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欣
陸愛唐,原名陸飴筵,字錫藩,號愛唐。1867年10月10日生于清朝廣西梧州府管轄下的容縣龍膽村,清末期間的國子監生,廣東軍醫學堂畢業的優才生。1907年陸愛唐在香港行醫,經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中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馮自由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又經馮自由介紹認識孫中山,曾跟隨孫中山到南洋發動華僑捐款,并奉同盟會之命以軍醫為名,跟隨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察視西沙十五島,擔任策反李準的重任,爭取把李準從革命對象轉向革命陣營,成為一名愛國將領。陸愛唐還先后參加過廣州黃花崗起義、廣西辛亥革命的梧州起義,參加過反袁斗爭的“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1916年6月3日,陸愛唐奉孫中山之命從香港回到廣州,參與發動募集民軍討伐袁世凱,保衛共和民國,7月23日在廣州被廣東都督龍濟光捕捉殺害,為辛亥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率先在梧州府創辦新式學校
陸愛唐的老家容縣石寨鄉地處北流河中段的繡江邊,在明末清初至解放初期,繡江被稱之為水運驛道。北流、容縣的柴、竹、炭、桂皮、木材、牲口等農副產品由這條水運驛道運往梧州、廣州,遠銷港澳地區。陸家人充分利用繡江的水資源做竹材和木材生意,積累了不小的原始資本,“竹排陸”在清末期間成為容縣當地的大戶人家。陸愛唐經常帶領陸家的年輕人到廣州、香港等地去見世面、跑生意,還把各地民眾反封建、反清廷的大量信息帶回容縣,傳遞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引領陸家青年積極參與創辦新式學校的教育救國活動,參與反清活動,參加辛亥革命活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救國圖存成為時代呼聲,改革中國舊有的封建教育制度,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材,成為朝野上下議政的熱點之一。清政府各項改革“新政”陸續出臺,在改革教育中實施“??婆e”、“設學堂”和“獎游學”3項內容改革,并獎勵工商界人士參與創辦新式學校。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確立新式學制系統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國民教育開始了從傳統到近代的結構性轉型。新式學制的制訂與頒布,解決了各地興學無章可依的矛盾,為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容縣石寨鄉龍膽村的陸家人,向來很注重辦學,注重培養陸家的后輩,把知書識禮作為家訓,把抓教育作為一項行善積德的公益事。新式學制頒布后,陸愛唐回鄉發動陸家人把做生意賺來的錢投入創辦新式學堂,得到了全族人的積極響應,大家有錢出錢,籌集教育專項資金用于投入辦學。在容縣石寨鄉龍膽村,陸愛唐與堂兄陸寵庭、陸德臣齊心合力在鄉間創辦新式學堂,創辦女子學堂,在廣西開創適齡兒童全部實行免費入學的先河。陸愛唐還與堂兄們一起,到梧州府創辦新式職業學堂,先后在梧州創辦明民學堂及振華學堂,同時又設立工藝學堂。這3所學校以職業教育為主,為梧州貧民百姓提供了讀書的機會,也為當時梧州府發展本土民族工業培養了勞動技能人才,開創了廣西最早開辦私立職業學堂的先河。陸愛唐還與堂兄們在梧州府創辦了廣西第一所私立國民學堂,并把梧州國民學堂創辦成為梧州府新式教育的示范基地、輸送出國留學人才的培訓基地,革命同志工作的發源基地、培養辛亥革命人才的搖籃基地,廣西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和骨干分子,有一部分就出自這所梧州國民學堂。
20世紀20年代初期,梧州府在廣西率先推行新學教育改革,陸愛唐和他的堂兄們功不可沒。
在香港加入中國同盟會
陸愛唐于清末期間考上國子監生,1901年30歲出頭的陸愛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東軍醫學堂。在軍醫學堂讀書的時間里,他認真刻苦努力學習,學到了一手精湛的醫術,成為嶺南地區第一批經過專業培訓的本土西醫。1905年從軍醫學堂畢業后,他在廣東、廣西堅持一邊行醫,一邊從事反清活動。
