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是微信締造者張曉龍備加推崇的一本書,如果從書的立意和指向來說,命題很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這本書的作者名字叫凱文·凱利,他是《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也是1984年第一屆黑客大會的發起者。
據說,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商業作家暨《連線》雜志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兄弟、《少數派報告》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均深受其影響。
張曉龍說,如果應聘微信部門的人讀過《失控》,就一定會錄取他。是的,一本50萬字,洞窺了科技的規律與指向的書,能讀完它不僅代表著耐心,更詮釋了深度。就像凱文·凱利在《失控》扉頁所說的那樣,既不是向西,也不是向東,而是指向內心。
其實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認為應該關注的是凱文·凱利這個媒體人是如何做到影響一代科技、商業巨擘的。他的思想意識,他對趨勢的把握,至今還在影響著那些創新的新銳力量,并借以改變著世界。
最近,一個依托于微信、微博、APP和安卓生態的《今日頭條》產品因為獲得5億美元的估值和1億美元的投資而被毀譽參半。這個產品的創造者叫張一鳴,典型的“80后”。媒體紛紛聚焦這位年輕人之后,眾多平面媒體也開始對其口誅筆伐,所論證的均是“《今日頭條》估值不能成立之緣由”。最為評論者詬病的,就是版權問題,轉載是否付費了?是否獲得了授權?
資料顯示,《今日頭條》的微博粉絲接近4000萬,APP客戶端下載量達到1.2億次,它通過對訂閱者的分析而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本質上,它是大數據時代的一次模式創新。張一鳴說,今日頭條所轉載的大都是合作伙伴(媒體)的內容,實現共同推廣的共贏效果。
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充當內容的搬運工的產品憑什么這樣瘋狂?答案是用戶。簡單一點說,一家影響力還算可以的都市報的重頭報道,在經由《今日頭條》傳播之后,傳播到達人數至少提升一百倍。
《今日頭條》當下所遭遇的爭議,讓我想到了Napster,一個在1998年由美國波士頓大學18歲的肖恩?范寧創建的網站。Napster開發的軟件可以把音樂作品從CD轉化成MP3的格式,同時它提供平臺,供用戶上傳、檢索和下載作品。1999年,國際五大唱片公司起訴Napster,指其涉及侵權歌曲數百萬首,要求每支盜版歌曲賠償10萬美元。
Napster沒有得到善終,于2002年6月宣告破產。但它,卻也為唱片公司提前掘墓。
看看今天《今日頭條》和平面媒體之間的論爭,不能不讓人深思,尤其是作為一個生產內容的媒體人。我想說的是,居安思危的平面媒體人即使做不到凱文·凱利那樣成為一個哲學家式的規律洞窺者,也要學學張一鳴和他一手創建的《今日頭條》的那種與時俱進的內容傳播的渠道意識。
與其歇斯底里地去批判張一嗚和他的產品可能存在的原罪,不如靜下心來研究自己的出路。畢竟,做些順應技術發展和趨勢的,一定是沒有錯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