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要推動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的業務水平。然而,目前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發展較不平衡,培訓交流工作存在重視度不高、機制不健全、途徑不豐富、模式不新穎等問題。本文對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交流工作基本情況、存在問題等進行闡述,重點分析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科技輔導員 業務 提升 途徑
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是保障“科教興國”戰略順利實施的基礎性工程,對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動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提升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的業務水平。他們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承擔著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相關條件的限制,我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業務水平呈現出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的態勢。因此,探索進一步提升我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促進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調查研究的課題。
為了深入基層調研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的狀況與需求,不斷拓展培訓交流途徑與渠道,創新培訓交流模式與方法,作者結合“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骨干培訓班”、“福建省中小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班”等深入進行調研分析。向全省263所學校的科技輔導員發放調查問卷1039份,收回調查問卷982份,其中有效問卷975份。在發放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還圍繞課題內容進行交流研討,組織了2場科技輔導員專題討論會,參會人員共計165人。問卷調查和研討對象為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二年級的科技輔導員,其中小學教師325名,初中教師382名,高中教師275名。
一、基本情況
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是指中小學和校外教育機構中從事青少年校內外科技教育的工作者及社會科技場館、相關機構、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關心參與青少年科技素養提高的社會各界人士。他們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使命,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實施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我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克服了多重困難,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創新大賽、學科競賽、機器人競賽成績名列全國前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省的科技輔導員培訓交流工作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科技輔導員中,有61%的人每年可以接受1次科技教育培訓;有9%的人每年可以接受2次科技教育培訓;有3%的人每年可以接受3次以上的科技教育培訓;有27%的人未接受過科技教育培訓。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科技輔導員中,有82%的人對省中小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和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的指導教師培訓班等傳統項目較為熟悉,但對新興培訓(如:省青少年科學影像活動指導教師培訓班)較為陌生;有86%的人表示希望獲得科技輔導思路與方法、同行經驗方面的培訓,希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有75%的人認為應該提升科技培訓班的互動性與體驗性,希望帶著項目跟隨導師進行研究,系統地、深入地學習科技輔導的全過程,減少過于理論化的講座式授課。
二、存在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政策支撐不足
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我省各設區市教育主管部門和科技輔導員所在學校對其參加科技教育培訓、交流活動的鼓勵政策各不相同,重視程度不一,發展較不平衡。一是政策支撐不足,考評機制不健全。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學校不重視科學課程,科技輔導員的工作量無法得到與其他學科同等待遇的認定,科技輔導員提升業務水平的積極性不高。二是重視程度不高。部分設區市未能按要求推薦規定名額的培訓人員,錯失培訓科技輔導員的重要機會。三是獎勵力度不大。所有設區市在報銷培訓費用的基礎上(除漳州市對參加科技教育培訓有專門的年終績效加分政策之外)并未出臺其它鼓勵政策,不利于激發科技輔導員參加業務培訓,提升業務水平的熱情。
(二)培訓交流機制不夠健全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中,除福州、泉州有舉辦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外,其他設區市均未組織科技教育培訓;我省45個縣和14個縣級市中,除晉江、福安有舉辦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外,其他縣和縣級市均未組織科技教育培訓。此外,我省僅有晉江、福安等少數幾個縣市有組織科技輔導員觀摩全國和省級科技競賽。由此可見,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尚未構建“省—市—縣”三級培訓交流機制,尚未形成科技輔導員間“傳—幫—帶”的交流學習模式,科技教育經驗得不到良好的推廣,輻射帶動作用得不到良好的應用,不利于提升科技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培訓交流途徑不夠豐富
