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穎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對預防急性白血病患兒化療后感染的作用,提高急性白血病患兒的化療效果及家屬滿意度。方法將2010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科接受化學治療的176例急性白血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觀察組運用循證護理理念,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針對問題,實施具體護理措施。對比2組患兒感染情況和發熱天數及抗生素應用時間。結果觀察組患兒感染率為21.7%,對照組感染率為5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平均發熱持續時間為(5.5±1.6)d,對照組為(8.5±2.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應用抗生素時間為(7.8±2.5)d,對照組為(14.5±4.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循證護理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患兒化療后感染發生率、提高化療效果,改善患兒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急性白血病;化療;感染;循證護理;兒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189-01
近年來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及循證醫學概念的深入,循證護理也開始滲入護理的各個領域[1]。循證護理是指將科研結論、臨床經驗與病人的需求相結合,以獲取實證并將其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并達到為病人提供最佳服務的護理模式[2]。本研究中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對92例急性白血病患兒進行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科接收化療的176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男105例,女71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5.8±1.7)。所有患兒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診斷為急性白血病 。部分病例急性期予輸注丙種球蛋白或紅細胞懸液,加強抗感染,確診后先后予長春新堿、柔紅霉素、左旋門冬酰胺酶、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藥物進行化療。隨機將上述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92例,男53例,女39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9+1.8)歲;對照組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6.2+1.9)歲。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化療方案和護理措施等方面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兒童血液腫瘤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具體步驟如下。
(1)提出循證護理問題:患兒化療期間可能的感染原因是什么?患兒的感染有何特點?針對化療期間感染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2)尋求證據:根據以上問題,以循證護理、白血病化療、感染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通過查閱教科書和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獲取相關資料,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最后總結患兒化療后感染的原因為[5]。
(3)制訂護理干預措施:①加強護理人員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控制院感發生。②對白血病病人集中管理,合理安排床位,不收治其它感染疾病,與已感染患兒相隔離。對中性粒細胞低(≤0.5×109/L)的患兒實施保護性隔離,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入住無菌層流床。③加強環境衛生及物品的管理,保持病室通風換氣;早晚各進行一次空氣消毒,每次30分鐘;層流床每日紫外線消毒30分鐘,地面每天用0.5%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護理人員每日協助晨晚間護理各一次,包括對病室物品的統一擺放,餐具及用物分類放置,對非一次性物品的醫療器械如心電監護、血壓計等器材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④教會患兒自身預防,從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個人衛生三方面來預防。⑤嚴格執行病房管理制度,限制陪護、控制探視率,減少病房人員流動,避免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員進入病室;⑥醫務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無菌器材做到一人一用,接觸患者前后嚴格洗手,接觸患者時須戴口罩、帽子、手套;操作時嚴格執消毒隔離規范[4]。
1.3 感染判斷標準
觀察兩組患兒白細胞計數升至2.0×109/L、中性粒細胞升至1.0×109/L時間內發熱天數、感染灶、感染例數及抗生素應用時間。①敗血癥者或雖無明顯感染灶,但體溫>38.5 ℃,且24小時內不自行消退,排除輸血、藥物等因素者。②口腔、咽喉、肺部、肛周、胃腸等部位有有明顯感染灶者。③留取標本檢驗提示感染者[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學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方差”形式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20例發生感染,感染率為21.7%,對照組43例發生感染,感染率為5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16.6,P<0.01),具體感染部位見表1。觀察組發熱持續時間3~10d,平均(5.5±1.6)d,對照組發熱持續時間5~20d,平均(8.5±2.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 = 8.86,P<0.01)。觀察組應用抗生素時間4~14d,平均(7.8±2.5)d,對照組應用抗生素時間10~25d,平均(14.5±4.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 =12.5,P<0.01)。
3. 討論
循證護理是經驗結合科學的護理方法,將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相結合,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使護理真正成為一門以研究為基礎的專業,證明了護理對健康保健的獨特貢獻,并支持護理人員尋求進一步的專業權威和自治。循證護理以護理研究為依據,和臨床實踐創定指南,改變了臨床護士憑經驗為主的習慣行為,使護理活動有證可循、有據可依。通過將護理問題與循證護理有機的結合,可在醫護合作問題上取得較好的效果[6]。
本研究中,我們首先結合文獻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兒化療后易并發感染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我們發現患兒的感染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1),但是發生感染的主要部位未發生改變,呼吸道感染、胃腸感染及口腔潰瘍是主要感染部位。同時觀察組患兒平均發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抗生素應用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1),減輕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提高了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因此,循證護理理論指導臨床護理實踐能提高護理質量,能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患兒的感染率、發熱時間和抗生素應用時間,使下一步的化療如期進行,同時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提高床位周轉率,為急性白血病化療患兒開辟了新的護理領域,還可以培養護士的評判性思維,提高護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崔焱.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6.
[2]朱萍. 急性白血病化療后不良反應與臨床護理85例[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21):320-321.
[3]楊曉燕, 劉純艷. 循證護理教育現狀[J]. 護理學雜志. 2006, 21(7):79-81.
[4]張之南, 沈悌. 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 第2版.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717-184.
[5]韓靜.急性白血病患兒化療后并發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 2009, 16(1):20-21.
[6]許洪志, 仲春紅, 徐功立, 等.急性白血病醫院感染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5, 15(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