1907年陸愛唐到香港行醫,結織了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中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馮自由。馮自由介紹陸愛唐加入同盟會,陸愛唐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同盟會會員。從此,陸愛唐在革命的道路上四處奔走,宣傳革命,參加推翻滿清皇朝的革命活動,積極投身到辛亥革命中。當年陸愛唐跟著馮自由負責組織中國南方的革命活動,兼聯系海外交通,協助孫中山參與策動潮州、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義,直接參與籌劃指揮中國西南各省歷次起義。當時反清運動雖然屢遭挫折,各地起義相繼都失敗了,但在馮自由堅韌不拔的帶領下、同盟會香港分會的工作照常進行,陸愛唐跟著馮自由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堅守崗位,經常把幫人看病的診金用來資助同盟會香港分會作為活動經費。當時同盟會雖然處在逆境時期,但陸愛唐和同盟會香港分會的會員們都看到了希望,各地的清政府對同盟會領導的起義驚恐不安,風聲鶴唳,各地革命者對同盟會領導的起義聞風響應,奮起參與斗爭,極大地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1908年5月,孫中山指派原梧州國民學堂的教師、日本留學生、同盟會會員劉崛從東京回廣西籌劃武裝起義,準備策動梧州、潯州(今桂平市)、柳州各地防軍和會黨在梧州首先起義。孫中山同時也指派陸愛唐從香港回梧州,協助劉崛馬上籌建廣西同盟會,籌劃梧州武裝起義。
1908年8月,陸愛唐與劉崛、葉軍國等人在梧州及潯州的大湟江口設立廣西同盟會機關,聯絡革命同志,運動梧州周邊的綠林,做好起義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劉崛親自冒險入深山積極動員潯州綠林首領參加武裝起義。為配合劉崛組織武裝起義,陸愛唐與楊愿公等人從梧州送彈藥到桂平、平南接濟會黨民軍,準備促成桂平大湟江武裝起義。后因潯州綠林首領受清軍襲擊,未能如期舉行起義。
1908年11月,光緒帝及慈禧太后相繼死亡后,劉崛和陸愛唐再次運動潯州綠林首領乘機起義,后因清軍勢力太強,劉崛和陸愛唐率領民軍退避到山林,保存實力,以圖再舉行起義。清吏對劉崛和陸愛唐加以防范,廣西同盟會梧州機關又遭破壞,致使劉崛所率民軍陷于孤立無援境地。劉崛和陸愛唐只好從梧州退守到潯州。
為革命起義往返南洋籌款
1907年革命黨人發動潮州、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又準備籌劃發動廣州起義。孫中山得知廣西籍梧州府容縣華僑最多,特派陸愛唐、劉崛和陸涉川去南洋各地開展革命宣傳和籌集軍款。1908年底,陸愛唐與劉崛、陸涉川來到馬來西亞、新加波,執行孫中山指派的重要任務。
當時曾在梧州國民學堂當教師的胡漢民,時此正在新加坡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胡漢民授予劉崛和陸愛唐以孫中山先生專使的身份去南洋各府聯絡華僑,發動募捐活動。劉崛和陸涉川在華僑中宣傳革命真理,創辦宣傳刊物,激發了廣大華僑界人士的愛國熱情。陸愛唐則以精湛的醫術一邊為華僑行醫,一邊在華僑中開展募捐的宣傳活動。在南洋的華僑中,容縣籍的華僑最積極響應號召,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容縣籍的華僑每月做3天義工捐獻工錢,竭盡全力支持國內發動辛亥革命。許多大戶人家不僅踴躍出錢募捐支持國內革命,還把年輕的富家子弟送回國參加辛亥革命。
如何把從南洋籌集來的捐款安全送回國內,孫中山和胡漢民一同想到了陸愛唐。胡漢民對孫中山說,容縣陸家人我最熟悉,是一個革命之家,讓陸愛唐挑這個重擔最放心,更何況陸愛唐用醫生這個職業作掩護會更安全。孫中山先后多次授命陸愛唐往返南洋,運送從華僑中募捐到的現金和物資,并分期分批送回香港、廣州,為購買廣州起義急需的槍支、彈藥和軍需品做物質上的準備。
陸愛唐忠于職守,每次押運籌捐軍餉回國,從不會動用一分一毫捐款。有一次押運籌捐軍餉和物資回國的途上遇上臺風,船只靠港避風,陸愛唐隨身帶的錢用完了,吃飯也沒有錢,餓昏的陸愛唐情愿撿別人丟下的剩飯、剩菜,也決不私自動用一分隨身攜帶的籌捐軍餉,每次押運回國的捐款都如數交給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的負責人。
跟隨李準察視西沙十五島
