全”形象的做法,轉而讓嘉賓回歸現實,把嘉賓還原成舞臺背后那個有血有肉的人,即他和我們一樣遭受過各種挫折,有著各種心酸的歷程,也有過對夢想的動搖和對生命的彷徨。但是,他們已經浴火重生,知道如何面對重重苦難,更知道如何指引著在前進道路上迷茫的人。
在2014年3月1日那期節目里,嘉賓廖凡——新科柏林影帝的演講主題是:堅持不是一件慘烈的事。在《白日焰火》之前,他是一個從未大紅大紫過的演員,演過許多精彩的角色,卻遲遲未能像他的眾多同學一般廣受追捧,是影帝這個榮譽讓他一夜爆紅。但是,即便是成為了影帝,他在舞臺后還是一個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在節目中,他毫不猶豫地說:“我想,可能拿了獎和沒拿獎,日子還是一樣過。我明天還會買菜,還會騎自行車出門,還會坐地鐵,一切‘一如既往。’”廖凡在節目中講述了他的過去,告訴觀眾要“堅持”。堅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而作為影帝的廖凡,在迷失和彷徨之時,“只是堅持下來了,僅此而已。”廖凡用他自身的經歷證明了堅持的可貴,他的演講把最真實的自己展現給了所有觀眾。
傳遞社會正能量。在當代社會,各種信息快速傳播,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負面信息,如曾經令全社會震驚的“艷照門”事件。在“艷照門”事件后,網絡上爆出越來越多不堪入目的偷拍照、裸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這個時代需要更多的正能量。《開講啦》能夠博得眾多觀眾的喝彩,原因之一便是成功地傳遞了正能量。陶晶瑩是臺灣知名的主持人、歌手兼作家,主持了《大學生了沒》《華人星光大道》等多檔知名電視節目,現已成為華人娛樂圈具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主持人之一。而有誰知道,在宣傳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她因長相平平被安排在舞臺的最邊上。她沒有因此而消沉、頹廢,而是一步一步“從舞臺的最邊上走到舞臺的最中央”。在節目中,她說:“我不完美,但我很美。”她知道她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但是她知道她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別人。所以,她努力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自信,勇敢地去闖,勇敢地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而這些想法、這些信念,正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所缺乏的。有多少女生因為自己眼睛不如別人的大,臉不比別人的小而跑去整容?又有多少女生因為整容,隆胸而失去自己的生命?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都嚴重地被扭曲,他們被太多不正確的信息所迷惑,需要一點正能量來為他們“打開另一扇窗”。因此,這個時代需要《開講啦》,需要不一樣的聲音,需要不一樣的思想。
綜觀近年來的電視節目,由于被模仿或被抄襲,節目同質化傾向嚴重,造成觀眾審美疲勞。而《開講啦》則突破重圍,開創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新穎的節目形式。
“演講+訪談”并存的節目形式。不管你是多紅的明星,不管你拿過多少獎,不管你擁有多少資產,不管你有多成功,只要踏上《開講啦》的演播廳,都得一個人站在舞臺的中央,沒有演講稿,沒有提示器,沒有演講臺,所有的燈光對著你,四周全是年輕人,但你仍需鼓起勇氣演講。這一切都是那么“不利于”開講,還要講得激情四溢,言之有物,充滿魅力,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自信心,講好實屬不易。在多期節目中,嘉賓一上場就會說:“我很緊張。”
嘉賓演講完以后,還得先接受場上觀眾的小紙條提問,里面的問題或古怪或溫馨或尖銳,通常都讓嘉賓們難以招架。然后就是面對八位青年代表的犀利提問,每一個青年代表都抓緊機會,傾訴自己的困惑,提出各種犀利問題。這種演講加訪談的節目設置,相對于演講,多了嘉賓與主持人、觀眾的真摯互動;相對于一般形式的訪談,少了既定的演講內容,卻多了一份真誠。
提問環節的較量。《開講啦》邀請嘉賓開講是該節目的一大亮點,而青年代表的提問環節也是該節目的亮點之一。對現場的青年代表篩選,節目組可謂下足了工夫。這些青年代表是節目組專門到各大高校精心挑選的,他們中有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材生,也有海外留學生,還有其他類院校的普通大學生;有的來自大城市,有的來自偏遠的小城市或農村;有多才多藝的校園達人,也有木訥的理工男,甚至翹課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思想新銳、觀點先鋒,對人生有思考,對未來有疑問,對人生有自己的態度和判斷。所以他們的提問并非是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又一個新穎而銳利的問題,且跟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狀況息息相關。