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16. 烏申斯基
一、生平介紹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烏申斯基(1823—1870)是19世紀俄國教育家。1823年2月19日,烏申斯基生于土拉城一個小官吏的家庭里。他在車爾尼柯夫省的莊園里度過了童年,在諾夫哥羅得——謝維爾斯克文科中學畢業后考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除法律外,他還熱心于哲學、文學和戲劇的學習與研究,興趣十分廣泛。
1844年大學畢業后,烏申斯基在雅羅斯拉夫政法??茖W校教書。在學校,烏申斯基號召大學生研究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教導他們獨立地進行思考和準備從事為人民謀福利的活動。1848年歐洲革命之后,俄國反動勢力加強,內務部下令要學校校長檢查教師講稿。烏申斯基不服從命令,寧愿解聘,1849年被迫離開學校。后來曾在內務部的一些雜志上撰稿達6年之久,過著貧困的生活。
1854年經友人的介紹,烏申斯基又重新開始教育工作。起初他任俄語教師,后來又擔任了孤兒院的學監。在工作中,他讀了很多教育書籍。因此,他對教育工作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發表了若干篇關于教育問題的文章。烏申斯基的進步教育思想和活動,受到當時學校當局反對。沙皇政府于1862年派他到國外考察女子師范教育和編輯教育學教科書,實際上把他解聘了。在國外,烏申斯基度過了5年時間,深入地研究了教育上的各種問題,帶病工作,寫出了巨著《人是教育的對象》,還編寫了供1至3年級兒童閱讀的讀物——《祖國語言》及其教學法指南。1867年烏申斯基因病重回國,1870年12月22日去世。
二、教育思想
(1)烏申斯基的教學理論。教學理論在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烏申斯基反對把教學看作簡單容易的事情,他認為教學是一種規律的學問,而教學理論就是關于教學的科學。在教學理論問題中,他提出并論證了教學過程的目的和任務、教學的科學基礎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在烏申斯基看來,教育不同于科學,因為科學反映的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性,可以由全人類所共享,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但是教育研究的對象首先是“人的性格”,它具有民族性,是由民族本性和歷史形成的。烏申斯基在強調公共教育的民族性時,也承認教育有其普遍的規律性。
(2)論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是什么,這是教學中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問題。烏申斯基給教學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基本任務——教養任務和教育任務。他對教養任務的意見,就是在于用最簡捷、容易的方法,保證兒童能掌握有關自然和社會的多方面的知識。烏申斯基的教育任務在于形成學生的世界觀,并要求教學“不僅促進知識的儲藏量的增加,而且促進人的信念的形成”。他要求每個教師這樣來建立全部教學,要有目的地使學生在智力上道德上得到發展。首先,烏申斯基強調在教學內容中要保證知識的科學性。其次,要把知識的掌握與世界觀的形成統一于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完整的人”的培養。
(3)論教學論的科學基礎。烏申斯基肯定心理學和生理學是教學的科學基礎。為此,他要求教師了解心理學和生理學等方面的規律,特別是心理學的規律。烏申斯基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根據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科學原理組織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本性及其特點,要求教學必須要適應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論教育目的和德育、勞動教育。烏申斯基認為在教育的各個不同方面,德育應占首要的地位。他說:“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簡單地發展兒童的智力和用知識去充實他們的頭腦要重要得多。”愛國主義教育在烏申斯基的道德教育的體系中,占主要地位。按他的意見,德育應當發展兒童的人道精神,尊敬和熱愛別人,培養他們對人的真摯、善意和公正的態度,愛勞動、守紀律、責任感以及謙遜等品質。他斥責了利己主義、懶散、自私、偽善以及其他不良品質和習慣。另外,烏申斯基認為勞動是使人獲得正確發展的必要條件。他在《勞動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勞動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因素,而且對于人的體力、智力和道德的日益完善來說,對于人格來說,對于人的自由和幸福來說都是必要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大的快樂,應歸功于勞動。
三、教育方法
按照烏申斯基的意見,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①通過教學進行德育;②教師本身的榜樣作用;③說服;④機智地對待學生;⑤警告;⑥獎勵與懲罰。
烏申斯基反對盲目的棍棒紀律,他說:“在舊時的學校里,紀律是建立在對能夠行使獎勵和懲罰的教師的畏懼上。這種畏懼心情不僅使兒童違反其本性常態,而且使他們走到對自己有害的地步:使性格變得呆板,在教室里感到苦悶無聊和養成虛偽的習慣?!彼笠匀说乐髁x態度來對待兒童,但是也不要溺愛。要培養他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烏申斯基很重視體力勞動,也重視智力勞動,他認為最好是使人在活動中將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結合起來,并強調農業勞動的巨大的教育意義。
烏申斯基指出:“學習是勞動,而且應當始終是勞動,但是充滿著思想的勞動?!彼麍詻Q反對娛樂式的和游戲式的教學。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學會勞動和克服困難。烏申斯基認為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只能用于年齡很小的兒童。應該使兒童習慣于這種艱苦勞動,但不要使之負擔過重。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得到學習和鍛煉。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