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2014年5月13日,中石油股份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決定將以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相關資產和負債出資設立東部管道公司,并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據銀河證券分析師裘孝峰粗略估算,這一資產價格在2300億元人民幣左右。
面對如此龐大的待售資產,到底誰會接盤?一時間,各種猜測與預判甚囂塵上。只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民資也將成為這一資產的有力競爭者。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表示,無論民資接盤,或部分參與其運營管理,看似都有利可圖,但也必將面對資產保值、政策和價格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資產風險——
“到口肥肉”還是“燙手山芋”?
對于拋售管道資產的原因,中石油是這樣回復的——“本次股權轉讓,有利于促進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優化公司資產配置和融資結構,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的目的。”廈門大學能源學院教授林伯強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中石油響應多元化的舉措,拿出收益相對穩定的管道資產,是很有誠意的。但華夏能源網研究員王康鵬卻意見相左,他認為中石油也有融資,以及甩掉不良資產包袱等企圖,而這些都將一同“拋售”給接盤者。
“認為中石油是在甩包袱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王康鵬說。從政治角度看,西氣東輸是國家“重大”工程。但從經濟角度來講,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據統計,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投資預算達1200億元,加上上游氣田開發、主干管道鋪設和城市管網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二線工程總投資約1422億元。而根據中石油股份2013年年報顯示,2013年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營業額2327.51億元,經營支出2038.63億元,實現經營利潤288.88億元。但這也包括2013年6月引入國聯基金的合資收益約300億元。如果剔除了這部分收益,中石油的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收益必然大幅度下降,與一年幾千億的營業收入比,這一業務的利潤率很低,比如,2013年毛利率僅有1.7%左右。如果民資接盤,至少在短期內,必將帶來經營上的風險。
如果說中石油是在融資,似乎就更明顯。按中石油此前公告顯示,經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以2013年底為基準日對中石油東部管道公司進行的審計,資產為816.7億元,總負債526.7億元,凈資產290億元,假設以5倍市盈率融資,中石油一轉手就可以賺1500億元人民幣。
反觀民資,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3中國民企500強”榜單,前三甲蘇寧、聯想控股、華為,總營收分別是2327億元、2266億元和2201億元。面對民企“偏弱”的現狀,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支招道,民資可以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籌措資金。但明眼人都懂,這可能產生新的風險。
中石油正在推行輕資產戰略,作為一家綜合性的油氣公司,不僅是國內管道天然氣的主要來源,下游也掌握著多家銷售公司,因此就算其完全剝離管道資產,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行業控制力下降,而民資入股后,則可能面臨更加被動的局面。
政策風險——
“自主運營”還是“基礎設施”?
截至2013年底,全國天然氣管線總長度42.08萬千米,其中長輸管線是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西氣東輸二線、中緬管線以及陜京線系統、忠武線等管道為骨干,長達6.23萬千米。眼下,國家政策對于未來長輸管道由企業自主運營,還是劃入國家基礎設施范疇依然沒有定論,這些不確定性都將影響接盤者未來的收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將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天然氣產業的網運分開主要指天然氣供應商和管道運營商分離,而網運分離可以被看做是國家將天然氣長輸管道納入基礎設施的第一步。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分析道,油氣管網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性設施,股權多元化和市場化是必然趨勢,但實現安全運營和管理,才真正考驗政府部門。他說:“油氣管網監管不宜分頭管理。此外,管道建設、運營和監管,包括將來的不同資本的準入或退出,以及環保等問題,在立法上都要予以明確和健全。”
國際上,石油天然氣管網發展和監管并未形成統一模式。但從國家戰略層面和民生的角度看,把長輸管道干線管網視同于公共設施,像城市的公共道路的觀點已經形成共識。據了解,歐洲從1998年啟動管道運營商和生產商分離,到現在尚未完成。美國天然氣管網實行多個運營商獨立運營。我國在西氣東輸這樣的主干管網引入混合所有制,如此大力度的改革在國際上也沒有類似經驗。
按照這樣的思路,成立獨立的國家的管網公司可能就是下一步。如果國家把長輸油氣干線管網當成公共設施由國家財政投入進行建設和維護,就極有可能以相對很低的價格將現有管道收歸國有,特別是長輸管網這樣的基礎性設施,由國家進行統一的運營與維護,這將對現在就急于接盤的民間資本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價格風險——
“水漲船高”還是“維持現狀”?
西氣東輸二線采用的是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價格明顯高于國內售價,中石油此前在管輸領域承擔了巨額虧損。從中石油2013年年報來看,其天然氣和管道板塊實現約289億元經營利潤,但銷售進口氣虧損卻達到近419億元。銀河證券分析師裘孝峰說:“主要是由于我國天然氣定價還沒有理順,終端銷售價格一直偏低,這使進銷價格倒掛一度接近1.5元/立方米,最終中石油進口氣和LNG(液化天然氣)都承擔巨額虧損超過400億元。”所以,呼吁上調終端氣價的聲音也一直不絕于耳。特別是在管網獨立后,天然氣售價和天然氣管輸費用,將直接影響民資管道投資者未來的收益。氣價否能如期水漲船高,還是維持現狀,仍未有定論。這也將成為考驗接盤者的又一重要因素。
從2013年起,我國已經開始上調非民用的天然氣價格,并將天然氣分成存量氣和增量氣(存量氣為2012年實際使用氣量,增量氣為超出部分),增量氣一步調整到位實現市場化,存量氣分步調整到位,爭取“十二五”末存量氣調整到和增量氣一樣的水平。華融證券分析師王剛表示,2014年和2015年,國內天然氣價格仍可能會繼續向上調整。
2014年5月21日,中國與俄羅斯終于達成了天然氣進口協議。這將帶來380億立方米/年的天然氣供應,占2013年中國進口天然氣的一半左右。隨著天然氣進口量的大增,加上俄氣的進口價格可能仍然高于國內天然氣價格,因此,也有可能帶動氣價的再次上漲。
但天然氣價格每上漲一分錢,都必須由終端消費者買單,漲價最終考驗的廣大天然氣用戶的承受能力,以及政府化解天然氣價格上漲所帶來社會影響的能力。在這個由天然氣進口商、管道運輸商、燃氣公司,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形成的多方博弈過程中,天然氣價格能否如期上漲、上漲到什么程度,百姓能否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政府能否化解疏導都是未知。總之,價格的懸而未決將帶給管道接盤者以未知的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