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
“我的鏡頭會說話”,就是通常所說的鏡頭語言,也是每一個攝像師所追求的意境。人們可以通過攝像機拍攝出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從其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思想。從專業角度看,鏡頭語言大致可以從景別、角度、運動方式、長度等方面區分和歸類,不同形式的鏡頭會有不同的語言定義。在實際操作中,新聞攝像可以用理論去嘗試解釋每一個鏡頭背后的含義,可往往很難用這套分類去拍攝每一個鏡頭,因為過于的依葫蘆畫瓢、簡單的照搬,鏡頭都會呈現一種機械化和程式化的語言,使得鏡頭缺乏生命力,缺少色彩。
用鏡頭說話,除了說以外,有時候還承載著拍攝者的情感。因為會說話不難,難得是你說的話能讓人聽懂,能讓人感同身受。新聞攝像有別于其他,更多的體現在新聞事件和人物情緒的稍縱即逝,沒有導演,無法還原,毫不夸張地說,新聞攝像更多靠的是一種直覺反應。怎樣才能在短暫的時空情況下,準確地抓住事件主體的關鍵畫面,并用鏡頭記錄?
2011年10月,全國第八屆殘運會首金獲得者江建在表彰大會上,突然提出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尋親、冠軍、殘疾人,無數的新聞點頓時引來眾多媒體。僅僅幾天,江建的親生父母就出現在了媒體前面,筆跡比對,DNA驗證,很快這個被遺棄二十年的孩子要回家了。對遺棄這一事件,記者最初的定義是,可憐的孩子、殘忍的父親。驅車六小時,和江建同時抵達溫州父親的家,最初除了職業的新聞要素拍攝外,筆者所要考慮的是怎樣把身邊眾多同行擠開。對于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拍攝,記者一直用一種極其職業的方式,試圖接近事實卻始終保持著距離。
觸動筆者的場景在到達溫州三小時后出現:在應付無數媒體狂轟亂炸后,父親決定帶著兒子先用餐,就在兒子一瘸一拐下樓時,父親卻一把背起了兒子,然后大步向前。當時筆者離這對父子不過兩米的距離,直覺讓筆者舉起手中的機器記錄下這一刻。可就在筆者把鏡頭慢慢推近父親和兒子時,卻發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父親,也許迫于社會的壓力,舉動變得很是緊張,但嘴角依然露出了一絲笑意;兒子,表情平靜,趴在父親背上,似乎又刻意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一鏡頭被記錄下來,可畢竟筆者不是他們,又怎能了解他們此刻的心情?假如記者一直站在遠處,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看著他們,那永遠不能明白這耐人尋味的不同反應。也就是那一刻,筆者開始覺得,只要尋像器后的那個人愿意融入,電視鏡頭其實更有力量、更富有情感。在接下來的幾天采訪中,筆者嘗試走近這對父子,和他們聊天,回憶這二十年的生活。隨后三天,鏡頭里有了更多的故事、更豐富的情感。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每一個畫面語言之所以流露出情感,必然是記錄者帶著感情在拍攝。
其次,細節決定成敗,如果拋開事件本身,僅僅從鏡頭景別分類看,這個細節對應的應該是鏡頭特寫。在隨后的幾天采訪中,記者開始更有目的地去捕捉人物的細膩情感,也特別多地運用到了特寫這一方式。父親獨自走進祠堂,跪在祖宗牌位前聲淚俱下,筆者將鏡頭推向父親的雙膝,慢慢搖到雙眼。看著父親老淚縱橫的雙眼,筆者第一次在此次采訪中落下了眼淚。一家人吃完飯看電視,鏡頭特寫,父親的手始終沒有放開兒子的手,兩雙手一直緊緊的握著,這一鏡頭讓人溫暖。幾天后,父親愿意為記者講述二十年前發生的故事,采訪中父親多次落淚,鏡頭也幾次定格在父親的雙眼。
特寫是有殺傷力的,如果拍攝者能為之動情,觀眾也會。可見,特寫鏡頭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對刻畫細膩情感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此,業界也有著“特寫不可濫用”的觀點。他們認為電視新聞攝像沒有刻畫人物的任務,一般不用特寫,特寫用多了會導致觀眾的視覺錯亂,嚴重的甚至會倒觀眾的胃口。對這一觀點,筆者不反對。在這次采訪中比較多地用到特寫鏡頭,目的是為了更深地描繪人物的內心,通過畫面將這一內心情感傳遞給觀眾,這只是在特定題材下特殊的語言方式,從整個專題片的角度看仍是點睛之筆。但無論哪種觀點,特寫這一鏡頭語言對書寫情感的作用都是不可否認的。
第三,電視攝像之所以有別于報紙攝影,除了構圖、色彩等基本要素外,最大的差別在于聲音。這里的聲音是指同期聲,是未經加工的聲音記錄。
同期聲的大量運用,可以讓新聞現場感更強,同時也可以抵消被攝者面對話筒的拘謹,讓整個作品的情感更加真實自然。通常的采訪,采訪對象都會正襟危坐。面對鏡頭以及話筒,哪怕是再老練的人物都難免會緊張,這時就很難保證他所說的話是真實的,哪怕不假至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為了捕捉最原始、最自然的狀態,攝像記者都會盡量抓拍被訪者在不經意下的語言和行為,盡可能還原被攝者真實的情感。
在后期剪輯時,對于聲音的處理也可參考繪畫中的留白手法,這種手法有時更能體現被訪者豐富真實的情感。在《尋》的拍攝現場,記者對事件的關鍵人物父親進行了采訪,父親本身不善言辭,亦可能因為背負著極大的壓力,說每一句話都異常艱難,導致采訪中大量出現空隙。在通常情況下,需要采訪對象語言精煉,言簡意賅,甚至有時會嚴格限定采訪時間。但在這次采訪中,記者對父親的采訪幾乎不做任何剪輯,中間運用了大量的空白,正是這一類似留白的無聲效果,讓父親的真情實感得以連貫,也讓這一情感變得更為真實。
當然,構成一則電視新聞的要素很多,除了以上幾點還包括文字、解說、畫外音等,這些因素對情感的刻畫都有著不同的作用。
畫面是電視的基本語言,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視覺形象傳遞有效信息。有學者曾經說,如果一則電視新聞在制作完成后,將所有的解說詞去掉還能看懂的才是真正的電視新聞。新聞攝像是電視新聞的第一個作者,他們不缺乏理性,他們善于記錄、善于觀察,他們對于整個電視新聞最后的基調定位有著決定權。不可否認,電視是一門藝術,鏡頭是那支畫筆,為這件藝術品打下最初的畫稿。新聞攝像就是畫家,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給藝術品添上更多的色彩,讓它變得有血有肉。
(作者單位:杭州電視臺)
本文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