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珺
20世紀90年代,電視綜藝娛樂節目逐漸在中國興盛起來,短短的幾年內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中國電視熒屏除新聞、電視劇外最具競爭力的節目樣式,在賺取收視的同時,各電視臺也因之賺得大把的銀子。然而,回顧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發展之路,感嘆之余,我們又不得不為之捏一把汗。
從1990年央視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等晚會型綜藝節目開始,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綜藝欄目。這一階段的綜藝節目,央視完全是“一枝獨秀”。盡管節目形態相對單一,但因獨此一家、別無他店的選擇限制,觀眾對有亮麗主持人、有明星唱主角的 《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津津樂道。到90年代中期,加入了游戲元素的電視綜藝娛樂類節目開始走俏。這類節目以明星、游戲加觀眾參與來吸引眼球。以湖南臺《快樂大本營》和北京臺《歡樂總動員》為代表,節目中“快樂”“歡樂”的因子給了觀眾一種全新的參與體驗,這類節目的興起標志著國內綜藝節目進入了真正的“娛樂時代”。
本世紀初,我國的綜藝娛樂節目又迎來了創新發展的大好春天。這期間,以《開心辭典》《幸運52》為代表的益智類綜藝節目迅速躥紅熒屏。觀眾不僅可以電話、短信參與節目,還能直接與心儀的主持人面對面、近距離接觸,智力能力展示、高額獎金誘惑以及新奇刺激的互動體驗讓場內外觀眾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這一時期,電視娛樂談話類節目也不斷走俏,央視的《實話實說》、安徽的《超級訪問》便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2004年“平民選秀”節目《超級女生》一炮而紅,欄目品牌、獲獎選手、連同贊助商也一下子火了起來。《超級女生》似乎成了國內娛樂選秀節目的典范,被全國許多電視臺模仿、跟風,一時間,電視熒屏上娛樂選秀節目以轟炸式的密度、爆發式增長,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型我秀》《夢想中國》《加油!好男兒》《絕對唱響》《紅樓夢中人》先后推出,就連湖南衛視自身也緊隨《超級女生》,推出姊妹篇《快樂男生》。眾多的娛樂選秀節目掀起了一場場平民們、草根們的娛樂狂歡。可以說眾多的電視臺在初嘗了娛樂選秀節目的甜頭之后,也飽嘗了該節目樣態所帶來的種種詬病與惡果。事實也是如此,近一兩年,娛樂選秀節目在中國電視市場以當初迅猛發展之勢迅速開始走下坡路,罵聲多了,禁令也多了。
在經過了如此迅速的膨脹之后,電視娛樂節目在今天明顯已經陷入了后勁不足的尷尬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個紅遍中國的節目樣態漸漸式微呢?
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缺乏創新。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也漸漸轉向了文化領域,觀眾開始有了自主選擇權,同時電視也開始進入了一個以觀眾為中心的傳播時代。這一時期,觀眾的審美情趣提升了,對電視節目的要求高了,自主選擇的意識也強了。同時,觀眾的自我實現意識增強,參與意識也空前高漲。電視娛樂節目正是順應觀眾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而花樣翻新。尤其是娛樂選秀節目,其選秀競爭十分激烈,賽程設置懸念迭起,選手們變幻莫測的命運以及所有選秀節目的窺視性共性,都是吸引觀眾視線的因素。
然而,我國的娛樂選秀節目幾乎都借鑒了境外節目樣式,有的從歐美拷貝過來,有的從港臺移植過來。從歐美或港臺“克隆”的節目,有的加進了本土化元素。如湖南衛視的 《超級女生》以《美國偶像》為藍本,在此基礎上做了改動和創新,因而大獲成功。有的直接從歐美或港臺復制過來,生命周期相當短暫,有的甚至只是曇花一現,如一些戶外競技類、體驗類節目。可以說,我國的選秀節目從一開始便陷入了一個誤區,像 《超級女生》《快樂男生》這一類的選秀節目,與其說是選秀,不如說是在造星。選秀節目從頭到尾變成了一場造星運動。節目在推進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傳遞著“一夜暴富”“一鳴驚人”等快速成名的暴富思想,嚴重誤導了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國內的娛樂選秀節目局限性很大,缺乏創新意識。多數節目在引進、拷貝之后并沒有賦予節目二次價值,因而無法延續其長久的生存活力。有些節目為了迎合觀眾的收視取向,不惜闖“三俗”的底線,粗俗、庸俗、惡俗,以丑為美,把電視的審美娛樂功能變成了一種審丑甚至隱私偷窺。照抄照搬、跟風克隆,缺乏本土化改造,尤其是缺乏創新,造成了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生命力不長久、不旺盛。
回望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20多年走過的路,節目形態在不斷衍變,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傳播理念也呈現出泛娛樂化。娛樂的層次由最初淺薄的感官刺激逐步過渡到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交流與體驗,再演變為智力、體力、技能與耐力的較量與比拼。節目的娛樂性在加強、互動性在加深,節目的整體內容在向深度與廣度拓展,表現技巧更為嫻熟,手法也在不斷創新突破。節目的參與門檻不斷降低,主角也由明星讓位給了普通老百姓。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需求也會隨之不斷變化,更加多元,更加苛刻,也更趨理性。觀眾的參與意識、被服務意識增強,對節目品質、品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節目的期望與挑剔程度也越來越高。面對這樣的態勢,我國的綜藝娛樂節目何去何從?