1840年,英國侵略者用炮艦打開中國大門后,于1844年首次竄入我國西沙群島進行非法測量,1867年至1889年間又到南沙群島進行了勘察測繪并掠走大量資源。這一段時間德國和日本也在覬覦西沙群島,多次派員前往西沙群島。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準任廣東水師提督兼南澳總兵。李準任職期間,各國侵略者又多次竄入南海進行非法測量,掠奪海洋資源。清廷提出抗議,英政府仗著“堅船利炮”而不屑一顧,根本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鑒于形勢嚴重,李準遂請命于清廷巡閱西沙群島。1909年5月,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準備出巡外海,察視西沙十五島。
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馮自由得知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準備察視西沙十五島的消息后,馬上命令陸愛唐用陸錫藩的名字跟隨李準出巡。馮自由轉達孫中山的指示,讓陸愛唐以軍醫為名,跟著李準察視西沙十五島,為日后成立中華民國做好海防情報工作。同時配合革命黨人爭取將李準從革命對象轉向革命陣營,做一名愛國將領。
當年李準率官兵170多人前往西沙群島查勘,這些隨行人員都是經過嚴格審核的。但李準萬萬沒有想到,隨隊軍醫陸錫藩竟然會是一個隨時都會謀殺他的反清勇士,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梧州府的同盟會會員竟然會成為他日后轉向革命陣營的指路人。
宣統元年(1909年)5月,李準率官兵170多人,乘“伏波”、“琛航”二航前往西沙查勘,探明島嶼15座。有關的史實記錄了這段爭回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巡海史。這年5月,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李準調集“伏波”、“琛航”兩艘兵艦,“伏波”艦管帶吳敬榮,“琛航”艦管帶劉義寬,李準乘“伏波”艦,皆由林國祥指揮,隨行參贊王仁棠。同行有廣東候補道李哲浚(寧波人,字子川)、廣東補用知府丁乃澄(歸安人,字少蓀)、廣東補用知府裴祖澤(霍邱人,字少蓀)、王叔武、李田、邵述堯、劉鏞、郝繼業、陳晉慶、袁武安、趙華漢、鄭繼濂、張瑞圖、劉啟唐、潘鎮藩、梁朝彝、郭朝升、陳仕平;港商韋雪齋、李惠林、蘇匯泉;海軍測繪學生4名:蕭廣業、邱世堃、孫承泗、梁寶琳;測繪委員4名:孫金漢、劉乃封、賴鵬、陸振;測繪學生8名:吳應昌、韓國英、王欽、洪禹懋(均瓊府人)、賴國琛、彭道宗、譚璟、楊基;化驗師2名:無線電局工程師布朗士、禮和洋行化驗師孫那;農工路礦公司探鉆工程師2名:鐘飾、鐘英;軍醫生2名:陸錫藩、胡國鎮;庶務隨員譚開宗;照相人2名(連器具華芳去);木工4名:朱生、伍嘉、朱勝、香基;泥水2名;修鹽漏工4名;種植工2名;洗衣工2名;小工100名等。歷時一月,對群島進行深入調查。
在這次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堂學生繪制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大家冒著生命危險,歷時工作一個多月,對西沙十五群島進行了深入調查?!胺◢u”是李準勘察的第一個西沙島嶼。李準命人鐫字于石上曰:“大清宣統元年廣東水師提督李凖巡閱至此。”復又以自己所乘“伏波”艦率先抵達該島命名為“伏波島”,故勒石立碑。李準還命令工匠在島上建木屋若干間,在屋前豎起一根15米高的白色旗桿,在莊嚴肅穆的鳴炮贊禮聲中,第一面中國國旗——黃龍國旗高高升起在西沙島上。此后軍艦每到一處,李準皆勒石于珊瑚石上命名,鳴炮升旗,重申中國主權,宣告西沙群島為中國領土。李準在勘察西沙群島同時,還廣泛采集珍稀物產,帶回廣州舉辦展覽,并以親身經歷和見解著有《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一書,此書于1910年出版。
李準同時還奏請清政府開發西沙群島,得到清政府嘉獎。清政府決定“招徠華商承辦島務,官為保護維持,以重領土而保主權。”此后,清政府還多次派水師巡視西沙群島,宣示主權,此舉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西沙群島為中國海洋國土,各國航海之書都稱其為中國海洋國土,普遍認為“帕拉賽爾群島(西沙群島)是分散在海南島南部中國海上的群島”。李準是中國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力的海軍高級將領。李準所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至今仍是中國政府用以證明其對東沙、西沙等海島主權的重要文獻。