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河南 鄭州 450000
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屬于薔薇科植物的干燥根,味苦、酸澀、性微寒[1]。其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鞣質和三萜皂苷。地榆的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止血、鎮靜、鎮吐、抑菌、抗炎、抗腫瘤、修復燒傷和增強免疫能力等。根據中醫理論,地榆主歸肝、胃、大腸經,也可以入心、肺和胃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2]。炮制方法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地榆樹飲片的質量和藥效。筆者對地榆原藥材進行炭燒炮制,對比分析炮制前后樣品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從河南省藥材公司購買生地榆,經藥劑科主任李學林鑒定后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從中國藥品生物制品鑒定所購買鞣酸對照品,含量為99.8%,各種實驗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原藥材制備 稱取原藥材兩份,每份1000g。一份原藥材制備成生地榆,加工過程為除去雜質,洗凈,撈去殘基,讓藥材潤透后切片然后干燥。另一份制備成地榆炭,先制成生地榆,然后根據中國藥典1990版中記錄的炒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再取出滅凈火星并攤涼[3]。將兩份藥材分別水煎,水煎方法具體為準確稱取藥材200g,用清水浸泡30min,加水煎煮。第一次煮沸40min,濾出首次煎液;復煎兩次分別為25min和15min,最后合并3次煎液,蒸發濃縮煎液至200ml。將濃縮液進行離心處理,取上清液定容至100ml后裝瓶密封,消毒備用。
2.2 小鼠耳腫脹實驗 選取小鼠40只,昆明種小鼠,均為雄性,體重為16~20g。根據隨機原則將小鼠分為4組,每組10只,分別為基線組、對照組、生藥組和炮制組。4組小鼠在體重、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對每組小鼠進行稱重和標記。基線組小鼠灌服生理鹽水;對照組小鼠灌服阿司匹林;生藥組小鼠灌服生地榆煎液;炮制組灌服地榆炭煎液。每只小鼠按照30mg/kg的劑量進行給藥。給藥后30min,使用微量進樣器吸取20μl的二甲苯涂于每只小鼠右耳制造局部炎癥,前后兩面各涂10μl,將左耳作為正常對照。24h后對小鼠進行頸椎脫臼處死,剪下小鼠雙耳,使用7mm直徑打孔器打孔,用分析天平稱重。鼠耳腫脹度為左右耳質量之差。取每組腫脹度的平均值計算各組相對于基線組的炎癥抑制率。抑制率I(%)=(E0-Et)/E X 100%(E0和 Et分別為基線組和其他各組的平均腫脹度)
2.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4.0處理所有數據,統計分析方法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生藥組和炮制組的鞣質含量分別為6.54%和3.24%,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將生藥組和炮制組的抑制率分別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組的抑制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生藥組的抑制率略高于炮制組,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鞣質含量和小鼠耳腫脹抗炎效果對比結果 n=10
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屬于薔薇科植物的干燥根,味苦、酸澀、性微寒。其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鞣質和三萜皂苷。地榆的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止血、鎮靜、鎮吐、抑菌、抗炎、抗腫瘤、修復燒傷和增強免疫能力等。根據中醫理論地榆主歸肝、胃、大腸經,也可以入心、肺和胃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
地榆一般經過炮制被制成不同的飲片,炮制方法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地榆樹飲片的質量和藥效。研究報道,泡洗水溫、泡洗時間、飲片厚度等因素都可以影響飲片質量[4]。也有實驗證明將地榆鮮品切片為2~3mm的薄片曬干,飲片的質量較高[5]。地榆的炮制方法包括醋制、鹽制、酒制和制炭幾種。經過炮制后地榆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比如經過炭制后地榆外層組織結構全部破壞,淀粉、纖維導管草酸鈣結晶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地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6]。
研究報道地榆水煎液可以加速小鼠凝血時間,在內毒素的大鼠模型中使用地榆提取物,可以抑制細胞凋亡,說明地榆提取物具有改善氧化激酶和氧化損傷的作用[6-7]。此外地榆也具有抗菌、抗腫瘤、抗炎消腫的作用。筆者對地榆原藥材進行炭燒炮制,對比分析炮制前后樣品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結果發現生藥組和炮制組的抑制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地榆提取物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但是生藥組和炮制組的抑制率沒有明顯差異,說明炮制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沒有明顯影響。此外筆者還發現經過炮制,地榆提取物中的鞣質含量明顯降低,由于鞣質有止血作用,因此提示經過炮制可能會影響地榆提取物的止血效果。
[1]清·孫星衍,孫星翼輯.神農本草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94.
[2]周家駒,謝桂榮,嚴新建.中藥原植物化學成分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736.
[3]曹愛民,張東方,沙 明,等.地榆中皂苷類化合物分離、鑒定及其含量測定[J].中草藥,2003,34(5):397.
[4]任曉偉,周炎勛,郭雅梅.蒙藥地榆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0,6(S1):73.
[5] Zhang F,Fu TJ,Peng SL,et al.Two New Tr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5,47(2):251-256.
[6]羅 艷,王 寒,原 忠.地榆中三萜皂苷類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8,18(2):138-141.
[7]李趣嫦;鐘燕飛;肖建光;茍強;薔薇科中藥配方顆粒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方法學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09)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