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芹
【摘 要】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要靠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在導引中激發學生興趣,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能力,在思維中陶冶學生情操。
【關鍵詞】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策略
語文綜合素質培養是小語教學的育人目標,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其他學科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要想培養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代新人,教師就應當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教師如何針對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科學有效地組織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要靠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深入鉆研,大膽改革,才能達此目的。
一、在導引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從事某種活動帶有情感意識傾向,它是人們自覺行動的前提,有了強烈的興趣,就能入迷,就會以驚人的毅力去研究、去探索。可見,學生學習是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學生是否有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學習語文,使得學生形成一種奮發進取的積極心態,這種積極心態就直接而迅速地使學生的思維趨于高效率,使學習愛學習,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知識。
以《大江保衛戰》為例,我在講授這課時,開課前我先給學生一點預習或再預習的時間,然后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經典和高潮的部分,然后我問同學們,是否想親眼看到長江這條長龍如何肆虐的。作為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當然毫無疑問的想要看到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我就利用多媒體把洪水肆虐的驚人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換來了他們的一陣陣感嘆,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然后我問他們的感受,最后我給他們進行總結:黃曉文奮不顧身地保堤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他這樣的愛國愛民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所學習。這不僅讓學生親切感受洪水的波濤洶涌,也讓學生更加深刻感悟教材的中心思想。
二、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能力
探究性閱讀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高質量的探究性閱讀,需要我們老師的正確引導,自主探究閱讀,更是學生閱讀素養的反映。要使學生自主探究性閱讀更需要教師精辟,幽默、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引導、點撥、矯正、碰撞、激勵、啟迪,使其不斷深化,不斷拓展,不斷提高。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范本,還是情感熏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范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啟迪,靈魂的凈化,個性的張揚。
比如在講解《臥薪嘗膽》這節課時,有的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越王勾踐心理想著復仇就可以了,他住的地方很清苦,為什么還要每天都嘗苦膽呢?有什么必要呢?對此,我讓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討論,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樣做會讓自己對原來所受的屈辱印象更深刻,更能激發自己復仇的欲望,也更能體現出越往勾踐忍辱負重的決心。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的印象,更是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在思維中陶冶學生情操
思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的載體是語言,它與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聯系,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會思維,并使 思維具有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創新性的品質。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思維。讓他們享受思維的快樂,養成思維的習慣,然后要使 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讀文學作品,要善于想象,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或進行再創造,使作品中的形象更豐富,更鮮活;即使閱讀非文學作品,也要運用形象思維體味作品中的形象,生動的語言,要引導學生深刻思索,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語文表層,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從而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鼓勵學生不唯師,不唯書,不迷信名家,不盲從定論,既讓他們掌握語文學科現有的成果,又讓他們具有推翻這些現有知識的膽識。另外,老師一定要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號召學生拒絕平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比如在教學《牛郎織女》這節課時,這是一部經典的神話之作。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他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黃牛并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找到了仙女們洗澡游玩的地方,與織女相識,墜入愛河,后生育有龍鳳胎。但被王母娘娘發現,織女被帶回天界。后來牛郎終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于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后命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明白了愛情力量的偉大!
語文素養還應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合理的能力結構,科學的思想觀念等內容,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效過程。是一個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我們只有真正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才算是完成了語文學科的任務。另外,多方面開拓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途徑,也是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廣闊領域,有待于我們去深入探究,去努力實踐。
【參考文獻】
[1]畢勝航.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生觀及其轉變研究[D].西南大學 2014
[2]史劼.小學語文教師閱讀狀況調查的啟示與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 2013
[3]李瑩瑩.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風格現狀及形成路徑探究[D].魯東大學 2015
[4]亓燕敏.小學語文教師教科書解讀的誤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4
[5]許玫.初任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參與性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3