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 李 浩 劉元獻 曾萍萍 曾科學
1.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3;2.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095
分泌性中耳炎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以中耳積液、傳導性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非化膿性炎癥性疾病,病程長達8周及以上者可診斷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本病在中醫學屬“耳脹”、 “耳閉”范疇。本病是出現聽力下降、聽力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既往以冬春季多見,現因大氣污染、室內空調等多種因素而導致常年均有發病,我院耳鼻喉科采用傳統中醫經方復方治療本病,亦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就診于我院耳鼻喉科,并診斷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門診患者70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5例49耳,對照組35例45耳。受試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 (35.1±2.7)歲;病程在2~16周,平均病程 (8.6±1.5)周。兩組的年齡構成、性別、病程及純音聽閾檢查、聲阻抗檢查經統計學分析均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衛生部規劃7年制臨床醫學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1]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擬定[2]。診斷標準為:有外感病史或過食辛辣刺激之物,癥見耳內脹悶堵塞感,聽力減退,自聽增強,或伴有耳鳴,病程2周以上,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膩,脈浮或細。檢查鼓膜內陷,錘骨短突外凸。鼓室積液時,透過鼓膜可見液平面,或可見鼓膜凹陷,或見灰白色斑塊、或萎縮、疤痕粘連。純音聽閾測試多為傳導性聾,骨導聽閾在正常范圍,氣導聽閾上升至50dB左右;聲導抗測試示鼓室壓圖重者為B型,輕者為As型。
2.1 治療組 擬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方加減為主方,方藥組成:炙麻黃10g,杏仁10g,石膏10g,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6g,川芎10g,石菖蒲10g,甘草5g。濕熱重者加薏苡仁、蒼術,有血瘀證者加三棱、莪術。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由我院中藥房提供,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飯后30分鐘溫服。
2.2 對照組 口服頭孢克肟膠囊0.1g/次,2次/天;口服桉檸蒎腸溶軟膠囊0.3g/次,3次/天;對患耳施行鼓膜穿刺術,抽出鼓室內積液,再注入由地塞米松注射液配液2ml,每周1次。
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7d,兩個療程結束后隨診2個月。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療效標準:①治愈:測試聽力達正常水平,聲導抗由B型圖恢復A型圖。②顯效:測試聽力水平提高>15dB,覺聽力水平接近正常,聲導抗由B型圖恢復As型圖。③有效:測試聽力水平提高<15dB,癥狀、體查均有改善,聲導抗由B型圖恢復As型圖。④無效:測試聽力水平無提高,癥狀、體查無緩解,聲導抗仍為B型圖。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用藥2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表2 隨診1個月臨床療效比較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導致聽力下降,能引起中耳粘連、鼓膜萎縮硬化、鼓室硬化等,并進而引起混合性耳聾的風險。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復雜,主要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免疫有關。西醫認為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功能,以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4]。臨床上一般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靜滴或口服,配合局部用粘膜血管收縮劑滴鼻以改善咽鼓管通氣,及鼓膜穿刺術、鼓膜置管術等治療手段,治療有一定療效,但療效反復,易復發,且其創傷性的療法給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傷寒論》載:“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故稱風聾。膽足少陽之脈,……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少陽膽經貫穿于耳,耳部疾病與少陽經密切相關。少陽為樞,若少陽樞機不利,可導致通調水道的功能失調,可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而出現水飲內停的病機。小柴胡湯通少陽之經氣,開水火氣機運行之道路,使三焦通暢,水火氣機得以升降自如,氣機通暢則耳聾、耳閉可愈。
藥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湯有增強抗體產生的作用,同時可作用于B細胞,使多克隆抗體增加,故小柴胡湯有免疫激活作用[5]。同時,小柴胡湯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表現在:通過促進垂體-腎上腺的功能,增強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的結合,從而間接發揮抗炎作用[6]。
麻杏石甘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麻杏石甘湯對巴豆油致小鼠耳殼的炎癥有抗炎作用,對肺炎雙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以及對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7]。本方的通腑瀉肺作用能夠抑制炎癥反應,減低全身炎癥因子[8]。
筆者認為本病多由外感引起,風寒入里化熱,重則邪熱壅肺,輕則邪熱壅滯耳竅,阻塞氣機而致耳閉,故用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清肅已由表傳里之熱邪,使其邪熱返回透表而出,使郁于耳竅之邪從表而解。由此可見,后世“耳聾”治肺之說亦在傷寒論六經辨證大法之內,充分體現了《傷寒論》六經辨證的臨床指導作用。
[1]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60-463
[2]王士貞.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7-5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842-843.
[5]長谷川格.小柴胡湯對人末梢血單核細胞產生IL-4以及小鼠脾細胞產生IL-6的影響[J].和漢醫學會志,1990,7(3):280-281.
[6]周真.小柴胡湯與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關系的研究[J].中醫研究,1999,12(6):15-17.
[7]馬以泉,王仁忠,曹靈勇.麻杏石甘湯藥理研究 [J].中國藥業,2005,14(4):32-33.
[8]王玨,李永強,張衛平,等.加味麻杏石甘湯防治放射性肺損傷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1,28(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