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我省提升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業務水平的途徑較為單一,除了舉辦培訓班(省中小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班、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骨干培訓班、省青少年機器人指導教師培訓班)、論壇(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壇、閩臺青少年科技教育論壇)和組織科教征文活動外,并未組織科技輔導員參加國家級青少年科技競賽和科技展覽的觀摩活動、參加國家級或外省科技競賽指導教師培訓班、參觀科技教育先進集體或與科技教育先進個人交流。此外,由于部分地區較為偏遠,信息不暢,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網絡平臺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也未得到較好的發揮。
(四)培訓交流模式有待創新
我省科技輔導員培訓的交流模式主要有邀請高校教授和一線科技教師做知識講座,分析科教案例等,但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知識傳授相對較多,互動程度相對較低;同行經驗和思路方法的分享相對較少,能實際應用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二是高精尖項目相對較多,普通案例相對較少,未能從普通人的視角去分析科學性,解讀創新性。三是課堂教學相對較多,參觀科技教育基地學校、分享科技教育先進個人的工作經驗相對較少,培訓課程略顯枯燥。
三、對策建議
(一)爭取政策支持,提升重視程度
2009年,福建省教育廳、科技廳、科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大力加強科技教育工作,并隨后啟動了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學校的創建工作。2011年,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科普教育工作的通知》,對中小學開展科普工作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要求和措施,以上文件的出臺充分顯示了省級教育、科技主管部門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視。一是要進一步促進相關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推動相關設區市出臺鼓勵科技輔導員參加培訓交流,提升科技輔導員待遇,合理考評科技輔導員工作量的政策以及實施細則,使科技輔導員真正得到實惠,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二是要進一步做好品牌青少年科技活動的宣傳工作,以獲得社會、學校、主管部門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廣泛認同。三是要多與教育、科技主管部門溝通協調,合作開展科技教育活動,促成大聯合、大協作科教教育新局面的形成。
(二)健全培訓交流機制
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培訓交流機制。一是各設區市、各縣(市、區)應結合實際情況制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交流工作五年規劃》,定期組織不同領域的市級、縣級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和交流活動,有計劃地選派優秀科技輔導員參加國家級、省級科技教育培訓班和交流活動。二是每年組織部分科技輔導員參觀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青少年科技賽事。積極組織好設區市級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和論壇交流活動,推動有條件的縣(市、區)舉辦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和論壇交流活動。三是加強科技輔導員間的互動,密切科技輔導員間的聯系,努力形成科技輔導員之間“傳—幫—帶”的交流學習模式,促進先進科技教育經驗的傳承與分享,突出先進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拓展培訓交流途徑
在定期組織省級科技教育培訓班(省中小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班、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骨干培訓班、省青少年機器人指導教師培訓班)、省級科技教育論壇(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壇、閩臺青少年科技教育論壇)和省級科技教育論文評選活動外,進一步拓展培訓交流的途徑,打破現有途徑的局限。一是要不局限于培訓、論壇、征文等固定模式,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增加科技競賽觀摩、科技展覽觀摩、科技教育基地學校參觀交流、科技教育先進個人經驗分享等。二是要不局限于省內的培訓交流活動,適時組織部分科技輔導員參加外省或全國的科技教育培訓,學習他們先進的科技教育理念。與此同時,還可以邀請省外科技教育專家和一線科技輔導員來我省傳授經驗,舉辦講座。三是要不局限于時間和地域,搭建多元化的培訓交流平臺,如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遠程培訓交流平臺,該平臺具備視頻授課、資料共享、論文點評、遠程學習、師生互動等功能,學員可以共享優秀的科技教育資料,并實時與導師進行在線視頻和交流;可以依托該平臺研發上線科技教育培訓交流專屬手機應用(APP),將遠程培訓交流平臺應用于手機中;可以申請科技教育專屬微信公眾服務號,及時地發布培訓交流信息,引導科技輔導員開展培訓交流;可以通過手機微信與學員互動,分享精彩活動,做好宣傳工作。
(四)創新培訓交流模式
應根據我省科技輔導員培訓知識傳授相對較多、互動程度相對較低;高精尖項目相對較多,普通案例相對較少;課堂教學相對較多,參觀交流相對較少的問題進一步創新科技輔導員培訓交流的模式,使培訓交流工作朝著互動性強、參與度高、活動多樣的方向發展。一是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理論講座與互動課堂的平衡,既要有科教理論知識,又要有互動性強的話題,讓導師與學員多互動、多交流。二是在邀請導師時,應注重科技知識淵博的高校專家與科教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的平衡,既要有前沿科技知識,又要有科技輔導實例,系統地體會科技輔導的全過程。三是在案例的選擇上,應注重高精尖項目與普通案例的結合,使科技輔導員在體會高精尖項目成果經驗的同時,又可以從普通視角去挖掘普通案例的發光點,真切地感知和體會科技輔導的思路與方法。此外,在培訓、論壇、征文活動的基礎上,還可組織科技輔導員參觀科技教育基地學校,與科技教育先進個人進行交流研討等。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科技廳,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見[Z].2009-01-22.
[2]林美玉,于新惠,王杰.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的現狀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2):27-30.
[3]鄭振華.青少年科普教育與社會永續發展[J].海峽科學,2012(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