1974年《人民日報》、《紅旗》雜志發表文章,以鐵的事實證明西沙自古就是中國領土,并提及李準勘察西沙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于1980年1月30日發布的《中國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等文件內曾予引用。李準劃界定疆,為解決領土爭端,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提供了翔實的證據。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察視西沙十五島的一個多月期間,陸愛唐作為李準的保健醫生,時刻陪伴在他的身旁,他為李準醫治身體疾病的同時,更注重醫治李準的“身心”疾病。陸愛唐陪李準“話聊”的時候,探討最多的是世界近代各國的變化。陸愛唐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是在不斷地變革,沒一個國家能不變而可應外界之變。外界未變而我變,則我可勝人;外界已變而我不變,則人勝我。西歐各國在社會變革和革命之前都會有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也如此。日本人在16世紀與荷蘭人進行貿易或接觸后,首先是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意識上的覺醒,然后是煞費苦心地從荷蘭文書籍和百科全書中挖掘出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學問,關心醫學、軍事、冶金、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日本與西方文明接觸的發展為明治維新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日本人的地理觀、世界觀、文化價值觀發生轉變。這一轉變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日本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東方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價值觀開始發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轉變。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有力推動了日本的社會發展,中國一定也會來一場很大的改革。每次“話聊”,陸愛唐都暗示李準,清王朝是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的時刻快到了,要找好自己的退路。
從西沙群島回來后,陸愛唐向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馮自由匯報說,李準雖然是革命黨人的死對頭,但他又是一個很負責任的愛國人士,是可以爭取為革命對象的。李準后來“反正”,跟革命黨人對他持續不斷的聯絡說服有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北、湖南、陜西、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相繼宣布獨立。10月29日,廣州市民2萬人從西關游行到兩廣總督署,廣東各界群眾要求獨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革命黨人聲威大震,清王朝成為一條即將沉沒的大船。李準此時覺得,民心思漢,大勢所趨,以自己之力已難維持,自己又是革命黨人的死對頭,抗爭只有死路一條。于是李準派代表謝義謙赴香港,與胡漢民、朱執信商討“反正”具體步驟。11月9日清晨,李準下令各炮隊軍艦一律升起國民軍旗,象征清王朝的龍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中華民國旗幟。隨后,市區內到處懸起獨立旗幟及各色彩旗,并貼出標語,慶祝新政府成立。五羊城中,煥然一新。李準在武昌起義爆發中,率先在廣州樹起民國旗幟,為廣州和平“光復”立了一功。
李準的“反正”,印證了陸愛唐當年說李準可以爭取為革命對象的預言。