嘉賓們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問題,希望能給觀眾們一個相對準確且全面的答案。相對于眾多電視節目,觀眾對《開講啦》不再只有崇拜與被崇拜,反而是擁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背景的布置。除了八位青年代表,在《開講啦》的現場還有近三百名的年輕觀眾。節目組為了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語境,精心布置了現場:類似圖書館的視頻背景、扇形階梯教室的坐席布局,燈光柔和但聚焦在舞臺的中央。同時這種設計形式也有意給嘉賓造成一種緊張壓迫感——“只有在無法放松的情況下,才能讓嘉賓把腦子里的雜念清空,不遣詞造句,不反復拿捏,敞開心扉,脫口而出,真誠的表達才會來得更加猛烈和自然。”
主持人的定位。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在節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是“熒屏中的寵兒”。但是,《開講啦》再一次打破傳統,弱化主持人,強化嘉賓與觀眾。撒貝寧是《開講啦》的節目主持人,《開講啦》對他和現場觀眾是一視同仁,嚴格遵守節目的標準。撒貝寧在節目中的主持任務就是歡迎嘉賓,調動現場嘉賓,配合提問環節以及最后總結。雖然其主持人的地位在節目中“被弱化”,但他憑借自身的機智幽默依舊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開講啦》除了在節目內容和節目形式上的創新,在節目的制作模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制播分離是近年來電視行業中的熱點話題。當下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分眾時代,電視節目不能再繼續以自產自銷的形式存在,需要根據時代的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國內,已有不少的節目走上了制播分離的道路,目前國內最成功的制播分離節目非《中國好聲音》莫屬。與以往“一口買斷”制作費的制播分離方式不同,星空華文與浙江衛視采用了“投資分成”的商業模式:根據雙方簽署的帶有對賭性質的協議,收視率越高,星空華文獲得的收益越多;一旦失敗,造成的損失由星空華文承擔。浙江衛視副總監杜昉認為,委托制作的節目存在弊端,制作方有可能會為擴大收益而節約成本,而“分成模式”則鼓勵雙方都付出最大的努力,來獲得更高的收益。《中國好聲音》在播出期間所創下的收視率達到了前所未有之最,可見該節目的受歡迎程度。
《開講啦》采用制播分離中合作制作的形式。成立于2006年的唯眾傳媒是《開講啦》節目的策劃和制作方,具有相當豐富的原創電視節目制作經驗,制作了《波士堂》《誰來一起午餐》《這會兒不上班》《中國職場好榜樣》《大聲說》等二十余檔優質原創電視和網絡節目,是國內第一批成長起來的創新型民營傳媒制作機構。央視是當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具有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但央視并未因此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創新,迎合時代的潮流,開創新穎的節目。此次央視與唯眾傳媒的合作體現了央視對于制播分離的大膽嘗試和開放胸懷。
制播分離有多種形式,《中國好聲音》和《開講啦》都是制播分離的成功嘗試。制播分離相對于制播合一,不僅能夠滿足分眾時代觀眾的多種需求,更能夠促進獨立制作公司的發展,從而推動市場的發展,提高各種節目的質量與數量。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制播分離是電視改革的一個良好方向,但制播分離能否一直走下去,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它不是課堂,卻在普及知識;它不是宣講,也在傳遞價值觀。它是明星的溝通會,是熒屏上的演講臺,以中國青年的心中榜樣為嘉賓,分享生活感悟,給予心靈滋養。它有激情也有疑問,有溫馨也有碰撞,以新鮮的思維和語態為青年人構建一道思考未來、接觸未來的橋梁。”《新周刊》這樣評論道。已經完成了兩季,正在開展第三季的《開講啦》,在傳媒業內引起了高度關注,眾多意見領袖紛紛在微博上推薦《開講啦》。現實中,無論是90后、80后還是70后在不同程度上都對《開講啦》表現出喜愛的態度。這說明,《開講啦》真正地成為了首檔中國青年公開課。
欄目責編:吉 慶
1.胡 里:《年度節目〈開講啦〉——安靜的力量》,《綜藝報》,2014/03/01。
2.丁佳文:《如何讓“好思想”變成好節目》,《天津日報》,2012/11/14。
3.杜 漸:《揭秘央視〈開講啦〉制作幕后 主講標準:說人話》,鳳凰網,2012/09/04。
4.房 軼:《“好聲音”制播分離實踐成功 金牌制作人浮出水面》,《錢江晚報》,2012/09/29。
5.龍思薇:《好節目用內容打動人心——記〈開講啦〉節目》,《媒介》,2013/04/23。
6.于姝楠:《〈開講啦〉連獲獎 真誠原創受追捧》,《中國日報》,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