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眀姬
摘 要: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在這雙邊活動中教師是客體,學生是主體。在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說,教師要很好地起主導作用,“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漢語文教學;教師;主導作用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在這雙邊活動中,教師是客體,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學就應當破除“教師中心論”,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說,教師要很好地起主導作用,“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漢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呢?
一、“導”學生發展規律,運用規律
規律,就是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這種聯系不斷地重復出現,經常起作用。漢語文的語音、文字、詞匯、句子、語段、篇章以及修辭、邏輯等都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漢語文教學也應按著這些規律去進行和指導語言實踐。因此,在漢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單是使學生長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插上智慧的翅膀,這就是“導”學生發現規律,運用規律,使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比如,給學生講近義詞知識,指導學生找近義詞訓練時,不是叫學生盲目地去找近義詞,而是“導”學生發現近義詞內在的規律,然后使學生運用這一規律去找近義詞。其具體做法如下。
(1)有目的的感知活動。首先,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感知材料。比如,“驚詫—驚愕—驚駭—驚慌—驚悸—驚恐—驚奇—驚嚇—驚訝—驚異—驚疑”“嚴密—周密—精密—縝密”“敬仰—尊敬”等三組近義詞。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三組近義詞的構成特點。結果,學生會發現這三組近義詞的形式特點是:“AB—AC—AC—……”“AB—CB—DB—6”“AB—CA”。
(2)分析歸納,發現規律。在感知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感知活動中所得的材料,歸納感知材料的本質特征:這三組近義詞,每組都有一個共同音節,或者在前或者在后,或者互相交錯。接著,從中得出結論,發現相應的規律:部分雙音節近義詞,往往有一個音節相同,另一個音節不同,對于這類詞,我們可以從那個不同音節所代表的詞素上去看它們的區別。
(3)運用規律,用以指導。學生掌握部分雙音節近義詞的內在規律,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知從何下手,感到茫然,而是能夠自如地運用這一規律,自己找出雙音節詞的近義詞,并且其數量和范圍比以前大有增加。學生運用這一規律找近義詞的做法是:找一個雙音節的近義詞時,先抓住其中的中心音節,用之組詞,然后分析這個新組出來的詞跟原來的詞有沒有意義相近之處;如果有意義相近之處,它們就是近義詞。
“導”學生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二、“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如何引導學生培養自學習慣,學會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必須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培養能力,養成習慣。為此,教師為學生創造出發展自學能力的條件。
(1)創造情境促進學生自學。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學,使他們形成自立精神,打下自學能力的心理基礎和習慣基礎。如,以前教師包辦的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生詞、近義詞、組詞、造句等教學內容,根據其難易程度,大部分都交給學生自己去學。
(2)幫助學生確定具體的奮斗目標。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基礎的差異,幫助每個學生確定具體的奮斗目標。如,幫助識字基礎差的學生確定拼音、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形聲旁等方面的具體學習目標;幫助朗讀能力差的學生確定文字的讀音、詞義的理解和語義的停頓等方面的具體訓練目標;幫助語法基礎差的學生確定單句句子成分、關聯詞語等方面的具體教學目標等。
(3)給學生擬訂預習提綱,及時檢查預習效果。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前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按照提綱自己預習,教學時按照提綱檢查預習效果。預習提綱一定要具體,要切合實際,不要太虛、太難。太難太虛,學生就不給你做,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4)轉移家庭作業的重心。家庭作業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家庭作業的內容,一是鞏固,二是預習。鞏固,就是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練習;預習就是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課進行準備。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家庭作業的重心放在鞏固上,不太重視預習,這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不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因此,應把家庭作業的重心由鞏固轉移到預習上來。這不但能為教師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掃除障礙,同時也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留家庭作業和檢查作業,都應把重心由鞏固轉移到預習上來,當然不能偏廢應有的鞏固。
“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就能使學生“自學在前,聽講在后”,以利于達到“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不講”的目的。
三、“導”學生在練習中發展智力
練習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橋梁。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做好課本中現成的練習,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有事可做,比較緊張。同時,還要自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練習題供學生做,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以促進知識變為能力。現在,教學中供學生做的自編練習題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1)一元多式型。這就是圍繞某一種基礎知識編出的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其目的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基本功訓練,鞏固某一種基礎知識,進而化之為能力。如,圍繞近義詞知識,編出找近義詞、辨析詞義并分別造句、選詞填空、改正病句等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圍繞復句知識,編出分析層次、把幾個單句聯成復句、用關聯詞語造復句、改正有病復句等多種形式的練習題。
(2)多元一式型。這就是把幾種基礎知識內容滲透在某一個練習題里,其目的就是通過做一個練習題,鞏固幾種基礎知識,并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精講多練,以練為主,講練結合,這是衡量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是否體現科學化的準繩。我們應該遵循這一原則,積極認真地“導”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并促進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總之,在漢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以提高漢語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
(延邊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