作為拉動中國電視節目收視的三駕馬車之一,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同樣承擔著引導、教化、娛樂等社會功能。雖然國家廣電行政管理下發了 “限娛令”甚至“加強版限娛令”,但限的是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娛樂,限的是說不清楚誰是誰非的模仿和“克隆”,講究人間真情、敘述勵志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娛樂綜藝節目非但沒有限制,反而越來越多。無論是《星光大道》還是《舞出我人生》,無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我是歌手》,無論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還是《最強大腦》,無論是《爸爸去哪兒》還是《飯沒了秀》,都毫不例外地引起了廣大觀眾的贊譽,且體現出電視綜藝娛樂節目逐漸擺脫“草根”選秀一花獨放的境地,開始向多樣化、季播化發展。其中能把紀實和娛樂融為一體的真人秀類節目將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如野外生存類的《生存大挑戰》《士兵突擊》,角色體驗類的《變形記》《花兒與少年》,親子類的《飯沒了秀》《爸爸去哪兒》等把勵志、教化、親情與娛樂結合在一起,更符合觀眾的審美趣味,體現營造社會和諧氛圍的正能量。
近年來,引進類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如《超級女聲》《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這些節目從當初的創意和流程的模仿,到后來的版權和模式引進,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引進和學習國外先進工業生產工藝和現代化管理方法如出一轍,只不過因為文化產品生產和市場化的特殊性,使得這些模仿和引進桎梏更多,形式更為復雜。《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的版權和模式引進,讓電視綜藝節目的生產從場景設計到機位設置,從鏡頭表現到編輯手法等都有一套成熟的規范,也在近期表現出市場的利好,但這些模式和方法適不適合我國的國情,需要市場的長期檢驗,需要我國電視人的吸收和消化。可以說,目前電視綜藝節目版權和模式的引進只是我國電視業改革開放的第一步,要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產權的電視文化產品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就如美國電影制作在早期充分吸收了英國電影制作手法以后,才成就了今日“好萊塢電影夢工廠”的地位。目前,許多電視臺已經意識到這點,開始將現代的電視表現手法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制作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等,將電視媒體的引領功能和我國國情相結合,策劃出 《金牌調解》《變形記》等。筆者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運用先進的電視制作工藝體現中國文化創意的電視綜藝節目會越來越多。技術可以共享、共通,而創意才是獨有的、無限的。
目前,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化雖然遠沒有達到影視劇的水平,但也開始嘗試制播分離。隨著市場化的推進,綜合實力強勁特別是資本實力雄厚的電視媒體更容易成為議價主體,因為不管是節目的購進還是節目的研發都需要強大的資本實力和綜合資源的配套。今后的電視綜藝節目生產和播出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將集中于少數大臺,而綜合實力較弱、資本實力不強的臺更多的是處于跟隨者位置,依靠拾人牙慧和“打擦邊球”在競爭激烈的綜藝節目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說到底,電視綜藝節目之爭就是綜合實力之爭、經濟實力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