籌劃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干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力,另選革命黨人500人(后增至800人)組成“先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后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后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18日,黃興抵達香港,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此時,陸愛唐與劉崛在香港同盟會總部參加了這次重大的決策,同時成立統籌部,決定分作武漢、上海、廣州3個地區發動武裝起義,首先做好策劃“三·二九”廣州起義。
經過3個月的籌劃準備,同盟會集八百勇士到廣州,準備發動廣州起義暴動。1911年3月,劉崛與劉古香、李德山把廣西會黨和綠林武裝隊伍組織起來,并帶領廣西數十名革命志士赴廣州參戰。陸愛唐跟著劉崛把所帶的人馬集結于城外,劉古香、李德山所帶人馬集結于城內。
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廿九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領包括12名廣西籍勇士在內的130多名敢死隊員,向兩廣總督府打響了第一槍。這些廣西勇士既有拳師、教士、石匠、擔糞工等社會最底層的職業,也有參加過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的老同盟會員,還有曾留學過日本的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廣西勇士愈戰愈勇,韋統鈴、韋統淮、韋榮初、韋樹模等一直戰斗到了次日清晨,他們在堅守一間米店時遭清軍炮轟,不幸遇難。李德山、韋云卿、林盛初等廣西勇士在戰斗中被清軍逮捕,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由于起義時間提前,劉崛帶人馬進廣州城參戰,不料清兵關閉城門,劉崛和陸愛唐無法入城增援。廣州“三·二九”起義因寡不敵眾,最后起義失敗。陸愛唐和劉崛最后逃到香港。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極大的喚醒了全國民眾的革命斗志,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勝利的前奏。
籌劃和參加梧州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震撼了清王朝。孫中山派同盟會廣西分會會長劉崛任梧州起義的最高指揮,并由劉炳宇、劉達慶、劉仙岑(這3人非同盟會員)、劉玉山、陸愛唐(同盟會員)等協助劉崛工作,在梧州發動起義。
由于同盟會在梧州已經有了基礎,劉崛回到梧州后即依靠廣西分會成為發動起義的主要力量。劉崛委派陸愛唐等人分頭組織武裝隊伍,用捐款和槍械支援了當時梧州附近藤縣赤水、仁和,蒼梧龍圩、長發、京南、倒水、大河上下游的綠林隊伍,然后把武裝隊伍交由劉崛統一指揮。桂平江口以下直至梧州的大小幫會紛紛響應,組成2000多人的武裝隊伍,在劉崛的統一指揮下,圍攻梧州的外圍。梧州起義指揮部指使西江、撫河一帶的綠林隊伍、民軍和會黨,四處放出準備攻城的風聲,制造梧州周圍各地的會黨和民軍的萬人包圍梧州之勢,嚇得梧州的清朝官吏惶惶不可終日。
1911年10月29日(農歷九月初八),同盟會廣西分會在《梧江日報》、《廣西日報》號外上發出“京陷帝崩”(一說“帝奔”)的假消息,使梧州全城震動,廣大群眾欣喜若狂,清政府官吏則如喪家之犬。10月31日(農歷九月初十),同盟會廣西分會分別召開梧州各界代表會議和各界代表大會,宣布梧州脫離清廷而獨立。市民鳴放鞭炮,男人紛紛剪去辮子,工人慶賀新生,梧州宣布獨立。
與此同時,廣西各地的廣西同盟會負責人李應元、雷沛鴻、劉崛、羅佩珩、蘇無涯、陸愛唐、曾庸丞等云集到南寧來商討革命工作,與雷在漢領導的南寧同盟會(支部)共同活動,全力爭取陸榮廷宣布南寧獨立。在廣西同盟會的領導下,1911年11月9月,南寧宣布獨立。廣西各地紛紛脫離清王朝,揭開了廣西率先反清獨立的一頁。
廣西反清獨立后,廣西同盟會準備把會黨、綠林武裝編練成民軍,為北伐準備武裝力量。1911年12月,陸榮廷在南寧同盟會的建議下派李應元、劉崛、羅佩珩、陸愛唐等18名同盟會會員,到全區各地設立民軍征集所。陸榮廷知道劉崛手上有大批民軍,特委任劉崛為梧州民軍征集所所長。劉崛馬上回到梧州,在東校場藥王廟設立民軍征集所,安排陸愛唐、陸涉川等10多名同盟會會員在所內工作。陸愛唐非常熟悉梧州周圍的會黨,很快招集了上千民軍訓練待命,使民軍征集所成為梧州革命勢力的大本營。對此,陸榮廷很是惱火,讓人克扣民軍的糧餉,并派謝允中統兵駐扎在藥王廟的對面,嚴密監視劉崛和陸愛唐的一舉一動。
