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在深化改革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方案、意見,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的導向十分明確。當前,江蘇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各項改革舉措尤為迫切。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人民群眾科普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及科技類社會組織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科協組織要充分認清當前形勢,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堅定信心,順勢而為,努力實現江蘇科協事業新突破。
一、 深入實施學會能力提升計劃,在學會創新發展上求突破
(一)全力服務經濟社會轉型
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作用,做好首批提升計劃項目和淮安對接活動成果的跟蹤服務,推動省級學會切實遵循市場規律,新建一批省級學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不斷強化項目實施成效。持續培育30家左右社會信譽好、發展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服務成效顯著、內部管理規范的示范性學會。積極依托園區科協和企業科協等基層組織,深入實施專利推送,確保下半年實現500家以上企業注冊,推動創新資源向基層集聚,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企業科技創新的跨越。
(二)精心組織系列高端學術活動
以“生態文明建設與青年科學家的使命”為主題舉辦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以及省自然科學學術活動月,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政產學研結合的高端學術沙龍和論壇活動。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課題、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以及民生關注的熱點專題領域,開展科技工作者建議和軟課題研究,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聯合辦好2014中國國際分離技術展覽會、第十屆中國太陽級硅及光伏發電研討會、第四屆國際神經再生高峰論壇暨第九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等活動。充分發揮學術交流在科技創新中的源頭活水作用,研究解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三)積極承接政府轉移職能
推動綜合示范性學會在科技獎項評審、科技評價和技術鑒定、人才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面的全面突破。省級學會全面對照國家科技部等7個部門已試點開展的職能轉移工作,努力實現國家級學會已承接的政府職能率先突破;對已承接的科研項目論證等服務職能實現常態化;積極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創造條件承接政府購買的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所有學會力爭年內實現承接政府職能零的突破;積極參與技術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健全學會中介服務體系,力爭在現代科技服務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四)健全學會創新發展機制
以學會組織換屆為契機,改革完善學會內部治理結構,加強理事會自身建設,在充分吸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科技型企業、科技中介服務企業等進入理事單位,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組織機制。健全完善學會運行機制、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建立與提升計劃要求相適應的專家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監事會。推進秘書長職業化建設。綜合示范學會要帶頭推進職業化改革,專職人員比例要達到會員數的1‰~5‰。引導學會加強會員隊伍建設,廣泛吸納國內外高端專家、中高級人才和學生會員,確保新增會員3%~10%,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會員會費收繳率,培育和增強學會會員意識,鼓勵企業家會員捐贈,建立學會發展基金。鼓勵發展與發揮自身優勢相適應的中介服務,增強學會的自我發展能力。
二、 深入推進科普惠民工程,在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上求突破
(一)大力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江蘇科學中心的規劃、設計工作,著力打造集全省創新要素交易、學會科技中介服務、科技教育培訓、學術交流服務、互動科普體驗、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科普展品研發配送、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流動科技館宣傳教育功能,堅持政府主導、省市縣聯合的原則,持續開發省級流動科技館,確保蘇北每市1套,并積極引導蘇南、蘇中市縣聯合開發。以社區“科普益民”計劃、“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創建為抓手,著力推進社區、農村、學校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二)深入推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充分發揮學會人才優勢,創新學會科普工作。扎實開展“三百行動”,推進百名首席科技傳播專家進百校、百個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隊進百縣、百個科技志愿者團隊進百村(社區),讓省級科普資源全面輻射到全省各地。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服務管理機制,通過學會組織廣泛發展科普志愿者,依托科普日活動平臺充分發揮其作用,確保下半年新發展13萬科普志愿者。充分發揮“公共城市頻道”、《江蘇科技報》、《科學大眾》、“江蘇科普影視”等平臺作用,持續擴大科普服務五大人群的覆蓋面和普及率。
(三)切實加大科普產業發展力度
建立科普產品供需對接機制,切實加大對全省科普產品資源整合、集成、配送的力度,開展全省科普資源調查。大力發展“科學夢想谷”等信息科普,不斷提高公眾覆蓋面和科普影響力。引導社會力量從事科普作品創作,評選10部優秀科普作品。持續放大省科普產品研發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引導有條件的學會、高校院所、科普企業等單位從事科普產品的研發設計。大力發展科普旅游業,整合集成科普旅游資源,在提升科普旅游基地質量的基礎上,確保全年新建科普旅游線路30條以上。
三、深入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招引海外人才上求突破
(一)建立海外科技合作機制
依托中國(江蘇)國際人才技術資源轉移網平臺,不斷深化與EBN的合作,力爭實現科技人才與企業需求的高效對接。積極引導科技社團“走出去”,強化與有關國際科技社團組織的聯系合作,強化與國際前沿的科學技術交流。提升完善10家海外科技人才服務站工作機制,進一步密切與海外科技團體的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關系。
(二)建立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大力提升“海智基地”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設水平,確保每個省級“海智基地”有組織機構、載體平臺、人才引進、項目落地。全力做好“海智密集區”的高端科技人才、科普資源、學術交流、科技會展及科技項目的引進工作。積極資助省青年科學家、青少年創新人才參加國際科技交流活動,培育未來科技領軍人才。
(三)精心組織“海智洽談會”
積極放大江蘇“海智洽談會”的品牌效應,今年9月、10月分別在海門市、鹽城市集中舉辦“海智洽談活動”。精心組織好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休閑創意農業研討會暨蘇臺農業技術合作、經貿洽談交流會。扎實做好洽談會前各項準備工作,積極引進科技人才,主動邀請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參會,并做好前期對接、洽談工作。要用好北美、歐洲、香港、臺灣等海外合作平臺,充分利用學會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和引進高端人才資源,積極參與“海智洽談會”,確保全年引進“雙創”型人才(團隊)100人以上,集聚新興產業項目50個以上。
四、創新科技工作者服務方式,在推動科技人才成長、成才、成功上求突破
(一)創新服務平臺
以省級學會組織為紐帶,以提升學會能力計劃為抓手,積極引導科技工作者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落實省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家標準,努力為科技人才維護權益、反映訴求、提供服務,在黨委、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建立有力、有效的溝通平臺。持續完善科技服務、科技交流、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普資源等信息服務“超市”建設,著力打造網上科協信息服務平臺。
(二)創新活動載體
以會員日活動為平臺,充分展示學會會員創新成果,廣泛集聚一批年輕科技工作者入會,提升科協及各級學會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開展“企會協作”、“金橋工程”等傳統品牌活動的基礎上,創新打造“專家在線”、“科學家沙龍”、“科學養生堂”等活動品牌。廣泛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確保全年組稿10期高質量、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科技工作者建議》。
(三)創新宣傳表彰方式
認真組織第十四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十大科技之星”)、第十一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宣傳工作。在省級主流媒體上開辟專欄,大力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人物、科技成果、先進事跡,加大對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宣傳報道力度。組織策劃10期科技工作者宣傳專輯,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精心組織好省委與中科協聯合舉辦的學風建設報告會,努力營造弘揚科學精神和遵守學術道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