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出口加工貿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推動力。具體分析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各項指標,得到電子信息產業國際代工指數逐年遞減,國際競爭力指數不斷增加,出口貢獻率下降,增值率提高,對GDP的貢獻度明顯下降但拉動度提高的結論。說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成果顯著,對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方式的依賴逐步減弱,產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提出提升經濟效益,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政府引導與支持等加快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5-0023-03
[作者簡介]李婧( 1982-),女,天津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 國際貿易。
一、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歷經30多年的快速發展,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實現8.5萬億元,是2002年的8倍多,2013年前三季度銷售產值便達到6.7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在工業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確立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地位。
但由于經濟和技術基礎較薄弱,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始終奉行出口導向型政策,出口加工貿易一直是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2012年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1186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總額的30.7%。其中出口6980億美元,占產業進出口總額的58.8%。在各類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占比高達71.1%。2013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6489億美元,占我國同期進出口總額的32.5%,同比增長21.1%。其中,出口3792億美元,占本產業進出口總額的58.4%,占我國總出口的36.0%,加工貿易額依然占據半壁江山,達到62.2%。
二、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標分析
(一)國際代工指數和國際競爭力
國際代工指數可以反映某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工能力,一般用加工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來表示,結果處于0~1區間內。數值越接近于1,則說明產業參與國際代工的程度越高;如果數值越接近于0,則說明產業參與國際代工的程度越低。2008—201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代工指數在0.8左右(見表1),2012年降至0.71,2013年上半年繼續降低,僅為0.62。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加工貿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上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所提升。
國際競爭力指數用加工貿易凈出口占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2008—201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指數不到0.2(見表1),說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加工貿易在國際市場上具備微弱的競爭優勢。2012年,競爭力指數突破了0.3,2013年上半年達到了0.319,說明產業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
表1 2008—2013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年份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公報
(二)增值率和對出口的貢獻率
電子產品價值鏈由五個環節組成,上游包括產品的研發與設計環節,下游包括產品的營銷與品牌運作環節,中間則是產品零件的生產與組裝環節。如果我國一直處于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勢必影響產品附加值的提高。這一點通過加工貿易增值率可以反映。
加工貿易增值率用加工貿易順差額與加工貿易進口額的比率表示。2008—2011年,我國這一比率不足50%,但是2012年就翻了一番,到2013年上半年已達到93.5%,說明我國電子信息加工業正在向“微笑曲線”的高端爬升。
加工貿易對出口的貢獻率用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表示。2008—2013年上半年,盡管面臨金融危機的挑戰,但是加工貿易依然是我國拉動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對出口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75.67%。但加工貿易對出口的貢獻率呈下滑態勢,已經由2008年的82%降至2013年上半年的62%。說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在較長時期內仍要依靠加工貿易來帶動,也證實電子信息產業對這種兩頭在外加工貿易方式的依賴正在逐步減小。
(三)對GDP的貢獻度和拉動度
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度用加工貿易凈出口額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對2008—2013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數據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2009年貢獻度達到22.98%,2010年和2011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2012年又大幅增至31.46%,2013年上半年達到33.77%。
加工貿易對GDP的拉動度則用加工貿易對GDP貢獻度與GDP的增長率的乘積表示。同樣,自2009年后出現兩年的減弱趨勢,2012年又回升至2.45%,2013年上半年達到2.57%。
以2013年上半年數據為例,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分別為33.77%和2.57%。這意味著,201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增長中,電子信息產業的加工貿易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占到33.77%,較2011年增長20.33個百分點。在2013年上半年GDP實現7.6%的增長率中,有2.57%的份額是依靠電子信息產業的加工貿易拉動的,較2011年提高1.33個百分點。
表2 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歷年統計公報計算整理
三、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從上述指標分析得出,雖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外貿結構有所調整,但是加工貿易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取代,之所以三十多年的發展都要依賴加工貿易,一方面是由于電子信息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對技術和科技的水平要求很高,產品更新換代快。以我國的研發實力來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看中了我國豐富且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將其國內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或環節的加工生產轉移至我國,使我國最終成為名符其實的加工工廠。但是伴隨著其他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加工貿易的發展壯大,我國的這種比較優勢已經被削弱。因此電子信息產業要保持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地位,并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應該把握住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進一步對加工貿易做出適時調整,使其突破發展瓶頸,順利完成轉型升級。
四、加快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提升加工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是轉變加工貿易現有的發展模式。從原材料的采購環節入手,鼓勵使用本土資源,限制過度進口。同時鼓勵本國企業廣泛參與對外貿易,在本土企業間形成供應—初加工—深加工的生產鏈條,在積聚企業力量的同時擴大對外出口。同時提高加工環節的科技含量,尤其是深加工領域,要將勞動力資源密集型加工模式努力轉型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加工模式,提升電子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實力。
(二)增加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
隨著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會為那些處于價值鏈高端的國家和地區帶來更多的附加值。因此我們必須開展深加工并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改變大進大出的做法,減少對原材料的進口,增加加工貿易凈出口額。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延長加工制造環節的長度,提高加工貿易的增值率。
(三)堅持加工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我國目前的綜合國力來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經濟發展仍然要依靠加工貿易,所以加工貿易的可持續性發展尤為重要。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遙遙領先,我們必須跟上技術更新換代的步伐并爭取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現有的比較優勢并發掘新的競爭優勢;優化調整加工貿易的結構和發展模式,為本土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做好東中西部的產業承接,促進深加工的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資源配置
1.重視培養高級專業人才。電子信息產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實施電子信息產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對現有人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保障;改革和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和促進多種形式的人才交流合作等。
2.積極吸引外資。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支持,單靠本土企業的積累是不夠的。必須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吸引外資。但同時要避免引進高污染、高能耗和淘汰產業,合理評估引資風險。
3.延長國際產業鏈。目前,我國在國際電子信息產業鏈中基本位于微笑曲線的下端,若要獲得更多效益,必須延長產業鏈。上游通過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力爭掌握核心技術,下游通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適時轉移低端環節,以此來實現產業鏈的升級。
(五)加強政府引導與支持
1.大力扶植本土企業。集中布局,優勝劣汰,發展本土跨國企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對位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基礎環節的廣大企業,在整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內部情況、外部氛圍、戰略能力、競爭地位以及經營成果等。
2.大力支持創新研發。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經濟騰飛并保持優勢的持久動力。必須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支持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開發,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技術標準,推動產業聯盟協同創新。
3.大力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支持重點行業的發展,保護弱小行業免受沖擊。抓緊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制定出臺產業發展專項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出臺新政策時,應保證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政府在使用職權時,應該以充分的信息依據作為支撐,切忌越俎代庖,充分尊重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和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穎.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出路研究[J]. 經濟論壇,2009(16):33-34.
[2]吳渤.金融危機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J]. 國際商貿,2012(5):183-184.
[3]賀強.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 國際經貿,2010(3):14-16.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