然而陸榮廷的真正目的是想將劉崛“請”出去,因為劉崛是革命元老,威望很高,如果留在廣西,他不好“做事”。于是,陸榮廷趁1912年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時,大力推選劉崛為議員,并于當年3月“榮送”他到南京赴任。劉崛到南京后,陸榮廷立即將梧州民軍征集所取消,并對梧州民軍不斷制造血案,殺害民軍。
藤縣民軍首領周紹梅被團紳縛送梧州,陸榮廷迫于革命派的壓力,準予保釋。周回到赤水即帶領民軍進踞藤縣,縣官逃走。黃榜標和“保皇派”均主張剿滅民軍,最終,由陸榮廷姻親龍覲光派兵護送韋文林回藤縣當縣長,襲擊民軍,捕殺周紹梅,把藤縣的革命勢力鎮壓下去。
蒼梧戎圩(今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民團首領許達三屬革命派,發起聯盟結會,很多士紳參加。龍覲光授計給駐戎圩的李管帶,誘擒許達三,并即時槍決,民團瓦解,士紳奔走,戎圩遂為反革命勢力所控制。安平鄉幾乎是革命村,可集民團千余人,甚為團結,又因其是合法成立,反動派一直無可奈何,黃榜標派管帶黃國香帶兵進駐該地,表面上相安無事,及至1912年6月5日,黃榜標卸任離梧,船泊平江口,密令管帶黃國香發動突襲,并在公屯、嶺腳、人和、溶潭等地同時起事,將安平民團一網打盡。
“榮送”劉崛去南京后,再“榮送”陸愛唐出梧州,陸榮廷任命陸愛唐擔任賀縣縣長并兼任廣西第三軍第二十巡防隊管帶。陸愛唐為保護民軍,把剩下的民軍帶到賀縣(今賀州市八步區),后因衣食無著而解散。
參加“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1911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傾覆了清廷,結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仍是一成不變。辛亥革命失敗以后,不甘屈從于袁世凱等封建軍閥專制獨裁統治的人們又重新奮起。1913年7月上旬,孫中山在上海召開國民黨會議,決定為捍衛民主共和發動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斗爭,掀起“二次革命”,決定在全國范圍內興師討伐袁世凱。孫中山成為“二次革命”的領袖。陸愛唐辭去賀縣縣長職務,跟隨孫中山在“二次革命”中討伐袁世凱,在廣州積極參加反袁活動?!岸胃锩笔『?,陸愛唐又一次逃亡香港。
袁世凱破壞國會,毀棄《臨時約法》、賣國獨裁、復辟帝制的活動,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在全國引發了護國運動,并引發為護國戰爭。面對袁世凱加緊進行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站到了反對袁世凱稱帝斗爭的前列。組織中華革命黨積極行動起來,進行反袁革命。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中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曾經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根據地的廣東,在辛亥革命的風煙消散之后,落入了封建軍閥龍濟光的魔爪,龍濟光是“二次革命”后袁世凱在廣東統治的代理人。袁世凱破壞國會、復辟帝制,廣東都督龍濟光不顧廣東人民的反對,竟舉行提燈會慶賀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聯絡各地同盟會會員開展反袁聯合陣線的護國運動,陸愛唐追隨孫中山參加護國運動。
為了早日消滅龍濟光,革命黨人決心暗殺龍濟光以儆戒反動派。1916年6月3日,陸愛唐奉孫中山之命又一次從香港回到廣州,負責募集兩廣民軍壯大反袁隊伍,進而圍剿龍濟光。陸愛唐在廣州開展募集民軍工作時,被龍濟光捕捉,慘遭殺害。
陸愛唐被害后,其侄子陸更存、陸涉川冒險把他的骸骨安葬在廣州。事后,陸愛唐之子陸汝霖由美國舊金山回到廣州找父親,由于受到喪父的致命打擊,回到廣州后一病不起。陸涉川把陸汝霖送到廣州方便醫院醫治,后搶救無效死亡。陸涉川把陸愛唐的骸骨與其兒子陸汝霖一起安葬于廣州方便醫院公墓20號。
陸愛唐在廣州被殺害后,國民政府沒有忘記這位在辛亥革命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勛。1918年,孫中山親自為陸愛唐發放撫恤金白銀500元,1929年國民政府又給陸愛唐發放撫恤金白銀1000元,以告慰陸愛唐烈士的在天之靈。
陸愛唐常對家人說,他這輩子為國家、為人民做過最有益的事,就是參加過辛亥革命,參加過李準察視西沙十五島、保衛祖國主權領土的活動,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